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号航空母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4艘"小鹰"级航空母舰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美国的超级航母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由来、总体布局及相关系统的发展变化、专属该舰的殊荣、参战经历等方面介绍其中的3号舰"美国"号航母,以飨读者。

由来及服役概况

"美国"号航母的诞生背景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裁减了航空母舰的装备规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方中止裁减航母数量的步伐。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为了取得与空军一样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千方百计设计建造能够放飞双发舰载轰炸机(美国海军将其称作重型攻击机)的超级航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海军在保留若干改进型"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同时,不断改造"中途岛"级航母。另外,还设计建造了4艘"福莱斯特"级超级航母、4艘"小鹰"级超级航母。

"福莱斯特"级是为了满足舰载机喷气化的需要和战略打击的任务需求而设计建造的世界上第一种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的超级航空母舰。"福莱斯特"级建成并服役后,美国海军发现该级舰存在不少缺点,于是着手进行相应改进,并从1956年开始建造"小鹰"级航母。1958年,美国开始建造世界首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美国海军原打算多建造几艘同级核动力航母,但迫于成本压力,只好作罢。在此之后,美国不仅放缓了航母的建造速度,连续两年没有编列航母的建造预算,还提出了稍小些的核动力航母设计方案。几番周折之后,美方决定继续建造常规动力航母。"美国"号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这也是在"小鹰"级舷号之间夹带一艘"企业"号的原因。为了加快建造速度,"美国"号沿用了"小鹰"级2号舰"星座"号的舰体,只是上层建筑和电子设备等略有变化。这样,美国海军就得以继续建造超级航母。

美国海军"小鹰"级航母两视线图

"小鹰"级3号舰于1961年1月9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62年1月10日被约翰·肯尼迪总统命名为"美国"号,1964年2月1日下水,1965年1月23日在诺福克海军船厂入役并加入大西洋舰队。首任舰长为劳伦斯·海沃斯海军上校。服役之后,海军人员将"美国"号称之为"大A",旗语和无线电代码为NUSA,战术无线呼叫代码为Courage。该舰的座右铭是"不要触怒我"。"美国"号航母在服役前期,舷号一直为CVA-66,表示该舰为攻击型航母。从1975年6月30日开始直到退役,舷号变更为CV-66,表示该舰成为通用型航母,可以全面遂行防空、反舰和反潜等作战任务。"美国"号人员编制是舰员2930人,其中军官155人;航空人员2480人,其中军官320名。

正在干船坞中建造的"美国"号航空母舰

"美国"号航母的舰徽,上面的舰铭是"不要触怒我"

服役概况

"美国"号于1965年3月25日离开母港诺福克海军基地,前往弗吉尼亚外海进行海试。4月5日,一架A-4C"天鹰"单发轻型攻击机在航母上完成了首次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之后,"美国"号开往加勒比海进行了2个月的海试训练。11月底,"美国"号随第6舰队首次前往地中海,开始了为期7个月的第一次海外部署。

"美国"号航母自服役以来,每隔1~2年即要进入诺福克海军船厂进行维修。自1966年至退役,前后维修17次。其中有5次大修,每次大修时间均长达9个月以上,每次一般维修时间为3个月左右。通过历次维修和大修,逐步增添了一些新的装备,该舰的技战术性能有了进一步提高。1979年11月6日,该舰驶入诺福克海军船厂,开始接受入役后最大规模的检修与改装,安装了北约"海麻雀"导弹发射系统及"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1980年底改装完成后,"美国"号在关塔那摩湾进行了适应性海试。从此以后,该舰以全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航行中的"美国"号航母。近处是一架UH-2"海妖"直升机,远处是一艘改进型埃塞克斯级航母。照片摄于1976年。

"美国"号在服役期间始终保持着频繁的海上活动。它曾先后22次执行海外部署,每次大多在半年以上。1980年以前,有3次远赴中国沿海的北部湾执行战斗部署,9次活动在地中海。1981年,该舰在执行第11次海外部署时,首次通过苏伊士运河,并从此将其部署范围扩大到印度洋。

美国海军原计划在90年代后期对"美国"号进行延长服役期的改装,但因冷战结束、预算缩减,遂决定让"美国"号提前退役。1996年8月9日,"美国"号正式退役并从舰艇名册中除名,停泊在佛罗里达州费城海军退役舰艇锚地,等待处理。

2005年,"美国"号被选作美军航母抗打击试验平台,为研制新一代的"福特"级航母提供抗打击能力的相关数据。2月25日,有关方面在费城海军码头为"美国"号举行了一场纪念仪式,曾经在航母上服役的部分舰员及官员参加了仪式。4月19日,"美国"号被拖离锚地,前往大西洋试验海域。"美国"号航母被安装了多处高爆炸药,接受一系列水上、水下爆破试验,模拟航母遭受鱼雷、巡航导弹及小型自杀艇等各种类型的攻击。航母上安装的数百套传感器和摄像机记录了整个过程和所有试验数据,这些数据成为美国设计建造"福特"级航母的重要参考依据。接受了25天的打击后,5月14日中午,发挥出最后余热的"美国"号航母缓缓沉入了大西洋1828米的海底深处。

进行爆破试验的"美国"号航母

爆破试验后,"美国"号航母沉入大西洋海底。

从正式加入美国海军到1996年退役的31.5年中,总计有7万名海军官兵在"美国"号航母上服过役。它参加过美国在20世纪60至90年代几乎所有的重大冲突,包括越南战争、美利冲突、海湾战争等,先后荣获5次战斗之星奖、3次海军部队嘉奖、3次部队优异奖和7次远征奖。

