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基于客观叙事的创作思维,基于主流意识的传播思维,基于价值认同的审美思维,关注的是社会的变迁和人间百态,凸显的是现实的“真实”事件。由长篇小说《平安扣》改编而成,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涉及家庭、职场、人事等诸多话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不仅从宏观层面表现出了不同年代下的不同生活面貌,还以“精神领袖”的方式,传递出一份正能量。

时代记忆,“真实”人生


《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严格意义上来讲,较之同类型的《外滩钟声》、《大浦东》、《我们的四十年》、《面向大海》等剧,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独播的《那座城这家人》的反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它不是以传统的家庭关系来展开,剧中所涉及的“这家人”——九口人,七个姓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一家人”,而是囊括了我们生活中诸多家庭的影子。或者说,“这家人”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家庭中的“浓缩机”,反映出的是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时代的关系。而这种种关系,又进一步延展,最终成了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生活符号。由此,“这家人”的每一个人物的成长就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戏核,有了戏剧张力。不得不说,该剧的设计是具有创新性的,也是好品质的关键保障之一。


《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当然,创新性与好品质,是湖南卫视一以贯之的特征。而从该剧内容创作层面来看,其创新性又具有了现实意义。又或者说,湖南卫视已经开始转型。去年,《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表现的是官场的“现实”;今年,《那座城这家人》则延续了“现实”,着重表现社会的“真实”,弘扬了主旋律且传播了正能量。如此一来,湖南卫视在淡化娱乐色彩的同时,走上了一条关注社会、引导观众的道路,具有极高的文化教育意义。如此,《那座城这家人》播出后,就赢得了观众的喜欢,豆瓣上评分一度高达8.3分。

“小”家故事,催泪暖心引共鸣


《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电视剧原著小说《平安扣》的作者李焱说:“这是关于一座城市重生的故事,唤醒的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而这故事的落脚点是七个姓组成的九口之家。在这个复杂的家庭中,该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四十年的变化中人的“创业史”与“关系史”等问题。

《那座城这家人》是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开始,剧中人以期重建一个“新”的家园。然而,在重组“家”的过程中,原来的单一亲属关系发生了变化,最终组成一个囊括了诸多关系的“新家”。在以王大鸣为核心的“家”里,就藏着不同的关系,既有夫妻情、母女情、父女情,又有师徒情、邻里情、兄弟姐妹情义等。而透过这些关系,我们又看到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恢复高考、下海经商、企业改革、工人下岗等真实历史,呈现的是“家”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的风云变化。


《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家”中,虽说夹杂着各种矛盾,也有悲痛、伤心、惆怅、失落、欢喜等。但是,它却能通过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态度,完成了“爱”的书写,并且重新定义了“亲人”的概念。如此,我们透过王大鸣与林智燕,与杨艾,以及与林兆瑞、周大双等人的关系变化,看到了“这家人”爱的温暖,以及面对灾难时的勇气,面对生活的智慧。可以说,“这家人”四十年的变化,带给了60后、70后、80后和90后不同的记忆,并且能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


《那座城这家人》:时代的“浓缩机”,改革的“先锋派”


《那座城这家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涉及面也很广,四十年的变化、家庭的关系等,尽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家庭关系的矛盾交织则有些薄弱,但此剧从不同寻常的“小家”的复杂关系出发,表现现实,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同时,剧中的“家庭”的温情“重建”,也让观众找到了时代与个人“记忆”,即引导观众回到历史,去感受时代的发展,去领悟家庭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