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孟子举出人类心理善良一面的例子以后,又提出人伦道德上四种最基本的心理行为。

第一,凡是哀怜别人、同情别人,对别人的苦难不忍看下去的,都是恻隐之心,就是慈悲心。没有这种恻隐心,则不能算是人。第二,没有羞恶之心的,不能算是人。羞恶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惭愧心、廉耻心。第三,没有辞让心的,也不是人。

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他说人天生有种好的心理行为,像懂得谦让利益、推辞好处等。譬如大家同桌吃饭,尽管这一道好菜最后终于要落到每人的口中,但大家必定先有一番辞让,如果没有这番辞让之心,菜一上桌,就不管别人,把好的抢先往自己口里送——非人也。第四,没有是非之心的,也不是人。是非都分不清楚,当然不叫人了。白痴不能叫做人,婴儿不能分辨是非,当然也不能算是人。因为这四种心理婴儿都没有,所以只能叫婴儿,不能叫大人。

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有人说婴儿又叫赤子,那么婴儿之心应该就是赤子之心了。而赤子之心向来被人推崇,也是被孟子所赞许的。如果婴儿没有这四种心理,那算是赤子之心吗?其实不是,赤子之心是别有含义的。应该说,赤子之心是人性的光明面、善良面,是静态的体象,属于后天的内在——这里暂时不谈先天本体。这里孟子说的四种心理,是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心理行为。

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上面这四种心理行为又称为“四端”,四个大方向的发端。古人讲这四端,往往配合《易经》的道理来说,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于是说立天之道为阴阳,立地之道为柔刚,立人之道为仁义。这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至于“两仪生四象”,这四象也推而广之为天的四个现象、地的四个现象,以及人生的四个现象。古人这一说法未免太笼统,我们现在强调说明的是人的四个基本心理行为。

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孟子自己对这四端的解释非常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儒家的学说,几千年来讲心理行为,乃至扩展为政治的心理行为,都非常强调这四端的重要。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礼的行为是由辞让之心发端的;智的行为是由是非之心发端的。所以一个人的仁、义、礼、智四种好的行为,就是这四种心理的扩大。

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孟子说到这里的时候,又拉回去,谈到前面与公孙丑所说的行仁政的问题。他说,人本来具备了这四端,等于生下来就有四肢一样,能够做事走路,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人本来就具备了这四端——四种心理行为,而对于行仁政却说做不到,那是他自暴自弃,自己欺骗了自己,害了自己。假如一个做人家臣子的人说他的领导人不能行仁政,那他就是未合臣道、未尽辅助之责,这样就等于害了他的领导人,“贼其君者也”。

仁的行为是由侧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一起把我们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欢迎读者留言评论和关注,动动您的手指转发正能量,让更多人学习到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