总体布局、作战系统及其演变情况

总体情况

"美国"号与其他"小鹰"级航母一样,基本上沿袭了"福莱斯特"级的舰型特点,尺度和排水量均大致相同,可以说是"福莱斯特"级的改进型。由于该舰在服役期间几经变化,已经很难准确描述其不同时期的外观状况和技术特点。"美国"号航母标准排水量60300吨,满载排水量82200吨,全舰长326.9米,水线长301.8米,型宽39.6米,吃水10.9米。飞行甲板长318.8米,最大宽度76.8米,距离水面高18.9米。舰上的动力装置包括8台福斯特-维勒双鼓筒式锅炉(蒸汽压力8.17兆帕,温度510摄氏度)及4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往复式蒸汽轮机。动力装置的总功率为28万马力(209兆瓦),驱动4个推动轴上的5叶螺旋桨,最高航速可达33节。30节航速时续航力4000海里,20节航速时续航力12000海里。螺旋桨之后是2个方向舵。舰上拥有极强的发电能力,总发电量为2万千瓦,可供当时整个纽约市的照明用电。

试航时的"美国"号航母

与"福莱斯特"级相比,"小鹰"级航母最明显的改进是飞机升降机和岛式上层建筑的设置。从"福莱斯特"级开始,美国的超级航母共有4座舷侧升降机。由于经验不足,"福莱斯特"级在上层建筑之前安排一座升降机,在其后安置两座升降机,还在左舷的斜角甲板前端设置一座。"小鹰"级改变了这种布局,将舰岛后移,并在其前设置两座升降机,左舷的升降机改在与舰岛后升降机对称的位置。这一布局大大改善了舰上的飞行作业状况,并作为标准设计被20世纪美国建造的所有航空母舰沿用。另一个较大的改变是武器的配备。该级舰取消了前后两舷侧8门127毫米火炮,取而代之的是在尾部两侧的双联装"小猎犬"防空导弹发射系统。每个导弹发射架均配有40枚导弹,从而大大提高了航母的远程防空自卫能力。

"美国"号采用封闭式舰首,微凸式方尾。舰体从舰底至飞行甲板形成整体式的箱型结构,共分为1200个水密舱,各要害部位均有装甲保护。该舰退役后实施的抗打击试验,证明了"小鹰"级航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美国"号的特点是上层建筑较小而且集中,其位置更靠近尾部,动力装置后移。相较于"福莱斯特"级,这些改变使全舰的整体结构更为合理,缩短了轴系,并可为机库和飞机维修车间提供更多空间。该舰飞行甲板以下共设10层。1~4层为燃料舱、淡水舱、武器弹药舱等,5~6层为居住舱室和食堂,第7层为飞机修理车间,8~10层的一部分为机库。机库甲板最大尺寸为:长225.55米,宽32.31米,高7.62米。该舰可携带2150吨航空弹药和738万升航空燃油(195万美制加仑),以满足舰载机联队的需要。

1967年时的"美国"号航母两视线图

飞行甲板

"美国"号航母的飞行甲板的平面形状与"小鹰"级前两艘一样,而与"约翰·肯尼迪"号和"企业"号的飞行甲板稍有差别。"小鹰"级4号舰"约翰·肯尼迪"号的飞行甲板的平面形状与后来的"尼米兹"级非常相像,"企业"号的飞行甲板的平面形状与"美国"号的差别主要在于舰首和斜角甲板的前端。"美国"号的飞行甲板总飞行作业面积约16592平方米。它采用典型的斜角甲板,长220米,与军舰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5度,关键部位的钢板厚度达100毫米。飞行甲板上设有保障舰载机起降的蒸汽弹射器、阻拦索、阻拦网、飞机升降机,以及起重机和电动拖车等各种设备。该舰的1号、2号和4号弹射器为C-13型,3号为C-13-l型蒸汽弹射器。

C-13型弹射器的动力冲程为75.9米,轨道长度为80.72米。C-13-1型弹射器的动力冲程为94.49米,轨道长度为99.01米,具有更强大的弹射能力。4座飞机升降机的尺寸为开口宽25.9米(一说是24.38米),纵深长15.9米,面积373.65平方米,安全升降能力约40.37吨。与当时美国的其他航空母舰一样,"美国"号在舰首

和斜角甲板前端设置有3个回收角,原因是当时的美国海军舰载机采用托索弹射和首轮拖曳弹射两种弹射方式。F-4、A-4、A-5等飞机采用托索弹射方式,A-6、A-7、E-2等飞机采用首轮拖曳弹射方式。由于托索弹射方式是利用钢缆将准备弹射起飞的飞机与弹射器往复车拖板相连,带动飞机向前滑跑,到弹射器轨道尽头时,钢缆与飞机分离而向前坠落,回收角则正好可以接收这些钢缆。F-4战斗机在航母舰载机部队退役以后,已经不再需要拖索弹射方式,全部改为首轮拖曳弹射方式。但这些回收角中,只有位于舰首左侧的在1988年被撤除。

海试时的"美国"号航母前视照片,可以看到飞行甲板前端设有3个回收角(其中1个在斜角甲板前端)

与其他超级航母一样,"美国"舰飞行甲板两侧边缘设置有几乎和航母等长的、供甲板工作人员工作使用和应急脱险的猫道。与大多数航母不同的是,该舰在舰岛的右侧,设有两层猫道。在3号升降机之后的设备是一台起重机,主要用于将码头上的货物吊放到飞行甲板或3号升降机上,也可以用于吊放交通艇等小型船只。

