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窩”搬進新宅,喬遷新居的老年人如何成了新的御宅一族

隨著經濟的發展,早年打拼的人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曾經生活在鄉下或者舊樓區的父母漸漸年邁,於是把老年人接到新小區生活成為子女的選擇。不僅方便照顧老人,而且老人可以幫忙看管孩子,比如接孩子上學放學等。目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轉戰城市中的新小區,通常講,住大房子,離兒女更近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可是不少老人搬進新小區後,反倒成了“宅男宅女”,這是怎麼回事?


從“老窩”搬進新宅,喬遷新居的老年人如何成了新的御宅一族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狗窩”

老一輩的人經歷的很多,一些人在老地方住習慣了,不適應設施高檔、環境優美的小區。很多子女給老人買了很多新式家用電器,三開門的冰箱、全自動洗衣機、互聯網電視等。對於年輕人來說信手拈來的家用電器,卻成了老年人手中燙手的餑餑。不僅沒有方便生活,反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很多老人對全自動洗衣機能躲則躲,學了幾次都弄不明白,怕按壞了,又變成了手洗衣服。

作為主要的娛樂設施-電視,更是搞不清楚,過去閉路電視打開就能看,如今互聯網電視,網絡接線盒,打開電視根本不知道如何調到以前的電視頻道,兩個遙控器,根本弄不明白。


從“老窩”搬進新宅,喬遷新居的老年人如何成了新的御宅一族


很多新式家用電器,東弄西弄也搞不清楚,弄壞了還要折騰孩子,倒不如不用。加上一些的婆媳關係,讓看似簡單的生活,變得畏畏縮縮。

另外一些老人,覺得這房子雖然是孩子給自己買的,但畢竟不是自己花的錢,住不踏實,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裝修說了不算,買什麼都需要向子女徵求意見,住的不順心,像是出租房。

沒了“朋友圈”,變成隱形人

喬遷新居的老人們發現,以前一出門是一呼百應,在樓道里喊一嗓子,很多老鄰居就會出來,在樓下涼亭說說家長裡短,回憶一下過去,下下象棋,打打撲克。如今,住在高樓上,每天坐著電梯,連對門那戶人家都不認識,每天憋在家裡,也不知道幹嘛,就盼著週末孫子孫女能來看看自己,沒有了過去的“朋友圈”,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很多子女忙於工作,連週末也是在和同事、客戶聚餐,他們認為把老人接到大房子,時不時買一些好吃送過去就可以了,老人稍微抱怨一些,子女就會感覺到這老兩口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從“老窩”搬進新宅,喬遷新居的老年人如何成了新的御宅一族


沒有菜市場,去哪買菜呢?

如今,新小區一般是不設置菜市場的,買菜買肉要去很遠的超市。一些老人即使居住了很多年,依然不習慣,每天花費不菲的菜錢,讓節儉慣的老一輩心疼不已。很多老人想買一些好一點兒的菜,得讓子女開車拉著出去,總是吐槽“超市的菜不新鮮,稍微好一點的菜出奇的貴,和老家自己種的差太多了。”“超市裡的肉怎麼都紅通通的,燉出來也不香,還是菜市場的肉好。”

於是,很多老人說:“生活條件好了,但心裡卻越來越憋屈。”


從“老窩”搬進新宅,喬遷新居的老年人如何成了新的御宅一族


寫在最後,面對新的環境和規則,失去故友們的老年人會產生抗拒心態,成為新的御宅一族。老年人歷經風霜,不同時代的洗禮,和子女們視角差距很大,感受就不一樣。建議換了環境的老年人們要確定一個新的生活目標,給自己找樂子,最重要的是積極適應新的生活,走出小圈子,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從“老窩”搬進新宅,喬遷新居的老年人如何成了新的御宅一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