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李傑 李葉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MDI工作室為《流浪地球》製作的特殊道具、裝備全家福

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劉慈欣,《流浪地球》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領航員空間站休眠倉區域實景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成為今年第一部爆款國產影片。據統計,《流浪地球》上映34天時的票房已累計達46億,佔據國內電影史票房亞軍位置,甚至把2019年奠定成為“中國科幻元年”。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拍攝現場,工作人員為吳京穿宇航艙外服

從劉慈欣等人在九十年代業餘寫小說到《流浪地球》上映,中間不足三十年,而這之前,國產科幻電影從未受過影迷的青眼,畢竟科幻題材的電影需要成熟的行業架構和述事方式才能駕馭,我們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在諸多對《流浪地球》製作及幕後花絮的報道中,觀眾、讀者感受到的是從導演、製片到各個製作部門“不計後果”的拼。在鋪天蓋地的影評中,褒貶不一,但有一個說法毫無爭議,那就是“誠意”。誠意來自哪裡?用《流浪地球》影片中宇航服設計師李鑑教授的話說就是:把事情做對了。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宇航服主持設計師李鑑教授用時兩個月完成了宇航服及頭盔的設計,打造了無數功能性的細節

據說,編劇龔格爾和導演郭帆2015年就拿到了電影《流浪地球》項目,劇本和構思就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小說《流浪地球》的篇幅不長,劇本即使增加了臺詞和細節,也只有99頁,5萬多字,郭帆帶著整個創作團隊不斷的討論和調整,畫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再接下來,就到了我們今天這個專題所關注的部分——物理特效。談科幻電影必然繞不開特效,電影中呈現出的逼真特效技術引發了觀眾的熱議,而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國內團隊之手。但影迷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電腦特效,在此前的輿論場中,關於《流浪地球》中特效的評價,也多以電腦特效為主,也就是CG,很少有人提到片中的物理特效(也叫“實體特效”)的部分,而實際上,那些被統稱為“道具”的“物理特效”正是後期電腦特效的基礎,物理特效道具越真實,後期效果才更能給觀眾代入感。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三套宇航服陳設在現場場景中

本期專題中,我們專訪到幾乎承包了《流浪地球》物理特效製作的MDI工作室的主創成員,片中出現的宇航服、外骨骼服裝、槍械、點火石、休眠艙、氣囊球等都出自MDI設計師和工程師之手。這群一直埋頭苦幹的設計師們不僅實戰技術過硬,更令人驚喜的是,接觸過國外電影及特效製作環境的他們,對中國電影工業化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演員吳京在空間站發射倉拍攝現場

| “拯救地球”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MDI工作室最初與《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相識是因為另一個項目,那時他們還叫“421工作室”。那個項目雖然因為一些問題擱置了,但是雙方一直保持著聯繫,421工作室負責人肖甦自己負責的一個動畫片(也是科幻題材)遇到了點問題去請教郭帆,順便就聊到《流浪地球》的合作,當時他們正在寫劇本。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宇航服從設計建模到完成實體的效果,斑馬紋測試曲面平滑度

經過幾番接觸和比較,最終當時的421工作室(MDI前身)參與了《流浪地球》地球戲份的宇航服、外骨骼服裝、點火石、氣囊球、地下城軌道車以及槍械部分的設計製作。製片人龔格爾曾在某次採訪中提到過因為《流浪地球》倒閉和重組了兩家物理視效公司,說的就是“工作室”及後續重組接班的MDI工作室。這個項目最初大家都沒底,因為沒做過,預算也卡得很死,當時的預算一開始就是不掙錢的,龔格爾還私人拿了錢補貼,不過後期仍然不夠。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技術總監黃超在焊接宇航服頭盔中的電路

項目負責人曾去找龔格爾商量,看能不能再追加一些預算。龔格爾很堅決地說,真的沒有預算了,這個項目已經進行到他和郭帆都傾家蕩產了(那時候估計是劇組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就為了這個項目拼了。項目負責人有些無奈,一方面覺得雙方都投入得過頭了,另一方也深切感受到,在中國做科幻電影太艱難了!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宇航服 艙外失重部分的威亞拍攝