岛式上层建筑与相关系统

与"福莱斯特"级航母相比,"小鹰"级航母的舰桥位置被提高,舰桥甲板层数增加到7层,舰岛长度也被缩短。与"小鹰"号航母相比,"美国"号航母的舰岛结构也进行了修改,并向后延长了一小段,烟囱亦略为缩小,并向后移动,借此扩大了舰岛内部可用空间,并减少了排烟对舰岛电子设备的影响。此外,"美国"号的舰岛上还设置有电子对抗装置。从"小鹰"号开始,美国的大部分超级航母都在舰岛之后设置了雷达桅。

"美国"号刚建成时,舰桥顶端安装有1部AN/SPS-43远程对空和对海搜索雷达,主桅正面平台上安装有1部圆柱抛物面形AN/SPS-39三坐标雷达,其上是1部AN/SPS-10对海搜索雷达,主桅后面平台上有1部AN/SPN-6飞机进场控制雷达,主桅与烟囱之间的圆柱形平台上安装有2部用于制导"小猎犬"防空导弹的AN/SPG-55火控雷达。上层建筑之后的格子桅顶端是1部AN/SPS-30三坐标雷达。主桅顶端是AN/URN-20塔康系统天线。在它服役不久后,美国海军便在雷达桅之后增设雷达整流罩,内设AN/SPN-10飞机进场控制雷达,并将AN/SPS-39雷达换成平板状的AN/SPS-52雷达。

摄于1976年的一张"美国"号照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舰岛原貌。舰桥上面是AN/SPS-43搜索雷达,雷达桅上是AN/SPS-30三坐标雷达。

"美国"号在早期的一次大修中,在军舰右侧增设了一套"小猎犬"导弹发射系统,使该舰"小猎犬"导弹系统的总数增加为3套,并在之后又进一步改进,用于发射"标准"导弹,增强了该舰的防空能力。7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陆续为所有超级航母配备了反潜飞机和反潜直升机,"美国"号也进行了相应改装。1979年11月到1980年9月,"美国"号进行了一次服役以来最全面的大修。在这次大修中,"小猎犬"导弹系统被撤除,换上了

"北约海麻雀"导弹系统。为适应作为战术指挥中心的需要,该舰新安装了"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舰上所有主要工程设备部件均进行了大修,增设或换装了电子设备。

舰尾左舷的"标准"防空导弹

"美国"号航母发射"标准"舰空导弹

继几年前向外扩张一部分后,舰岛右前方结构的体积再度增加。AN/SPS-43雷达被新型的AN/SPS-49所代替,飞机进场控制雷达在之前增加AN/SPN-43、AN/SPN-44雷达的基础上,将早期的雷达更换成AN/SPN-41和AN/SPN-44两种,安装了一套用来接收所有通信卫星和同步卫星信息的气象卫星系统。塔康系统天线更换为AN/URN-25。此外,增加了4座双加油接收站,可在航行途中同时补给舰用燃油和舰载机燃料。"美国"号在1980年9月进行大修后,能力明显提高。以AN/SPS-49雷达为例,该雷达是一种先进的双坐标远程对空搜索雷达,广泛装备于美国海军的护卫舰、巡洋舰、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以及部分国家的水面战舰。该雷达采用高平均功率,具有对雷达反射截面较小的空中目标进行探测的能力,可跟踪255个空中目标,最大作用距离不低于463千米,具有极佳的抗干扰能力。

1978年时的"美国"号航母舰岛特写

"美国"号航母在退役前的雷达电子设备包括:用于替换AN/SPS-43雷达的AN/SPS-49远距离空中搜索雷达,雷达桅上的AN/SPS-48C三坐标雷达,主桅正面平台上的1部Mk23 TAS目标截获雷达,主桅后面平台上的1部AN/SPN-43型飞机进场控制雷达。导航雷达包括1部AN/SPS-64 (V)9型导航雷达和1部富鲁诺900型导航雷达。飞机进场控制雷达则包括AN/SPN-41、AN/SPN-43、AN/SPN-44和AN/SPN-46。

"美国"号航母服役后期,舰岛上的雷达已经更换为新型号,最前面的是AN/SPS-49两坐标对空雷达,雷达桅上的是AN/SPS-48C三坐标对空雷达。此外,在舰岛靠下侧还有一座"密集阵"近防炮。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密集阵"近防炮与"北约海麻雀"防空导弹是美国航母的标准配置。"美国"号的防空武器装备为3座Mk29"北约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和3套20毫米Mk15"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Mk29"北约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分别布置在舰尾左右两侧平台和舰首右侧平台上。与其有关的Mk91火控系统包括Mk95照射器、Mk23目标截获系统和AN/SPQ-9雷达。以Mk95照射器为例,该装置分别布置在左舷侧4号升降机之后的两个小平台上,舰桥右侧突出的控制室之上和后面的圆柱形平台上(原来安装"小猎犬"制导雷达的部位),舰尾右舷"海麻雀"与起重机之间的小平台上。"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则分别布置在舰岛右侧、舰尾左侧,以及舰首左侧平台上。此外,该舰还在舰桥右侧、舰岛左后侧突出的飞行控制室顶部以及主桅上布置有篦子形的卫星通信天线。

