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在 1937 年的北平(北京)生活,你需要了解的東西有很多,無論你是美國特務,婦科大夫,還是什麼大俠之類的人物。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在北京,生活不是件簡單的事

到達北平,坐飛機是最快的。從上海出發,全程只需 9 小時。

不過,機票售價不菲,平滬航線最便宜的單程也要 150 塊,相當於當時 6 口之家半年的伙食費。

更多人還是選擇火車。 「平滬特別快車」,全程需要 42 個半小時。別嫌慢,通火車之前最便捷的京杭運河,同樣的距離需要近一個月。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華北局勢已非常緊張,火車飛機誤點是家常便飯。當車窗外出現你所見過最壯觀的城牆時,您已進入北平特別市城區。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30 年代北平前門西站(京漢鐵路北平站)站臺

到了北平,你會發現所謂的前門車站有兩個。北方乘客匯聚到前門東側的京奉鐵路北平站,南方乘客被載至前門西側的京漢鐵路北平站。

兩站之間的前門廣場,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換乘樞紐。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民國中後期前門交通樞紐佈局圖(朱起鵬繪)

從出站口出來,可能沒有你想象的擁擠,但也要小心自己的行李和提包。

撥開圍著你推銷旅店的夥計,趕快找到來接站的夥伴。如果沒人理睬你的到來,你就得自己找車了。

好在前門車站周邊,已經有了初步的公交系統。

6 條電車線路聯通了城內的主要地段。雖然車況簡陋,但因為票價便宜,速度較快,乘客頗為飽和。

如果不願意擠電車,可選一輛人力車搭乘。(出租汽車實在太貴,就不推薦了)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前門東站外的人力車和出租車等候區

人力車,又叫「洋車」,是北平的一道風景。1934 年,北平人力車登記數達到 54393 輛,人力車伕 108786 人。1937 年北京整個市域人口約 160 萬。相當於每 15 個北京人中就有一名人力車伕。

因此,把特務或密探喬裝成人力車伕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由於競爭激烈,車伕們不免在路線上動點腦筋,所以要麼直接指路,要麼講好價格,否則就要多破費不少。

以今天的觀點看,車伕們的收入不算太低。一個車況正常的熟手,每天的收入能買 80 個燒餅,月收入差不多等於現在的 2000 塊。

可惜,這些錢往往要揹負著整個家庭的所有開銷,把 2000 塊均攤到 4、5 口人身上,就只能勉強維持溫飽了。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倚在人力車上吃燒餅的車伕(1930 年代)

彼時的北平,算不上個富裕的城市。

在 1920 年代的一次調查中,北京的貧困率約為 12%,雖然與其他國家類似規模的城市相比並不算高,但即使是北平的高收入家庭,用在書籍、教育、娛樂和儲蓄方面的支出也遠低於美國的所謂貧困家庭。因此,這個數據可能帶有巨大水分。

可以想象,1937 年的情況並沒有太多好轉。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30 年代的北平郊區家庭,多半經濟拮据

穿行在北平的大街小巷,你會愈發羨慕搭乘汽車的人們。1937 年底,北京城區道路已達到 339 公里。但多數是石渣路和土路,高等級的瀝青路只佔 11.2%。

顛簸自不必說,一下雨它們就變身泥塘。即使是晴天,被腳步或陣風捲起的沙土也會時不時飛入你的口鼻。

當時在街邊傾倒排洩物的習慣還未完全革除,所以飛進您嘴裡的可能還有別的東西。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雨後遂伯安胡同泥濘的路面(1930 年代)

雖然路況堪憂,但街邊林立的電線杆還是昭示著城市的發展。

北平的街道比當時多數城市都寬闊,大街中間是電車道,兩側走人力車和自行車,行人在最外側。

街邊建築多數還是舊式青磚房,一層為主,樓房不多。但風格簡約的新式門面已不鮮見,西文的招牌也多了起來。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36 年的前門大街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30 年代的崇文門內大街

如果你來自上海或天津,大概會對北平的市容不以為然。但北平最有吸引力的,還是它豐富多樣的歷史古蹟。

1935 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詳細開列了北平的名勝古蹟及各種旅行建議,還貼心的為各類旅客規劃了 7 天左右的遊覽行程,是當時最熱門的旅行讀物。

不僅如此,世界各國有關北平風光的旅行圖冊和專著已近百種,北平無疑是當時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北平旅行指南》及日文版《北京景觀》書頁

