历史上死得最无辜的文人,叹息一声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与貂蝉这对义父女用谋计,挑拨董卓与吕布义亲子反目成仇,最终成功诛杀董卓。

正当一伙人欢聚一堂,举杯庆贺之时,忽然来报,说有人伏在董卓的尸体上大哭。王允当场发飙,这还了得,在城中百姓“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人人痛打落水狗的时刻,竟然还有人敢唱反调,为逆贼哀嚎,唱挽歌?喝道:“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敢独哭耶!与吾擒来!”

历史上死得最无辜的文人,叹息一声招来杀身之祸

当那人被押解上来时,大家“无不惊骇”,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才华横溢,时人称为第一国士的侍中蔡邕。王允厉声叱问:董卓祸国殃民,死有余辜,今日被杀是大快人心。在这举国欢庆之时,你身为汉臣,应该高兴才是,却反而为他哭丧,居心何在?

蔡邕请罪说:我虽然水平不高,可也懂得一些道理,怎么会与董卓沆瀣一气去损害国家利益呢?只是感激一时的知遇之恩,不禁为之一哭而已。我知道自己犯下了立场上的错误,尤其得罪了王大人您,恳请您原谅,趟若是能从轻发落,那怕是削足割耳,只要留着我的小命,让我将手中的汉史编撰完成,戴罪立功,就是我蔡邕最大的幸事了。”

在场很多官员惋惜蔡邕的才华,都为他说好话希望能救他一命。太傅马日磾把王允拉到一旁,私底下劝说:伯喈(蔡邕字)是不可多得的旷世之才,学问渊博,尤其是对本朝之事颇为精通,应当让他继续完成后史的整理和编撰工作;那将是一部与《史记》媲美的典籍;况且他罪不至死,你把他杀了,岂不会失去人心,丧失威望?

历史上死得最无辜的文人,叹息一声招来杀身之祸

王允却说:当年孝武(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修史,致使他作谤书流于后世。如今国运衰微,人心不稳,就更不能让像他这种立场不坚定的人来执笔,对我等进行无端诽谤和讥讽!于是下令将蔡邕关进大狱,不久又将他绞死。

其实,这是演义的故事。历史上真实的蔡邕死得比这还要无辜。《后汉书》载:“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

也就是说,董卓被杀的时候,蔡邕正好在王允的旁边,因为看得了太多政治斗争致使无数人卷入其中的血腥场面,不由自主叹息了一声。招致王允勃然大怒,不容分辩,当即命令廷尉将其收监治罪。后面的事情就与《三国演义》中一样了。

历史上死得最无辜的文人,叹息一声招来杀身之祸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蔡邕的死还不算过份,谁让他脑子进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知轻重,竟然为弑君害民,人神共愤的国贼哭丧;可事实上,蔡邕只不过轻轻的叹息了一声,如果不是特别关注他的人,这细微的表情也就一闪而过了。谁知竟会招来杀之祸啊!

退一万步说,就算蔡邕真的抱着董卓的尸首痛哭流涕,在法律上也够不成死罪。最多是思想觉悟,甚至是阶级立场问题,属于批评教育,乃至批判的范畴。因此,王允杀蔡邕其实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蔡邕是东汉末年最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尤其他的品行备受称赞,入朝为官后名望极高。早年曾拒绝朝廷的征召,后来拗不官府,被位高权重的司徒桥玄招为办事员(掾属),得到桥玄的赏识。出任河平县长,后又升任郎中,在东观校书,任议郎。后来在官场斗争中遭打击陷害,汉灵帝对辞赋情有独钟,因而放他一码,将他一家流放到河套地区的朔方,并规定不得因赦令而免罪。

历史上死得最无辜的文人,叹息一声招来杀身之祸

董卓通过一系列残暴手段掌控东汉政权后,也趋炎附势,想玩点高雅的,好给自己操纵的政权贴点金。于是征召蔡邕,蔡邕以身体为由推脱。董卓火了,当即撂下狠话:端什么臭架子,我灭人三族不过动动手指头,你蔡邕就算再狂,也不过一眨眼的事!

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 董卓对蔡邕真是没得说,三天之内,三次加官,由侍御史到治书御史,再到尚书。由此可以看出,董卓除了面子以外,里子也确实有敬重文豪的成分。也就不排除蔡邕对董卓心存感激的知遇之恩,在他死后难过掉泪也是人之常情,算不上“共逆”。在此之前王允本人不也同样慑于董卓的淫威,给他当差卖力吗?

因此,王允非要置杀蔡邕于死地,无非是怕他会像司马迁那样,利用手中的笔杆子写一部史书,将他们一伙人的丑行暴光,并流传于后世。因为王允费尽心机除掉董卓,无非是想取而代之(权力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而绝不是他嘴上说的为“匡扶汉室”、“拯救苍生”。

历史上死得最无辜的文人,叹息一声招来杀身之祸

董卓被杀后,作为诛杀国贼首要功臣的王允就抖了起来:连董卓都死在我的手下,我还怕谁?群臣再集会的时候,王允就没有了以前那种跟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问题的作风,取而代之的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做派。

就在王允差不多要横着走路的时候,大臣们慢慢的将之前对董卓的怨恨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开始与他离心离德,所以,他的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