"美国"号航母的1座"密集阵"近防炮在进行射击

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除了各种雷达、武器系统之外,"美国"号航母还装备了在全舰居于核心地位的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美国海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NTDS,并于60年代初期引进到现役舰艇上,让舰队战术数据处理与态势显示进入计算机化时代。该系统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上研制最早、使用最广泛的海军舰载作战指挥系统,普遍装备于大型水面舰艇和两栖舰船,可完成对目标的检测、识别、分类、情报综合、威胁评估及武器分配等。第一批NTDS系统于1961年装备在"奥里斯坎尼"号航母、"金"和"马汉"号导弹驱逐领舰上,主要用于对系统进行作战鉴定。1962年4月鉴定完成后,该系统开始正式服役。

在NTDS系统尚未完成鉴定之际,美国海军已经决定在"企业"号核动力航母与"长滩"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安装该系统。当NTDS系统鉴定完成后,正在建造中的"美国"号与两艘姊妹舰"小鹰"号、"星座"号一同在1963年3月被列入第一批安装NTDS的l7艘舰艇中。由于"小鹰"号与"星座"号都已投入使用,只能在l964年以后趁着返港大修的机会陆续安装NTDS,于是当时仍在建造中的"美国"号就成为同级舰中最早配备NTDS的一艘,也是继"奥里斯坎尼"号与"企业"号之后,第三艘配备NTDS的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NTDS的战术显控台

NTDS是由计算机、软件包、控制台和数据链构成的一个组合系统。系统包括一个数据处理组合、一个显示器组合和数据传送设备。数据处理组合通常由2~4台AN/UYK-7或AN/UYK-30计算机、软件包和辅助设备组成。来自视频信号处理器和各种数据链的传感器数据通过中央设备组合和传感器转换器输入到计算机,然后在雷达视频处理器的辅助下进行处理。NTDS能与"机载战术数据系统"(ATDS)和"海军陆战队战术数据系统"(MTDS)相对接。当数据完成相关处理和评估后,再将其传送至相应的舰艇和其他陆海空平台。般每个水平或垂直显控台一般可有200个航迹。每个探测设备通常对应有一个垂直显控台,而AN/SPS-49雷达则有两个。航母上一般配置20~25个垂直显控台,而水平显控台则较少。

NTDS使用4A、l1号和14号3种数据链。4A号数据链将有关信息从装有NTDS的舰上自动传送到飞机上;11号数据链用于在装有NTDS的舰上自动传送航迹情况报告、电子战报告、武器状态、指令和控制信息,其数据以高频或特高频无线电传送;14号数据链用于从装备NTDS系统的军舰向其他友邻舰艇发送低速电传信息,友邻舰艇用电传打字机接收。NTDS系统最终共有5个型号投入使用,1型~4型的主要区别在于与11号数据链的数据通信标准上,5型是与16号数据链(联合战术情报分配系统即JTIDS)兼容的系统。据信,"美国"号航母上的NTDS系统还可利用16号数据链实现与其他作战平台的互联互通。

舰载机及其变化情况

"美国"号服役期间,其搭载的舰载机既有喷气式飞机,也有活塞式飞机,既有固定翼的飞机,也有直升机。该舰服役期间也曾经临时搭载过U-2R照相侦察机、T-2"橡树"和TA-4舰载教练机、"黑鹰"与"支奴干"直升机等。

1969年11月,U-2R侦察机在"美国"号航母上进行起飞测试

得益于美国强大的航空工业,"美国"号航母的舰载机更新速度很快。在刚服役那阵子,其舰载机联队包括2个中队的F-4B"鬼怪"战斗机,3个中队的A-4C"天鹰"轻型攻击机,1个中队的E-1B"跟踪者"预警机,1个中队的EA-1F电子干扰机及1个中队的RA-3B"空中武士"侦察机。另外还有C-1"贸易者"运输机(英美两国将其称为航母投送机)和UH-2A"海妖"搜救直升机。到了1966年,2个中队的F-4B战斗机未变,A-4C攻击机中队则被缩减成2个中队。其他舰载机包括1个中队的RA-5C"民团团员"侦察机,1个中队的E-1B,1个中队的EA-3B电子干扰机。C-1运输机和UH-2A直升机未变。1967年,依然维持两个中队的F-4B战斗机和3个中队的A-4C攻击机。其他舰载机有1个中队的RA-5C侦察机,1个中队的E-2A"鹰眼"预警机,1个中队的KA-3B加油机,1个中队的RA-3B侦察机,1个中队的EA-1F电子干扰机。此外还有C-1运输机、UH-2A直升机和SH-3"海王"反潜直升机。

1967年9月,"美国"号航母进入诺福克海军船厂接受现代化改装,以便搭载A-7A"海盗"轻型攻击机、A-6A"入侵者"重型攻击机和F-4J"鬼怪"战斗机等新型战机。

"美国"号航母上的F-4J舰载战斗机在做弹射起飞前的准备

1970年,"美国"号开始配备A-7E攻击机。而此时,该舰还装备了A-6C攻击机。再过几年,A-6C被更先进的A-6E取代。从此开始,A-6攻击机中队还配备有为数不多的KA-6D伙伴式加油机。电子干扰机更换为EA-6B"徘徊者"。

1974年11月至1975年9月,"美国"号接受了较大改装,以便使用新型F-14A"雄猫"战斗机和S-3A"北欧海盗"反潜机。而在此之前,该舰的主力战斗机为F-4S。1976年,改装后的"美国"号对其反潜战能力进行了鉴定,在一系列的演习中,舰上的S-3A反潜机和SH-3H直升机均取得成功。在S-3之前,美国海军的舰载反潜机为S-2,配属于"埃塞克斯"级反潜航母。也正是有了反潜巡逻机,美国的超级航母才从攻击型航母转变为通用型航母。