這歸功於袁良在 1933 年出任北平市長後,對基礎設施和文化古蹟的整頓與修繕。

雖然之前曾發生過如「拆賣皇城」的荒唐之舉,但進入 30 年代,已不再肩負首都職能的北平成為了「東方最大的文化都市」,多數皇家宮殿、園林和壇廟已陸續轉化為博物館或公園向社會開放,其規模與品質在遠東首屈一指。

城內大量文物古蹟,也都已納入系統的保護和修繕計劃,已有兩批(十餘處)重要的文物建築陸續修繕完畢。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當時修繕完成的大高玄殿牌樓及西安門(修繕前後對比)。兩座建築分別於 1956 年和 1950 年因道路拓寬和火災而消失。

最熱門的名勝,還是故宮和西郊的皇家園林。

當時的故宮分為兩部分,北側內廷稱故宮博物院,南側外朝稱為古物陳列所。古物陳列所票價不菲,聯票要 2 元 3 角,相當於現在的 200 多塊。故宮博物院便宜些,也要五角錢。

不過,此時的故宮,主要國寶都已南遷,很多分館已然關閉。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當時的古物陳列所門票(包含三大殿和武英殿的專門參觀券)

海淀的頤和園門票 1 元,如果還需遊覽排雲殿另加 5 角。圓明園免費,但此時廢墟一片,到處是拆賣遺址磚石瓦料工人,所謂憑弔只能更添憂心。

玉泉山比較有意思,清代那裡曾是皇帝的靜明園行宮,民國時依然保有很多皇家行館別墅。土豪們可以以 100-200 元(相當於現在的 1-2 萬)每月的價格租間高級套房,度過漫漫夏日。

當然,城內還是有很多平價景點值得玩玩,比如,花上 5 角錢去中南海遊個泳什麼的。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30 年代在中南海遊覽的女性,正在古樹的濃蔭下品嚐紅酒。比起北海公園,曾作為總統府的中南海對當時的遊客更具吸引力。

住宿方面,北平是個旅館業發達的城市,除了六國飯店、北京飯店之類的涉外高級飯店,還有針對商務人士的旅館和客棧、以及服務公職人員及學生的公寓。房價從幾十元到幾角錢不等。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25 年擴建後的六國飯店,位於東交民巷,除 300 多間客房外,另配有會議廳、遊藝廳、電影廳、檯球室、乒乓球室和游泳池,以及可容納幾百人露天舞會的屋頂花園,很多影響近代歷史的密會、暗殺都在這裡發生。解放後拆除,現為華風賓館。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上世紀初北京飯店內高級客房內景

比起上海和天津,北平的高級飯店設施可能有些過時,但即使你近乎赤貧,也能在北平找到諸如「雞毛店」(日消費 5-6 銅元,相當於今天的 2 塊錢左右)的所在棲身。

到了北平,當然是住院子最舒服。1937 年的北平內城,四合院屋瓦連片,濃廕庇日,延綿無邊的屋頂向四方伸展。

換到現在,也許真是個施展「跑酷」的絕妙場所。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20-1930 年代北京內城俯瞰(從鼓樓向北海方向)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影視作品中,人們在北京連綿的屋面上奔跑甚至騎車

此時北平的富裕人家,依舊在傳承了幾個世紀的幽深庭院中過著悠然的日子。

他們的合院裡夏季搭設涼棚,冬季搭設暖棚,只不過材料換成了木材、玻璃甚至金屬。除了一堂頗具品味的文玩陳設外,多數都配有全套的電燈和清潔暖爐,電扇已不算新奇,一間擁有進口瓷磚地面和鑄鐵浴缸的衛生間也稱不上奢侈。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30 年代的北平富裕家庭的陳設

電話初步普及,作為城市黃頁的《1936 年北平電話簿》將近 200 頁,其中不乏張大千、周作人、林巧稚、梁思成、朱自清等名人的私人電話。

經濟闊綽的高校教授,是現代通訊工具的忠實擁躉。清華大學 87 位教授的個人分機號,佔據了電話簿的整整一頁。

1920 年代以來,將舊式四合院改造為新式居所的嘗試前赴後繼。時尚畫報裡甚至附上完整的建築改造圖紙,裡面車庫、衛生間、浴室、傭人房一應俱全,傳統的抬梁式屋架也被改造為更為新派的西式三角屋架。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當時的新式四合院改造方案圖紙(右側為樑架改造細節)