後來在製作過程中,經費不斷超支,但是每每看到自己團隊夥伴們那種拼命的感覺,工作室也就默認貼錢做這件事了,直到有一天上級主管公司的財務說,“我們已經無力支撐《流浪地球》的開支了。”不久之後公司進行了重組,便有了現在的MDI工作室,繼續與《流浪地球》劇組的合作。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2001太空漫遊》中也用到了類似的拍攝手法

黃天禹是MDI工作室的主理人,也是《流浪地球》特殊道具組部門長,帶領的50人團隊經歷從工作室時期到重組為新的MDI團隊,共計為影片製作了數百件近景特殊道具及特殊服裝,總共涉及30個大類,小到隨身裝備:指骨骼、步槍、治療針、無人機遙控器,大到火石、火石外殼、地下城軌道車、劉啟的氣囊球等,還有太空站的所有的軟包、座椅、宇航服、休眠艙以及劉培強破解艙門的EMP裝置。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宇航服陳設在場景中

MDI工作室對自己的名字有雙解,其一是 MAGICAL DREAMS & IMAGINE,這是基於電影視覺化的一個命名,是團隊成員腦海中一個關於造夢的名字。在他們看來,這一行的本質跟變魔術是很像的,電影的道具實際是不存在的,設計師們在電影中實現了一個“美好的想象”來“欺騙”觀眾。另一套解讀是 MANUFACTURE DESIGN INSTITUTE,就是一個實體的生產設計機構。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MDI 的設計師發現自己本質上還是一個設計公司,像3D打印、翻模等具體工作都是外包出去製作的,設計師主要在做的還是設計,實體化設計。之所以會用到“INSTITUTE”一詞,是因為他們覺得所要做的工作的體量,不是單個公司的架構能夠勝任的。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現場每次開機到停機後,需要摘下頭盔

主持了宇航服和頭盔設計的李鑑教授說,“幹了這麼多年的工業設計,我覺得工業設計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整合資源。在現在的教學當中,已經不太去強調造型,更多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地去整合、調配資源,所以近年的學生畢業就可以創業開公司,開發產品。MDI 這個團隊最大的特徵就是整合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製造資源、生產資源。”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現場穿戴外骨骼,需要在演員穿上後擰上6根不同大小的螺絲固定,演員自己則無法脫掉

MDI與《流浪地球》的這次合作的主要成績就是把工業設計系統化地接入到原來的影視製作中,MDI所做的實體特效,配合CG部分進行視覺化處理,實體部分越紮實,CG發揮的空間就越高,就像蓋樓一樣,實體特效做的部分是地基。MDI所做的工作其實還有一項重要但是往往沒有人會意識到的內容,就是“塑造角色”,像本片中的宇航服、外骨骼,它們不僅僅是戲服,還可以幫助演員塑造角色,反映角色的精神內核。電影產業工作者應該從電影藝術的邏輯來衡量這些工作的價值。

傳統的服化道在特效電影領域的生產模式和理論體系還是以傳統的手工業為主,對於這種重視效的工業化的電影有一些力不從心,沒有完整體系的支撐,無法應對現實的需求,只能試圖用一種手段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在拍攝間隙休息的穿著外骨骼的群演們

II 有故事的硬核——物理特效道具

MDI工作室團隊主要是由動畫專業與工業設計專業構成的團隊,前期基於影片世界觀的定義,導演組和美術組提供了最初的設定、和一些相關參考,MDI團隊用工業設計的設計方法、產品製造的加工工藝參與其中,調研了大量現有以及未來的相關設定,提供給導演組及美術組進行討論。MDI團隊經過幾輪的斟酌和溝通後,逐漸聚焦到幾張手稿,並通過導演的認可,然後工業設計師才開始介入。MDI團隊大量利用工業軟件進行後續設計,原因是這個項目最終要製作出實物供演員穿戴,並會配合很多動作戲以及特寫鏡頭。為滿足這些特寫鏡頭的表現,《流浪地球》中的實體特效會有很多分件、裝配的情況,所以傳統的影視行業常用軟件因不能提供足夠的設計精度,就無法勝任了。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現場總監維護好外骨骼後在開機前跑出畫面區域