80年代初期,F/A-18A "大黄蜂"战斗机列装"美国"号航母。1986年11月,"美国"号开始接受15个月的全面检修及改装,这是其服役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检修,改装后的航母具有了使用新型F/A-18C"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的能力。紧接着,舰上的F-14A被F-14B取代。海湾战争爆发前,该舰还将S-3A更换为S-3B。

1979年10至11月,YF-18A原型机在"美国"号航母上进行舰载适应性试飞和其他测试,这是"大黄

"美国"号航母服役过程中,先后装备有F-4、F-14、F/A-18战斗机,A-4、A-6、A-7攻击机,S-3反潜机,E-1、E-2预警机,EA-1、EA-3、EA-6电子干扰机,RA-3B、RA-5C侦察机,C-1、C-2"灰狗"运输机,"海妖""海王"与"海鹰"直升机等。以F-4战斗机为例,该机是美国海军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种双座、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B型是大批量生产的第一种型号,J型是其改进型,改善了着舰性能,并换装了在那个时期难得一见的脉冲多普勒雷达。S型是对已有J型的寿命延长型,改进了发动机和火控雷达。与空军型的F-4E不同,海军型的所有"鬼怪"式战斗机均没有固定式机炮,且机身长度较短,对空作战主要依赖"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和"响尾蛇"短程空空导弹。F-4拥有较大的航程和载弹量,综合作战能力较强,在被F-14和F/A-18取代之前,一直是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的主力战斗机。

1981年时的"美国"号航母后视,可以看到后甲板停放着多架F-14战斗机。

再以A-7E攻击机为例,该机是A-7系列攻击机中最终的海军型号,是一种革命性的、攻击能力完整的计算机轰炸系统的轻型攻击机,攻击能力比早期轻型攻击机更为准确。它是第一种装有惯性导航系统的轻型攻击机,也是第一种安装有平视显示器的作战飞机。A-7E配备的雷达能够区分并标示雷达特征较小的目标,如钢铁桥梁的桥墩。轰炸系统与负责导航的惯性导航系统以及负责截获目标的雷达系统相结合,使得A-7E成为很好的夜间攻击机,能够保证武器系统在合适的投弹点自动投掷炸弹,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在这种作战模式中,A-7E攻击机飞行在3000~6100米高度,作战能力几乎与能够进行雷达轰炸的A-6A攻击机相当。

"美国"号航母上搭载的VA-72攻击机中队的A-7E轻型攻击机,照片摄于1986年美利冲突期间。

"美国"号航母在设计之初,估计舰载机搭载数量为90架左右。在20世纪80年代末,该舰主要搭载的是美国海军第一舰载机联队(CVW-1),共有85架舰载机。包括2个F/A-18战斗攻击机中队,2个F-14战斗机中队,1个A-6E攻击机中队,1个EA-6B电子干扰机中队,1个E-2C预警机中队,1个S-3A反潜机中队和1个SH-3H直升机中队。

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号共有舰载机79架,包括20架F-14战斗机,18架F/A-18战斗机,14架A-6E攻击机,5架EA-6B电子干扰机,4架E-2C预警机,8架S-3B反潜机,4架KA-6D加油机和6架SH-3H反潜直升机。

1994年,"美国"号共有70架飞机和直升机,具体型号和数量是:F-14A战斗机14架,F/A-18C战斗机22架,A-6E攻击机14架,EA-6B电子干扰飞机4架,E-2C预警机4架,S-3B反潜机6架,SH-3H反潜直升机6架。临退役之前,该舰终于配上SH-60F"海鹰"反潜直升机。

在1965年,"美国"号航母的舰载机联队主要有VF-33、VF-102战斗机中队,VA-64、VA-66、VA-76攻击机中队,VAW-12预警机中队,VAW-33电子干扰机中队,以及VQ-2侦察机中队。以曾经在"美国"号航母上服役的F-14战斗机中队为例,先后有VF-33、VF-74、VF-102、VF-114、VF-142、VF-201中队光顾过该航空母舰,并在舰上服役。F-14"熊猫"战斗机是美国海军吸取越南战争教训而研发的世界上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采用双座、双发、双垂尾的气动布局,并使用变后掠翼技术。大功率脉冲多普勒雷达与"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相结合,使"雄猫"战斗机具有强大的远程拦截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1架VF-102中队的F-14A战斗机从"美国"号航母上起飞

由于研制时间较早,A型飞机长期配备推力稍小的TF-P-412涡扇发动机。80年代后期,美国海军将少部分A型飞机换装F110-GE-400涡扇发动机,还全新生产了38架。这些飞机被称作B型。换装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之后,F-14B的技战术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在数十年中,先后有CVW-6、CVW-9、CVW-8、CVW-11和CVW-1舰载机联队在"美国"号上服役。最后时期的舰载机包括F-14B战斗机、F/A-18C战斗机、EA-6B电子干扰机、S-3B反潜机、ES-3A"影子"电子侦察机、E-2C预警机、C-2A运输机,以及SH-60F/HH-60直升机等。

"美国"号航母上的1架C-2运输机

专属"美国"号的首次或唯一

"美国"号航母在其不长的生涯中,充当了科技先锋舰和作战急先锋的角色,尽管其名声比不上"企业"号、"中途岛"号等航母,但也为山姆大叔尽效犬马之劳,让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本文在此列举一些与"美国"号有关的首次或唯一。

"美国"号是在"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服役后,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它使美国海军的超级航母能够继续发展,并为美国海军当时的攻击航母输送了新鲜血液。"美国"号也是美国最后一艘不以名人的姓名来命名的航母,后来建造的超级航母都是以对美国海军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将领、总统或国会议员的姓名来命名。

