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若非熟人帶路,絕對想不到在石排川流不息大道邊上的鵝園,

能吃到如此精彩出色的磚窯古法燒鵝,還有入味柔滑的煮大魚。

怪不得作為飲食界老行尊的友人,每次來莞都要指定回味一番。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我們都說時間如梭,白駒過隙。人們都想爭分奪秒做更多的事情。但從鵝園的主人楊柏幫身上卻可以看到,人生原來可以很慢,做好一味燒鵝需要花上半輩子。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從父兄手中傳承楊家燒鵝手藝30餘年,楊柏幫一直醉心於燒鵝手藝。憑著對味道口感的執著追求,對爐火純青技術的精準拿捏,不止步於默默遵循傳統工藝,潛心研究10年,經過無數次試驗,他創新性地蓋起了磚窯,創造出磚窯古法燒鵝。

柴火在窯內溫柔地跳躍,良好的恆溫性、密封性,確保每一隻出爐的燒鵝都美麗誘人。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當我們驚歎現在知道會用磚窯燒鵝的地方實在不多,楊師傅笑言:不是不多,而是隻有我這裡有。話語間充滿了堅定和對自身手藝的自信。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對於無鵝不成宴的山鄉人來說,一碟皮脆肉香,齒頰留香的燒鵝,代表的是傳統且誠意十足的待客之道,更是與親朋好友分享團聚時光的見證者。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從鵝場帶回的鵝要放在自家田間塘邊放養,以草和穀物餵養至70-75日,只為讓肉質更緊緻鮮嫩。

每一隻“惹味”的燒鵝背後,都少不了醃製——封腔——吹氣,所付出的心思和經驗。脆皮的秘訣在於讓鵝“嘆冷氣”,低溫10-18℃ 冷氣吹足4小時,至表皮乾爽飽滿,刷上秘製的油汁,趁磚窯預熱至火候和溫度正好,入爐——擺位——封蓋。

接下來就是隻能靜靜地等待最翹首以盼的出爐時刻。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每一次刷油,楊師傅都是全神貫注。專心致志轉動燒鵝的樣子彷彿正在創造一件藝術品。

完成一連串的操作,楊師傅得以短暫歇息,他一邊擦汗,一邊回過頭跟眼神還在留戀磚窯的我們說:“每天專心做這一件事,很滿足,每一次都感覺到收穫就忘了勞累”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看似簡單的步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不斷重複,楊師傅卻從不因枯燥乏味而敷衍應對。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地調整的態度,讓我想起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最打動我的一句話“只要一點不協調,壽司就不好吃”。真正“匠心”精神,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要矢志不渝地做到最好。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燒鵝出爐,再刷一層油使其油光發亮,並帶走烤制過程中沾附的灰塵。金黃的表皮彷如薄紙,色澤均勻。皮下脂肪在火力的作用下浸潤鵝肉,在陽光下透光的視覺讓人垂涎欲滴。來一隻燒鵝“髀”,配他的最佳拍檔——瀨粉,那一口,是多少遠遊東莞人最難離難捨的鄉愁。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自家產的粘米粉和熱水調漿,無添加任何化學成分。軟滑十足,米香濃郁。倒上燒鵝汁,伴著香脆嫩滑的鵝肉,大寫的滿足。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加上的佐料如果不是師傅提醒,你絕對猜不出來那是現炸鹼水粽酥粒。楊師傅耗費3年精心研究改良的搭配版本,新奇有趣指數爆燈。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就連楊師傅自己坐下來都忍不住一邊大快朵頤,一邊俏皮地對我們說:“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獨有小眾特色小吃與廣為人知的傳統菜品碰撞交融,蘊含著楊師傅對家鄉石排的深厚熱愛。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楊師傅說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五六十年代水災時期,他的父親充分利用姜蔥和土榨花生油,自創了一味姜蔥煮大魚,又叫

“擔泥魚”,也就是店裡馳名招牌菜“福隆煮大魚”。魚肉鮮美香滑且隔夜保存不變酸,使得當時參與抗災的人民能夠在果腹的同時享受美味。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生猛大頭鱅下鍋前,必須在魚池裡“瘦身”一週,確保吐盡泥腥。活潑程度要兩人合抓才能上岸。一定要用生鐵鍋烹飪才能復原最原始的味道。

翻滾的魚湯澆下米飯的瞬間香氣四溢,魚的肉汁滲透入米粒,口感豐盈滋潤。即使部分食客反饋清淡,也絕不提供醬油的調味,堅持保留最淳樸的嶺南風味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土氣粗簡的食材,卻是老饕們的搶手貨。不提前一天預訂都無法吃上。只有自家谷飼才能養出脆嫩質感,提前半天停喂,不經鹼水漂白,保持本來的粉嫩就很美。在滾水中迅速白灼至熟後撈起過冷,入口爽滑甜脆,原汁原味的農家味,眾人直呼過癮。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提前兩天精心炮製的鵝肝,豐厚肥美,口感如絲。與甜蜜的叉燒和熱情生薑搭配,是給心肝寶貝愛得深沉的擁抱。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楊師傅的拿手自創菜式,逢年過節最賣座。湛香的冬菇,被肉香味滲透完全,濃腴入味的鵝掌。軟糯鮮潤的海參,滿滿的膠原蛋白,是年末給自己和家人的豐盛犒勞。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來年更添利,年年有餘,東莞人吃飯最講究的是意頭。特別之處在於魚白吸收了花生、紅棗、臘肉的豐富香氣,細膩嫩滑的口感伴著魚鮮飯香,就是“暖笠笠好窩心”的小確幸。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自制“滑溜溜”豆腐,在翻滾的油鍋中炸至外脆裡嫩,金黃香酥的外殼讓人食指大動。以濃郁鮮香的鮑汁作為澆頭,嫩滑可口,健康“零”負擔。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不大的“夢”工場裡,幾間通透八角亭包廂別緻清雅。種植蔬菜和各種香料作為綠化,自產自用,天然有機無公害,看得見的食材來源,食客自然更放心。

堅持柴火煲湯,貓主子在菜地裡嬉戲,構成一幅依然自得返璞歸真的農家樂趣,都是始於楊師傅所堅守的“初心”。

把食物以最美味方式呈現在客人面前,才是對食物最富有情感的尊重。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大半輩子經營著自家老店,幾十年如一日專研技藝,拒絕化學調味品和食品添加劑的麻痺,為傳統美味在現代社會呈現注入新活力。

做菜如做人,以德、味為榮的理念,掛滿牆壁獎狀、獎牌,上過CCTV7的《鄉土》,是他親力親為敬業精神的寫照,是對美食嚴謹偏執的“匠心”。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紀錄片裡的匠人大神很遙遠,見上一面可能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預約。而每一個在各行各業默默深耕,擁有嚴謹專注一道一藝的匠人,一直離我們很近。

尋 鵝 指 南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匠人不僅在記錄片裡,更在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