把二維手稿轉化成立體的三維文件再製造成可操作實物,並在大屏幕上展現自然的光影以及微妙的細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導演的要求又是非常嚴格的,比如:如何處理新與舊的問題,科幻道具做新很容易,但其生硬的光影關係,完全入不了導演挑剔的眼睛,所以在很多道具,尤其是宇航服的設計建模過程中,MDI團隊大量採用細分建模功能,對倒角部分採用了高階的曲面進行過渡銜接,儘量迴避低階曲面倒角帶來的生硬的轉折,這樣可以實現的效果在大屏幕中運動時,會呈現自然的光影變化,配合後期實體做舊手段,才能實現有質感有時間感的產品最終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這樣也能有效地幫助 CG部門的工作,他們可以掃描我們的實物,配合高完成度的工業模型模型進行後期,保障了最終的畫面完成度。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左)郭帆導演在測試劉啟指骨骼手套(右)劉啟指骨骼手套成品

設計前期的首要任務是處理人機尺寸,宇航服的特殊性在於它是緊貼演員身體,並要配合動作進行表演的,所以整個項目進行中,設計師要像真實世界開發產品一樣,從人機工程角度切入,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測試,不斷製作實物樣品,甚至要請演員試穿試戴,還要符合不同身材的演員之間的通用性。還有很多功能的實現,結構的設計,比如燈光、通訊、穿戴流程、換氣系統等,基本就是按照真實世界的真實產品開發流程在做。“所有看起來能拆卸的零件,都是能拆卸的,我們沒有做一體成型的設計。這種設計能夠最大程度地給觀眾真實感,每一個零件看起來都有其真實的功能性。實際操作上,在製作過程中也很方便塗裝和裝配。”黃天禹說。

從工作流程上來講,大體分為深化設計、製作、現場拍攝三個密不可分的階段。以特殊道具為例:深化設計是根據美術所給的設定圖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改良,並製作相應的圖紙和三維模型。其間首先要考慮人機工學,並製作出實體小樣,同時還要選擇相關部件的材料及工藝——不同材料工藝的流程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不同的流程會直接影響道具的設計以及建模的方式。這個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機槍與步槍

關於服裝的製作,MDI特別感謝甯浩導演的大力支持,把《瘋狂外星人》唯一的一套NASA制式戲用宇航服借給他們進行開發生產《流浪地球》的三組宇航服,大大縮短了關於服裝的結構設計、打板設計,很快便進入生產環節。

頭盔面罩外部與內部雙層面罩的製作工藝是一個多次探索實踐的過程。最終正式的工藝流程,3D打印翻模製作面罩的模具,然後亞克力吸塑透明殼。在內部面罩鍍金工藝上,設計師極力尋求墨鏡的工藝,奈何做的產品太少預算不夠而放棄,最終採用一種電鍍工藝製作而成,實現了真實宇航員金色面罩那種內部透光,外部金色的效果。金色面罩的設計也讓李鑑老師費盡心機,設計上需要讓金色面罩能夠經旋轉收納到頭盔內部的夾層當中,透明面罩還需要方便拆卸,便於拍攝及演員呼吸,李鑑老師為此精心設計了頭盔耳部的旋鈕及面罩與頭盔連接部的鎖釦。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片場現場製造的煙霧及灰塵效果為了使畫面更有層次感

從學習Weta工作室關於外骨骼的製作工藝流程,到升級改造10套輕質、軟質外骨骼、以及將近五十套防護服的硬件裝備,再到跟隨演員在現場維護修補,外骨骼部分是整個項目裡投入人員做多,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塊工作內容。

Weta Workshop所設計、製作的5套主演外骨骼,其主要工藝考量的是質感和結實兩個因素,從質感上來說,它表面的細節非常豐富,即使是特別近距離的特寫,也非常漂亮。而結實則具體表現在工藝用料上,大部分是純金屬及耐用性非常好的硬質聚氨酯材料,硬質聚氨酯非常結實,這點已經大大減少了現場的損耗,而這兩種材料的缺點是都非常的沉。他們在製作的時候考慮到的拍攝情況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像《明日邊緣》那樣,現場輔助威亞以及各種設備,幫演員減輕重量,第二種是縮短演員每日的拍攝時間及強度,以保存演員體力。而這兩點,因為《流浪地球》拍攝的預算和週期的原因,都做不到。更糟糕的是,《流浪地球》劇本中還有大量的動作戲,各種攀爬、打滾、吊威亞,這就給這些外骨骼鏡頭的拍攝增加了特別大的難度。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左)周倩的外骨骼呈現在畫面上的效果