"美国"号是第一艘没有装备A-1(AD)"空中袭击者"活塞式攻击机和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的航空母舰。包括"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在内的舷号为CVA/CV-65之前的超级航母或大型航母,在服役初期,或搭载有A-1活塞式攻击机,或搭载有为适应改进型"埃塞克斯"级航母而设计的F-8战斗机。"福莱斯特"级、"中途岛"级航母甚至还搭载过F3H"魔鬼"战斗机、F11F"虎"战斗机等更早出现的喷气式战斗机。"小鹰"级中的前两艘"小鹰"号和"星座"号也曾经搭载过比A-4或F-4更早出现的AD攻击机和F-8战斗机。"美国"号在服役初期,则配备了现代化的F-4B战斗机和A-4C攻击机。

"美国"号是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艘以自己国名命名的平甲板型大型战舰。新一代的两栖攻击舰艏制舰也以"美国"号命名。

与反潜型"埃塞克斯"级航母一样,"美国"号在舰首增设l部AN/SQS-23低频声呐,这让其成为除了改装为反潜航母的少数"埃塞克斯"级以外,唯一配有声呐的攻击航母,也是二战后美国设计建造的所有航母中,唯一配备反潜声呐的军舰。1981年,该装置从"美国"号航母上拆卸下来。

如前文所述,"美国"号是"小鹰"级航母中最早配备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航空母舰,也是第一艘装备新型塔康系统的航空母舰。

此外,"美国"号航母还进行过U-2间谍飞机的起降试验。起因是U-2在苏联上空被击落后,一些盟国不再向美国提供可供U-2使用的机场,于是,美国决定在超级航母上放飞并回收U-2飞机,以取代前沿机场。在"美国"号之前,美军曾经于1963年、1964年在"小鹰"号和"突击者"号航母上先后试飞过U-2C和U-2G。在"美国"号航母上试飞的是20世纪U-2系列中最大、最重、续航时间最长的U-2R飞机,这种飞机后来重新编号为TR-1。"美国"号是唯一起降过U-2R间谍飞机的航母,这种飞机具备机翼折叠的能力,可以进入航母的机库。

"美国"号航母上的U-2R侦察机侧视

"美国"号航母与舰载机相关的唯一或第一,还与A-7"海盗"攻击机分不开。该机是美国海军在F-8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一款轻型攻击机,用于取代A-4"天鹰"。最早使用的是A型飞机,安装一台TF30-P-6涡扇发动机。采用美国仿制生产的"斯贝"(TF41)涡扇发动机的"海盗"的海军编号为A-7E。但因最早生产的67架飞机仍采用TF30发动机,故将这批飞机的型号编为A-7C。装备A-7C的舰载机部队只有VA-82和VA-86两个作战中队部署在"美国"号航母上。1970年4月10日,"美国"号离开诺福克第二次前往越战前线。当时已经换装A-7E的VA-146和VA-147中队搭乘"美国"号前往东南亚。5月23日,来到北部湾的"美国"号正式投入战斗,其舰载机联队的A-6C"入侵者"战斗机和海军最新型的A-7E"海盗"轻型攻击机相继升空执行轰炸任务。这是该型"海盗"机首次接受战争的检验。

1972年初,北越军队发动的复活节攻势声势浩大,为再次部署地中海正作准备的"美国"号改变了部署计划,于6月5日第三次前往越战前线。此次出征,其舰载机联队配备了最新型的EA-6B"徘徊者"电子干扰机,这是该型机的首次战斗部署。

1976年4月23日,在地中海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号航母上的VF-142战斗机中队放飞F-14A战斗机升空拦截苏联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该中队因此成为第一个使用F-14拦截苏联图-95轰炸机的中队,"美国"号也因此成为第一艘利用F-14拦截图-95的航空母舰。

F/A-18是当前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大批量装备的唯一一种战斗攻击机,其最新型号是外形尺寸放大、技战术性能提高的E/F型。在20世纪70年代,F/A-18的最早原型机YF-17被空军淘汰。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在YF-17基础上研制的"大黄蜂"成为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取代F-4、A-6和A-7的舰载机。改进后的F/A-18原型机经过一系列的常规地面试飞之后,最先在"美国"号上进行舰载适应性试飞。1979年10月30日,F/A-18的第三架原型机开始在"美国"号上进行为期4天的试飞。这架飞机在14个飞行小时内进行了17次着舰复飞和弹射起飞,32次使用阻拦装置着舰。此外,该机还在每台升降机上进行周转,以检查通行性,在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上的不同位置进行了停放,并且进行了模拟维修,以验证现有设备是否协调有效。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1架F/A-18A在"美国"号航母上着舰

1980年,改装后的"美国"号成为第一艘装备"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的航空母舰。

1985年9月4日,"美国"号从北大西洋来到海况较差的挪威峡湾,成为第一艘在此海湾内进行飞行演练的美国航母。

1986年3月24日,也就是美利冲突期间,当一艘利比亚导弹巡逻艇接近美军舰队时,"美国"号CVW-1联队的一架A-6E攻击机对其发射了AGM-84"鱼叉"导弹,一举将其击沉。这是"鱼叉"导弹首次用于实战。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埃及导弹艇发射的"冥河"反舰导弹击沉后,美国海军开始发展其第一种反舰导弹,即以涡喷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鱼叉"导弹。该弹分为空射型、潜射型和舰舰型三种型别,最大射程可达95千米。空射型导弹于1977年7月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服役。出人意外的是,"鱼叉"导弹优异的技战术性能在"美国"号的舰载机上得到了首次回报。