可惜不是每個北平家庭都這麼瀟灑。1937 年的北京,電力並未覆蓋全城,全部五臺發電機組每小時最多輸出 32000 多度電力。

自來水的穩定用戶也只佔 1/30,絕大多數家庭還需通過水夫從水鋪購買井水,以中世紀的方式生活著。

更糟糕的還是居住空間。根據 1920 年代的調查,北京城區的平均人口密度已經相當於美國同等面積城市的 2-4 倍,由於東北淪陷導致的外來人口湧入,這一數值 1937 年已經翻番。

別忘了,此時的北京還是個平房為主的城市。

房屋短缺成了北平的常態,居住在雜院裡的人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多。很多在北平謀生的學徒沒有正式的住處,睡覺時只能在白天干活的地方鋪上鋪蓋。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相當一部分北平人居住在擁擠雜亂的雜院中

房屋雖然短缺,但房價頗低。1930 年的調查,四合院瓦房每間(20 平米)均價 130 元(合今 650 元/平米),普通平房(屋頂不覆瓦,即灰棚)每間均價 80 元(合今 400 元/平米)。最貴的小洋樓每間 400 元(合今 2000 元/平米)。

以當時一箇中學教員 80 元左右(合今 8000 元)的月收入計算。買一座自己的小院不算太難。

當時地段最好的前門大街和王府井,商業鋪面也僅相當於現在 3300 元左右每平米,比同時期的上海和廣州都低得多。

但在日本人兵臨城下的特殊時間,思維正常的人,大概不會選擇在北平囤房。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一份 1935 年的北平郊區不動產交易契約,20 畝 5 分沙地,價格為 410 元

1937 年的北平仍然是個自然的都市,南城很多地方(城牆內)還有耕地,市中心的湖塘裡能撈起蓮藕菱角。一些人家還在院子裡栽種瓜果蔬菜。

北平人按照時令季節安排飲食,食材也多半是周邊的出產。

一個能幹的北平主婦,不會希望她的家人流連在衛生狀況可疑的滷煮、灌腸攤位前。雖然市場裡的食物種類有限,她們卻能把普通的茄子做出十幾種花樣,包括燒茄子、釀茄子、老虎茄、炸茄盒以及「炒假鱔魚絲」這種頗具想象力的菜餚(將茄子與羊肉切成細絲,重油炒制後以香醋胡椒末調味)。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當時的《家庭食譜》可以窺探北平普通家庭的餐飲面貌

對於到訪北平的外地來客(尤其是外國人),烤鴨肯定不能錯過。

那時吃烤鴨,客人會先在櫃上選一箇中意的生鴨胚,再入爐烤制。雖然耗時久些,但儀式感十足。當時烤鴨有 4、5 種吃法,可直接用胸脯皮蘸白糖,也可用荷葉餅捲上鴨肉配切細的京蔥,還能用空心燒餅配細切的衛蘿蔔。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30-1940 年代北京烤鴨的吃法(選鴨胚、灌湯、烤制、片鴨)

講究的吃主,會從店家處討一碗烤鴨時滴下的鴨油,用來蒸蛋或拌餡。他們會打包剩餘的鴨架,用來熬製白菜,或吊出濃湯,與口蘑打成一碗拌麵的香滷。

很多南方人眼中,北平不算美食之都。但舊京五方雜處,各地菜餚都有一席之地,當時餐館的主流是各色魯菜館子,細膩精緻的淮陽菜也頗受歡迎。除去以涮羊肉為代表的各種清真館,粵菜、閩菜的餐廳也有一些。

當時的北平人不會想到,他們絕少光顧的川湘館子會成為日後北京餐飲的主力。

想吃頓西餐也不算難事,除了各大高級酒店的西餐廳口味地道外,尚有十幾家知名的西餐館和咖啡廳常年營業,從俄國大菜到奶油冰激凌一應俱全。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當時北京飯店設備齊全的專業西餐廚房

大快朵頤之際,你的案頭少不了當日的各類報紙雜誌。

除了一些輕描淡寫的時事新聞和商業廣告,幾乎都是關於京劇及京劇演員的正式報道和小道消息,儼然如今的娛樂版。

雖然電影、話劇已發展多年,京劇依然承包了當時北平絕大多數商演、選秀和八卦新聞。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1937年的北平,做好穿越到那個年代的準備了嗎

曾風靡京津的《北洋畫報》是當時最重要的文娛刊物之一

暮色漸起,是時候選家戲院感受一下北平的夜晚了,但不要玩得太久,建議儘快訂購南下或西去的車票。

因為屬於北平的安閒不會持續太久。這年的 7 月 7 號之後,眼前一切悠然,都將變成再難追憶的幻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