(右)外骨骼小分隊現場合影

因為預算的原因,MDI團隊去Weta對接製作外骨骼的目的主要是得到授權能讓他們在國內工作室生產10套配角及備用的外骨骼裝甲,這樣全片可以用到的外骨骼就有15套了,而這些備用的外骨骼裝甲按計劃不需要給主演穿,也不會拍到近景的特寫鏡頭,因此才能從工藝上降低製造成本。

然而到了新西蘭,全面對接了Weta的製作流程後設計師們才發現,他們的工業體系非常完善,我們用他們的文件、模具、按照他們的圖紙及工藝完全仿造的話,也只能將成本降低至他們的一半,想要用更低的成本做下來的話,就必須完全研發一套自己的工藝流程。也就是大家說的土辦法。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手槍與火石

按土法制作計劃生產出來的10套備用外骨骼,主要考量的是價格便宜、穿著輕便,材料採用合成板材及國內的發泡聚氨酯材料,但這樣的成品,勢必會有及其易損壞的特點,因此MDI團隊只能想辦法把測試時易損壞的部件多生產一些,以便拍攝時進行替換。但從後來的事情發展來看,可能由於作為製作者的原因,這些低成本土法制作的外骨骼裝甲,在第一天的拍攝的現場,一場大量群演穿著外骨骼的跑步戲,幾乎一點不剩地散架了。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大家不得不全員頂著巨大的壓力,在重新改變材料再生產一批零件的同時,現場不停地維修,並配合每天的拍攝進度準備出相應的套數。面對重重的壓力,最後的解決辦法,和影片片中的各國救援隊幫助CN171-11小小隊推撞針的情節很類似,就是加人手。現場從之前的5個人人擴充到了了20人,幾乎全部都是工作室成員的朋友們、甚至是親人。因為特殊性,現場維修外骨骼這個工作,國內沒有人有這個經驗,而大家的朋友、父母們很多也是從事機械設計、汽修等相關專業,對這個類型的工作上手很快,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就是沒有太多預算。

通過快速的培訓、切磋技藝,MDI團隊在現場很快形成了兩支隊伍,一支負責現場盯拍攝、及時維護,以及演員的穿脫。這支外骨骼現場突擊隊,從幕後製作到現場維護,化身為和主創一樣的都是鋼鐵戰士。另外一支則是在拍攝完成後清點這一天的戰鬥損耗,根據第二天通告的拍攝任務維修出足夠的外骨骼。終於逐漸解決了問題。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片中推動火石場景的現場劇照

拍攝進入攻堅階段的時候,因為拍攝的量和難度增大,Weta製作的外骨骼也產生了大面積的損壞,Weta派出項目負責人,也是外骨骼服裝的總監阿里斯泰爾前來救援。之後在很多的動作戲份上,MDI團隊自己製作的輕質軟質外骨骼也給主演穿了,這也大大減輕了主演們的體能消耗。

在日常緊張的拍攝過程中不免會對脆弱的亞克力表面劃傷弄汙,在維護環節中,MDI團隊自身還開闢了高透光研磨工藝以及演員在穿戴外骨骼頭盔期間內部面罩的哈氣的防霧處理。在現場他們曾有過個一代號叫421,作為劇組一個獨立部門存在,很多時候拍攝現場總能聽到高亢的呼喊“421開燈,卸面罩......”第一次跟組進行如此緊張的拍攝任務,黃天禹笑稱團隊成員大都得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拍攝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還經常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完全不能適應片刻閒坐,好像還在等待召喚。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電梯場景懸吊用的輕質火石

外骨骼手套是MDI團隊最早完成的一件道具,他們在劇組設定的預算範圍內打造出了一件完全出乎片方意料的“神器”,導演為此修改了劇本,為原來僅僅作為擺設的它加了很多戲。由於需匹配外骨骼的力量傳遞的物理關係,所以軍用外骨骼的手套設定需調整為金屬質感的指骨骼設定。包括劉啟自身的功能指骨骼。與軍用指骨骼一樣,劉啟指骨骼製作了特寫下質感表現的A級版本(金屬材質)與動作戲及常規拍攝的B級版本(PU材質)。指骨骼需要考慮演員穿戴的舒適度以及可動範圍的人基工程學,同時還要考慮收納筷子、火焰噴射等設定的空間與彈出機構。