1986年美利冲突前,1架挂载"鱼叉"反舰导弹的A-6E攻击机正准备在"美国"号航母上着舰。

1986年,"美国"号上的VF-33中队连续895次顺利完成任务,创造了F-14中队连续出动架次的最高记录。

1991年12月2日,"美国"号再次远赴波斯湾,成为海湾战争后再次部署这一地区的第一艘航母。在这次为期6个月的部署中,"美国"号在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举行了多次海上演练,1992年6月返回诺福克。

"美国"号是第一艘配备完全由妇女驾驶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尽管美国海军曾经宣称,直到1993年底,妇女将不在航空母舰上参加海上航行,但是分配到舰载机联队的首批8名妇女却来到"美国"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她们是C-2飞机中队的飞行和机务人员。这些妇女通常驻扎在意大利,但在当年10月末"美国"号航空母舰因索马里战争而出动时,这支有8名妇女的中队就被转调到这艘航空母舰上。

"美国"号是唯一一艘全程参加1986年美利冲突的超级航母,也是唯一参加过越南战争、美利冲突、海湾战争,并参加波黑禁飞与伊拉克禁飞任务的美国航母。

"美国"号是唯一一艘没有服役到21世纪的"小鹰"级航母。

"美国"号的服役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31.5年,是服役时间最短的超级航母。例如"小鹰"号服役48年,"企业"号服役51年,"尼米兹"号到现在已经服役将近43年,并将继续服役。即便是更早出现的"中途岛"号,也服役了46.5年。"美国"号航母的服役时间仅超过大部分的"埃塞克斯"级,不仅短于服役最短的"中途岛"级"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也短于改进型"埃塞克斯"级中的"勇猛"号、"汉科克"号和"列克星敦"号航母。

"美国"号航母在1996年8月9日退役,图为其退役后在诺福克军港的情景。

尽管服役时间不长,但"美国"号却不幸成为有史以来被击沉的最大战舰。2005年5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号航母在饱受25天的抗打击试验后舰体大量进水,缓缓沉入大西洋海底,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葬身海底的最大型战舰。

参战经历

身陷6日战争的边缘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与其邻国之间爆发了为期6天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当时,美国海军在地中海东部部署的"萨拉托加"号和"美国"号航母战斗群除了防范一刻不离的苏联舰队外,还要负责监控阿以战争动态。6月8日,美国海军"自由"号间谍船在西奈半岛国际海域受到以色列"幻影"Ⅲ战斗机和鱼雷艇的攻击。这次攻击中,共有34名美国海员丧生,另有171人受伤。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遭以色列空军战机攻击的美国"自由"号间谍船

"自由"号的求援呼叫让"美国"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战斗群直接卷入其中。短短几分钟后,几架F-4B战斗机就呼啸着离开航母,在舰队上空担任警戒任务,防止舰队遭受同样的袭击。同时,"美国"号航母弹药库中的武器弹药被迅速运到了飞行甲板上,4架A-4C攻击机携带"小斗犬"导弹和副油箱后相继升空。VAW-122中队的E-2B预警机负责协调舰上VF-33和VF-102中队"鬼怪"战斗机的计算机控制天线指挥系统,同时也进行水面监控,并搜寻接近美国海军"自由"号的舰船。

1967年在地中海的"美国"号航母

在作战部队忙碌的同时,"美国"号航母的舰长已经派出"海妖""海王"直升机,前往出事海域进行搜救。尽管没有其他证据,但美国和以色列政府始终坚称这场攻击是一次误会。在此情况下,"美国"号遂紧急召回了已经出击的A-4C攻击机。而"萨拉托加"号上的A-1攻击机也被紧急召回。

3次参与越南战争

"美国"号航母在1968年、1970年和1972年3次受命部署在北部湾扬基站参加越南战争。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与美国空军一样,主要利用各种作战飞机实施了近距离空中支援、空中轰炸,并与北越的战斗机发生了空战。"美国"号航母执行的3次任务,大体对应美军的"滚雷"和"后卫"行动。

1968年5月30日,"美国"号途经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岛、印度洋、巽他海峡、苏比克湾和中国南海,驶抵位于北部湾的扬基站,首次参加越南战争。到达的第二天,其舰载机就迫不及待地参加了对北越的轰炸行动。在此次部署的112天中,"美国"号的舰载机轰炸了北越的道路、桥梁及其他战略目标,阻止北越军队和作战物资向南越渗透。以VF-33战斗机中队的F-4J战斗机为例,这些飞机在数月内执行4000小时的战斗任务,并投放了总重约1360吨的各种武器。

1968年7月10日,"美国"号航母上的F-4B战斗机首次击落米格-21战斗机。这也是该舰舰载机在越南战场首次击落北越的战斗机。

1968年在北部湾的"美国"号航母

1970年5月,"美国"号再度来到了北部湾参与越南战争。该舰搭载了A-6C和A-7E两种舰载攻击机,目的依旧是执行大量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以首度执行作战任务的A-7E为例,飞机上现代化的轰炸和导航系统表现得十分可靠和准确。在战损率下降20%的同时,该机也成为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最为精确的火力投送平台。在扬基站战斗值勤的100天中,"美国"号的舰载机共出动10600架次,投下了11190吨弹药,运送了193吨的货物,没有损失一兵一卒。12月,完成部署任务的"美国"号回到诺福克。

