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詞句再次出現在美國對外指責當中 不是伊拉克

(伊朗在敘利亞的做大也讓美國如坐針氈)

因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美國在本世紀初開啟了伊拉克戰爭,並最終將伊拉克納入美國的全球戰略體系當中,而現如今,美國再次提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說法,而這次的對象已經換成伊朗。

根據媒體報道,美國在近期再次對伊朗實體和個人進行了制裁,而對於此次的制裁,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就在聲明中說,"美國政府將繼續對伊朗施加最大壓力,利用"一切經濟手段"阻止伊朗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伊朗在敘軍事力量一直是以色列的眼中釘)

由於堅持強硬的反以色列立場,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伊朗就已經成為美國和以色列的眼中釘肉中刺。而為了削弱伊朗,美國和西方也以各種理由對伊朗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制裁,包括經濟、貿易等等。

但是,受中東局勢變化,尤其是敘利亞、也門內戰,極端武裝興起的影響,伊朗也以各種途徑在大中東地區實現了很多突破。而這其中,伊朗軍事力量在敘利亞的事實性存在就促動了美國和以色列的敏感神經。而隨著敘利亞內戰局勢的演化,伊敘友好的關係,再加上兩國之間本就對伊朗有一定好感的伊拉克造成的聯動影響,美國在中東的戰略也越來越能感受到來自伊朗的"威脅"。

(也門內戰的背後也有伊朗的身影)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大中東地區,美國也開始了對伊朗的反擊。從美國目前的動向來看,其對伊朗的反擊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在軍事部署方面,美國強勢推動從敘利亞和阿富汗撤軍,並將中東和周邊地區的美軍進一步向中東伊朗附近傾斜。二是鞏固基本盤,從去年開始,美國就在外交層面重新組織中東反伊力量,試圖將與美國親近的、反對伊朗的國家整合在一起,並組成中東聯盟。三是進一步制裁伊朗,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退出"伊核協議"以後,迅速恢復了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同時,在原有制裁措施基礎上,美國也對伊朗的軍事主體給予了更多的制裁。

(2016年世界原油生產國情況)

和當年的伊拉克不同,藉助更加廣闊且地形複雜的國土和有效的國內組織能力,伊朗已經具備了很強悍的整體軍事能力,其在應對美國的直接軍事打擊方面也擁有遠比當年的伊拉克更多的手段。

因此來看,雖然在多年前美國也傳出過軍事打擊伊朗的聲音,但是,實錘最終也沒有落下。只是,對於軍事打擊伊朗的想法美國是否已經放棄,現今仍不能下結論。美國在近期不斷加碼對伊朗的制裁,是不是和當年打擊伊拉克的步驟一樣,通過先期的制裁削弱對方力量,然後再開啟戰端也是值得注意的。

因此,美國在中東地區圍繞伊朗的一些動作還是值得警惕的,而美國最新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說法很可能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C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