MDI工作室依據設計圖進行結構、功能測試。利用現有材料手工製作組件完成測試樣品,進而通過實際操作知曉結構問題點,並得到最終運動效果演示反饋與導演進而做整體調整方案。將結構與造型改進方案反饋模型師,便是正式建模與生產環節 CNC金屬銑床金屬加工來完成關節結構件,3D打印翻模聚氨酯材料來完成其他裝飾操行部分。由於很多高強度的動作戲份,做指骨骼只能採用金屬材質,但在有限的預算成本控制下,只為CN171-11小隊的五位主演製作了金屬指骨骼,其他演員只能用聚氨酯翻模件來代替,現場修修補補永不間斷。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片中推動火石場景的現場劇照

6管機槍的設計思路從一開始就很明確:單兵可操作。那麼M134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參考對象。這款槍的原有設計參數,無論是口徑,長度和發射速率都滿足影片的需求;整體尺寸對演員表演不構成大的阻礙,很好地結合了便攜性和火力。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將造型調整得科幻些。

在M134的原有構型上,增加了一個外框架,包含一個槍管根部的矩形包裹結構,包裹結構上方從前到後分別有一個上提把;一個同槍身相連的倒Y形部件。射擊時握住提把,平時攜帶時提拎Y形提手。激發裝置設計成類似遊戲操縱桿的我把,造型同提把形成呼應。並且握把機構增加伸縮裝置,可根據使用者習慣進行調節。包裹結構的前方有一段皮卡汀導軌裝置,可加裝戰術部件。槍身部分由圓柱體調整為一個類梯形模塊,造型上呼應外骨骼的整體感覺,看起來科幻一些。梯形模塊下方是電機和驅動部件。供彈和出彈採用了左右水平進出的方式。總的來說,最終確定的設計比M134顯得更粗狀,較好地符合了流浪地球的設計風格,從電影的最終呈現上看同外骨骼的其他部件搭配在一起也比較和諧。

由於錘子角色設定要求,工作室基於weta外骨骼的基礎上自行開發機械臂與機槍結構,其中打開與閉合兩套製作產品。再製造序列中,先對可實行,功能、以及最終完成的狀態,設計、測試、預演。給模型師結構師提供可執行方案,以及總結規避不合理性的綜合建議。做到在閉合狀態中揹包附加機械臂與機槍達到與外骨骼同樣的堅實耐用,同時考慮自身重量的限制,開發五套靜態模型,這五把靜態模型的成產不單單是複製產生,而是每一次製作的升級迭代,每一次的工藝改進,最大可能的減輕靜態模型的重量。減輕錘子角色在影片中常態行軍中的負重。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火石外殼的製作

步槍的設計從在開始時做了包括常規有託和無託在內的很多版方案,最終確定使用無託式的佈局。因為現役中國軍隊的95式也是無託式,可以方便觀眾快速建立認知。另外細心的軍迷已經在海報上發現,步槍口徑仍然是中國特有的5.8毫米口徑,命名上也採用了現役的部隊武器命名編碼規則:L/QBZ47-5.8。其意思分別是L:陸軍,Q:槍械,B:步槍,Z:自動。47意為2047年定型,5.8毫米口徑。CNIGC則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又名北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英文首字母。槍外觀設計上則在參考了法瑪斯,P90,FN2000等其他國家無託式步槍的基礎上;結合流浪地球的粗獷重工業風格完成了最終的外觀設計。

槍身上方提把結合了機械瞄具,上部包含皮卡汀尼導軌,可靈活選擇白光,微光及其他輔助瞄具。前後握把參考P90進行了一體化設計,並在前部槍口下方整合了一個激光指示器。板機右上方設有保險-單發-連發的快慢機。設有左右手持槍的切換撥片,槍身左右都開有拋殼窗,方便左撇子射手使用。彈匣為30發容量,發射5.8毫米新式步槍彈。

手槍的設計方案一開始是基於國產92式手槍,方案更科幻些。但隨著外骨骼、步槍等其他裝備的確定,導演打算讓手槍同其他單兵裝備對比時科幻感別太突出,長度縮短,整體更緊湊,看起來更樸素些。團隊在參考了世界現役的種種手槍後,決定以格洛克為原型進行手槍的方案深化。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氣囊球在地下城場景的實拍鏡頭

