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与正德高密县志

吴鲁与正德高密县志

最早的《高密县志》究竟撰修于何时,由于资料缺乏,今人不敢臆断。万历《高密县志·董希清序》称:“密旧有志,嘉靖中定山陈公令是邑修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嘉靖《高密县志》一直被认为是高密有史可考的最早县志。其实不然,史料表明,正德年间的高密知县吴鲁曾主持撰修《高密县志》。

吴鲁,字宗道,号确斋,明代河南固始人,出生于固始望族,其家族登科入仕者累世不绝。清修《固始县志》记载了吴鲁事迹:“负性刚果,操行正直,游邑庠,苦志攻书,游上蔡李公门”;曾就读南京国子监,“博访高士,首推张罗峰,人服其鉴。”生平乐道人善,“舍己从人,虽片长必取”。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乡试中举人。

吴鲁与正德高密县志

关于吴鲁在高密的事迹,万历以来的高密志书都无详细记载,只载正德九年(1514)吴鲁出任高密县知县,约在正德十三年(1518)离任。但从即墨人蓝田所撰的《北泉集》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关于吴鲁在高密的事迹,编纂《高密县志》是其重要的政绩之一。据蓝田《高密县志序》载,吴鲁到高密后,寻县志不得,叹息说:“邑之有志,犹家之谱、国之史,不可缺也。史缺则无以纪善恶而昭劝惩,谱缺则无以叙昭穆而敦伦理,志缺则邑之典型无以考而文献不几于熄矣乎!”于是召集高密文学之士及缙绅家居者,着手编修县志。当时高密刚刚饱受刘六、刘七起义军之乱,官府简牍尽失,修志困难重重,但吴鲁对修志非常有信心,而且非常谨慎,“凡意无所解者恃耆旧,耆旧所不能言者恃石刻,石刻所不能判者恃载籍,载籍之内有漫漶不明者,则断之以理”,由是半年而志成。志书修成后,吴鲁派邑学生刘渊、孙源持志书成稿,请当时的地方名士即墨人蓝田作序,这篇序文后来收在了蓝田的《北泉集》中,流传至今。

吴鲁与正德高密县志

吴鲁所修的高密县志,蓝田称:“志凡几卷,有天文,有地理,有物产、赋贡、民力、宦政、风俗、人文”。可见内容丰富。蓝田在序中曾说:“密之得名,自汉本始元年始,然绵涉千余年,迭更数百令,而因漏袭简,志未有成书者。”俨然将吴鲁所倡修的高密县志称之为高密历史上最早的县志,但这种看法,今天看来太过武断,未必准确。按照修志惯例,吴鲁应为所修县志作序,可惜今天我们无缘看到其撰修的序文,更无缘看到他倡修的高密县志了。当年参加正德《高密县志》的修撰者,高密人可考者有两位,一位是刘渊,一位是孙源,当时都是高密诸生。其中刘渊是东张鲁社人,嘉靖间以贡士出任高阳训导。吴鲁所修的《高密县志》,是否刊行于世,不得而知。嘉靖年间,高密知县陈甲曾重修县志,万历年间知县唐允中再次修县志时,嘉靖志早已残缺失传,至于正德《高密县志》,更无人知晓。以致于唐允中修高密县志时,关于嘉靖以前,特别是洪武、永乐时期的高密史料,严重缺载。万历《高密县志》虽然今天也失传了,但康熙《高密县志》是沿袭万历志而来,从存世的万历《莱州府志》我们也可以得知万历《高密县志》的大致梗概。

吴鲁与正德高密县志

吴鲁在高密,政绩颇多,修缮高密县城则是其又一政绩。史载,吴鲁到高密时,“首召父老百数十于庭”,问百姓疾苦所在,当时高密刚刚经受过刘六、刘七起义军攻破高密县城残害百姓的惨剧,借鉴掖县、即墨、胶州城池坚固而未攻破的经验,一致认为修缮高密县城、避免百姓生灵涂炭是当务之急。吴鲁听从了高密父老的建议,决心大规模修缮高密县城。修城时,吴鲁“躬临劝相,而僚属分董之”。据蓝田《修高密城记》载,修缮后的高密城,“以尺计者五千七百三十有奇,厚寻有四尺,崇四寻有三尺,四门并启。”

蓝田的《北泉集》还收录了一篇《高密县重修五龙庙记》,记载了吴鲁为民祈雨修庙事迹。据载,正德九年(1514)大旱,“波泽既竭,源泉不通”,吴鲁深为忧愁,赤脚率领僚属按照古礼到五龙庙祈雨,祈祷说:“吏而食于斯者视民之病而不能救,固吏之羞也。神而血食于斯者视民之病而不救,亦神之羞也。神以予吏于斯弗能有为反有病于民,则宜亟罚之、亟诛之,止及于予之身足矣,不当波及于斯民也。”俄而大雨而至,吴鲁捐俸召工修缮五龙庙。正德十一年(1516)天又大旱,吴鲁率僚属和百姓又前往祈雨,甘霖又至,高密百姓皆说:“吾邑数十年来未见有令如此忧民如此敬神者,亦未见有祷雨得如此响达者,侯之德不可忘也。”高密百姓请蓝田作文,立碑以示纪念。

吴鲁与正德高密县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