手槍型號命名通用之前步槍的命名規則,將QBZ中間的B改為S,意為手槍。外觀上最明顯的特點是跨越握把長度的整體式板機護件。在外骨骼成型後,團隊發現手槍原設計的常規小板機護圈以沒發容納穿戴好外骨骼後的演員手指,因此修改了設計,增加了演員的手指活動空間。另外還修改了露於外出的擊錘,採用了格洛克手槍經典的平移式機針設計。槍口下部保留了戰術滑槽,可加掛激光指示器,手電等戰術部件。

行星發動機點火啟動器“火石”經過多稿調整,最終借鑑魯班鎖的形制作為火石的最終版。現場製作了三個火石:完整火石、破損版火石和輕質火石。其中完整版火石就是大家看到的雪地戲份中所使用的,服務於特寫鏡頭。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氣囊球關鍵幀設計 by PIXOMONDO

在特道或者場景的破損效果效果製作上有一個技巧,就是先製作一個完好的,再將其進行破壞,並破壞出好看的效果,破損版火石就是這樣製作的。在影片中,火石是一個類似小型反應堆的設定,其需要電力去維持保護其穩定性,一旦火石的外層保護設備出現電力不足或損壞的情況,整個火石就無法使用了。這就是為什麼在影片中,周倩使用手槍射擊火石的外殼,火石就破損成如此效果,並且無法使用了。

輕質的火石是在拍攝電梯戲份時,出於安全考慮所製作的。其特點是在吊威壓時,對其下方的演員安全有足夠的保障,但不足處就是細節及表面材質效果,無法滿足中景及特寫的拍攝需求。

火石外殼是一個2.6m×2.6m×2.6m的正方體。最初美術組給設計師的設定是一個打開的,一個閉合的。團隊面對的挑戰是在有限的空間裡添加足夠的機械傳動,實現正方體上共計64個卡扣依次打開,然後承載卡扣的八個箱體向外推出;在4面門(內部代號冰箱門)實現打開效果的同時,頂部艙蓋實現開啟。過大的尺寸以及過於侷促的空間給設計師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地下城軌道車製作

電影裡很短很短的鏡頭被網友發現了,火石原本是預製了充電口的與配套充電插頭的。不僅可以用外骨骼揹包裡的電池供電還要和或是外殼內部的充電口對應。而且在製作環節,在火石充電口與配套插頭上都預先埋入強磁鐵滿足在拍攝的過程中插拔方便節約現場寶貴的拍攝時間。

關於氣囊球的製作方案與歷程,可以作為製作實體物理特效配合拍攝方案改動調整最為典型的一個案例。從樣品材質、模擬拍攝動作、環境反饋、調整拍攝方案、後期效果評估,MDI團隊視為一輪深化設計流程。對於拍攝方案調整的修改建議,團隊進行了多輪深化設計,多次循環的、從前期到終端製作的密切配合方案,直觀的給到導演最終可實現效果。在此過程中關於氣囊球的製作工藝經五次全新的調整。由於演員需在球體內表演,整球體積有直徑3米,分內球外球的結構設計,能搬動就得需要至少3人,可想其中的工作強度。氣囊球前後共設計了3種,前兩種都為封閉雙層結構。演員需穿過兩層,進入第二層後進行充氣,整個進入的過程時長大約需要25分鐘,而其密閉空間只能支撐演員在內10-20分鐘的拍攝時間。後為保證拍攝效果及演員的安全,團隊將其改良為半球方案。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氣囊球製作

影片開場的地下城廣場鏡頭中運載乘客與舞獅的軌道車的製作和操控也是MDI工作室完成的。在看到美術組的設計圖時,設計團隊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大家平時看到的景點的觀光車,同時考慮到最終拍攝需求,需要在地下城載人開動的需求,在製作方案制定期便決定採購兩輛旅遊觀光車,通過對其車體鋼架尺寸調整,加長拓寬來完成第一步地下城軌道車的車體制作。至於拍攝現場,既然是做特殊道具了,那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陳設,擺在鏡頭背景裡就完事了,所以現場一定是要有一個瞭解這個道具的人在、甚至是製作者本人在現場進行操控才行。這一點跟特效化妝的上妝、跟妝、卸妝是一個道理。所以製作的地下城軌道車的製作負責人就親自上陣客串了軌道車司機的角色。車輛的操作系統完全換了位置,如果換作別人,可能還真開不了。

導演郭帆曾說,希望《流浪地球》能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科幻的種子,作為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多多少少做到了這一點,儘管出於商業考量,電影壓縮了小說中不少硬科幻的元素,但對於天體、星系的討論等等還是能引起觀眾對物理、對科幻的興趣。作為工業設計從業者,我們和勇敢的小分隊還希望,這部影片也能開啟中國電影工業的元年。

III 主創分享

肖甦是原421工作室(MDI前身)參與《流浪地球》項目時的主管人。421動畫電影工作室是北京電影學院孫立軍教授創建的一家以原創動畫製作為主的工作室,最初是他辦公室的門牌號。由於原421工作室主創都出自這家工作室,所以對外也都是稱為“421工作室”。

“郭帆我覺得他就是個特別執著的人,記得有一次開會,他一直說劇本說了三個小時,他一邊說一邊畫,我在他身上能看到創作時那種沉浸和享受。另外他一直就想打造一箇中國自己的科幻片,我想這次他成功了。有些人覺得這是他第一次就成功了,其實不是第一次,任何人都不會第一次就成功。他還努力運作過其他的科幻項目,只是大家沒看到那些成型的,但是那些的積累都不白費,都進入了《流浪地球》。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MDI工作室外景

我最初負責的部門是定格動畫,所以我的團隊都是以手工製作為主的技術人才。當時我只想做動畫,對特效是一點也不感興趣,不過孫教授一直鼓勵我們可以嘗試特效,並且還把理查德.泰勒介紹給了我認識。

2013年,我和黃天禹(現MDI主理人)以及高峽(現維塔工作室的亞洲事務代表)等人第一次在廣州和理查德見了面。理查德在看了大家的作品後十分驚喜,提出希望能讓大家都去新西蘭學習,並且他會提供一切學習的機會,將工作室所有的技術傾囊相授。後來這兩人都去了維塔,從此踏上了特效之路。我們也因此多了特效這個板塊。

不過當時,我還是有點震驚,按道理這些技術應該是保密的,他為什麼願意教授我們呢?我當時問理查德為什麼要這麼做,就不怕洩露技術機密嗎?他說他自己的公司每年都有人會離職,而一部分離職的原因竟然是理查德自己鼓動的……他對從自己公司走出去自己創業的人都會貢獻出公司的技術和儘可能的幫助。他說,我們這一行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人才。但是永遠不要妄圖框住人才,而是儘可能幫助他們成長,這樣才能把行業做大。說實話我很敬佩他如此的心胸,至今對我的影響都很大。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MDI工作室內景

我們參與了《流浪地球》地球戲份的外骨骼服裝、道具以及槍械部分。外骨骼最初的原件是維塔工作室製作,我們負責製作剩餘的部分。有些部分仍然是獨立完成的,比如一些機關和槍械部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那些特殊服裝,我們的團隊在WETA待了兩週時間,一起討論和琢磨怎麼做那些複雜的外骨骼。

我記得有一次,龔格爾給我打電話,語氣很不好的說我們跟現場的團隊集體失聯了。於是我派人到處去找現場的負責人,才知道大家居然是睡過了……我們的外骨骼服裝由於拍攝強度大,幾乎是演一場戲就要修理一次,連續幾天,大家幾乎都沒閤眼,實在太累了,所以睡過了沒注意時間,並且幾個人已經病倒了。已經無法工作,急需休整才能工作。

由於劇組和我們都沒有經驗,外骨骼服裝損耗太大,如果繼續投入拍攝,損耗率會越來越高,但是如果停下來專門用時間休整,又會耽誤劇組進度。在兩難的局面下,最終劇組還是選擇讓我們用專門的時間修理服裝。

另一方面,我們也給維塔的老闆理查德發了郵件,希望尋求他們的幫助。不過在發郵件的時候我還是十分忐忑,因為這種情況很難認定責任,有可能是維塔在最初製作原版的時候就沒有考慮損耗率會如此高,也有可能是我們這邊在製作的時候的技術問題,還有可能是佩戴和使用問題。總之,不論是那種情況,我們當時也沒有多餘的預算再付給維塔了。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上)維塔工作室創始人理查德泰勒在為中方團隊展示外骨骼技術細節

(下)郭帆導演在現場檢查劉啟指骨骼手套功能

沒想到理查德在和我做了基本溝通後,果斷派了技術人員從新西蘭飛來現場,並且不用我們負擔任何費用,這也是讓我很感動的地方。

另一方面,得到了緩衝的服裝和工作人員也慢慢進入了狀態。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終於完成了這些艱難的工作。另外也要感謝目前是維塔工作室的中方對接人高峽給予了在新西蘭期間的協調。”

黃天禹是《流浪地球》特殊道具組部門長,帶領重組成的新MDI團隊,共計為影片製作了數百件近景特殊道具及特殊服裝,總共涉及30個大類。

“國內‘物理特效’的概念特別容易混淆,我們經常說的‘物理特效’其實是指的‘實體特效’,是指在拍攝現場實拍出的各種特效的總合,其中可能包括特效化妝、特殊道具、特殊服裝、特殊置景、電控機械生物等等。而在片場,物理特效真正指的是在拍攝時製造著火、颳風、下雨、下雪、結冰、灰塵等物理效果的團隊,這次的《流浪地球》中物理特效是由中影的物理特效團隊負責的,而我們的工作在本片中更多的工作是在特殊道具和特殊服裝這兩項,也就是‘特道組’而‘特殊道具’區別於普通道具,更多的是指平時市面上無法買到,也無法通過簡單方法制作出的道具,這類道具需要結合人物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劇情來量身定做和設計,單獨的生產和建工製造,可能還會牽扯到機械、電氣工程等方方面面的配合。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MDI工作室開發的外骨骼1:6兵人與MDI工作室製作的373號運載車

以我們為CN171-11小隊每個人打造的機械指骨骼為例,指骨骼的作用是把外骨骼身上的輔助機械力量傳到到手部,不至於讓手部受傷,有點像一個動力手套,在電影設定中是由非常堅硬的特殊金屬製作的,我們拿到美術設定圖後,根據加工工藝特點進行了整體優化,也考慮到了每人手型尺寸的問題,設計了可調節的裝置,之後先是打樣製作了一版樣品,測試關節的可活動性,之後進一步優化,最後完成製作的是多套輕質版本(PU材質)給演員佩戴,並塗裝成金屬的效果,並另外加工了用於特寫鏡頭拍攝的純金屬版本。大家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些特寫鏡頭,多是用那幾套純金屬的拍攝的,這也是由於金屬的版本太沉了,不方便每場戲都佩戴。而之所以要花大價錢製作金屬版的原因,也是因為真正的金屬表面在反光、氧化處理後的質感、磨損後的效果,那些鋒利的稜角,是其他材質完全無法替代的。而這幾套小小的指骨骼的開發,從建模設計到生產出成品,就花費了一個製作小組整整3個月的時間。

類似這樣有特別複雜工藝流程的特殊道具在流浪地球中不下百件,就像在製作花絮中導演所說,這裡面沒有那件道具是可以在現實中買到的。而這就是科幻電影中實體特效有大量需求的原因,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未來的飛船星球、甚至外星人都可以用CG來製作,但是演員平時穿的、用的這些貼身的道具,大多是有近景交互需要,全部CG合成的難度會很大,必須做出實體,而這些具有未來科技的功能性產品又要看起來真的能用,讓觀眾相信真有這麼個東西。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為CN171-11小隊製作的部分隨身道具合影

所以說能讓觀眾感受到這些細節,繼而相信電影所創造的世界真實存在,就是實體特效在科幻電影中的主要作用。

在這個項目中還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工業化、標準化的程度太低。在製作過程中,從塗料到螺絲,經常遇到非標準件。因為我們的採購量小,塗料的保質期又很短,所以我們無法從大廠進貨,只能從口口相傳的師傅店裡買,而他們都是自己進貨之後勾兌出售,既沒有標準流程也沒有標準計量,所以每個批次的東西都不一樣。我們買回來的螺絲也是大大小小,沒有既定的標準,大的勉強能用,小的就只能靠粘,更可怕的還遇到過徒手就能掰斷的螺絲釘,直接把主創氣到摔椅子。”

物理特效·科幻電影的硬核——探訪《流浪地球》幕後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MDI現場團隊

(本文章原載於《設計》雜誌,經作者同意轉載)

此內容為轉載文章,如有異議,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