1972年6月5日,"美国"号第三次前往越战前线。7月14日,该舰正式投入战斗,为南越军队提供空中支援。10天之后,"美国"号因主机泵出现故障而临时退出战区,前往位于菲律宾的苏比克海军基地修理。8月10日,重返战区的"美国"号参加了美军发起的"后卫"Ⅰ战役。随同"美国"号出征的战斗机中队包括海军的VF-74和海军陆战队的VMFA-333战斗机中队。

在1972年6月至1973年3月期间,已经换装F-4J的VF-74中队被派到"美国"号航母上执行掩护A-6、A-7等飞机的任务。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VMFA-333中队跟随"美国"号航母参与对北越的空中作战。9月11日,该中队的一架F-4J战斗机击落了一架米格-21战斗机。在越南战场,美国海军的战斗机主要是F-8,其对手基本都是北越的米格-17或中国制造的歼5战斗机。因种种原因,参战的F-4大部分隶属于空军,主要对手是米格-21。海军的F-4击落米格-21的战例不多。在"美国"号航母上部署的F-4两次击落米格-21,为"美国"号参加越南战争的空中战争画上圆满的句号。

1972年10月6日,从"美国"号上起飞的4架A-7C攻击机完成了对著名的清化大桥的最后一击。在此之前,美国空军的F-4战斗机首次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将其基本摧毁。"美国"号上的A-7C等于再补上一枪,利用航空炸弹使其彻底瘫痪。

至1973年1月28日停火前,"美国"号一直坚守在北部湾,配合美军地面部队打击北越军队及其战略目标。停火后一个月的2月下旬,"美国"号启程回国,3月24日到达诺福克。此次出海共持续了292天,是"美国"号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海外部署。

1973年2月,"美国"号航母与"突击者"号航母一起离开越南战场,返回美国。

美利冲突

冷战时期,地处北非、频临地中海的利比亚投入苏联怀抱,让美国政府如鲠在喉,决心拔掉这个心腹大患。随着美利冲突的进一步激化,美国政府决心采取军事行动,打击卡扎菲的"嚣张气焰"。

1986年3月23日,美国派出的"珊瑚海"号、"萨拉托加"号、"美国"号3个航母编队(各型战舰34艘,作战飞机和直升机240余架,作战人员2万余名)在距离利比亚海岸334千米的地中海海域集结,开始实施代号为"草原烈火"的空袭利比亚的作战行动。当时,"美国"号上的CVW-1联队配属有VF-33和VF-102两个战斗机中队。这些中队的F-14A战斗机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在利军发起数次无效攻击后,第6舰队司令下令对利实施反击。24日晚,利比亚一艘法制"战士"Ⅱ导弹巡逻艇从锡德拉湾驶出,高速接近美舰,从"美国"号航母起飞的一架A-6E攻击机用"鱼叉"导弹将该舰击沉。之后,美航母舰载机及护航舰艇多次成功攻击利比亚的地空导弹阵地和舰艇。

美利冲突期间,VF-33战斗机中队的一架F-14A正从"美国"号航母上弹射起飞

继"草原烈火"之后,美军又发动了"黄金峡谷"作战行动,这是比第一次的规模更大的战役行动。由于上次参加作战行动的"萨拉托加"号航母离开地中海,为了弥补作战力量的不足,美军还动用了驻扎在英国的F-111F战斗轰炸机及其伴随保障飞机。

当地时间4月15日零时45分至1时15分,从"美国"号航空母舰上陆续起飞2架E-2预警机,在航空母舰附近盘旋,负责对的黎波里方向作战舰、机的指挥引导,并监视利军的行动;起飞12架F-14A战斗机,以双机编队在4550米高度巡逻飞行,负责的黎波里地区作战的空中掩护;起飞6架A-7E攻击机,携带"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负责攻击利比亚警戒及导弹制导雷达;起飞2架EA-6B电子干扰机,掩护6架A-6E攻击机,携带"石眼"集束炸弹超低空飞向班加西;还起飞了数架KA-6D空中加油机应急待用。几乎在同一时间,"珊瑚海"号航母上起飞了自己的舰载机遂行相似任务。

1986年4月15日零点之后,"美国"号航母上的F-14A战斗机和A-7E攻击机正在进行弹射起飞,准

凌晨1时54分,海、空军完成空中协调,一切准备就绪。空军的4架EF-111电子干扰机和14架EA-6B电子干扰机同时施放强烈干扰,当即使利比亚防空导弹制导雷达迷盲,无线电通信中断。与此同时,海军航空兵舰载机率先对利军防空阵地发起导弹攻击。F/A-18战斗机和A-7攻击机各6架在主攻编队进入目标区前6分钟对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利军雷达站发射了"百舌鸟"和"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约50枚,共摧毁利地面雷达站5座,迫使其他雷达站关机,使利比亚整个防空体系陷入瘫痪状态,为实施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6架A-6E攻击机使用"石眼"集束炸弹,突击了班加西市区的"民众国"兵营和卡扎菲的预备指挥所。至2时12分,空袭结束。美参战飞机完成预定作战任务后,于2时l3分开始撤离战场。 2时46分和2时53分,从"珊瑚海"号和"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分别返回着舰。

参加海湾战争

伊拉克军队于1990年8月侵占科威特后,许多国家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加入反伊阵营,准备以武力解放科威特。1990年12月28日,"美国"号与"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一同离开诺福克,奉命前往西南亚地区支援美军的"沙漠盾牌"行动。同行的除14艘护航、保障舰艇外,还包括第2舰队指挥舰"惠特尼山"号等两栖战舰。1991年1月9日,"美国"号和"西奥多·罗斯福"号穿越直布罗陀海峡驶向地中海。近一周后,航母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当时正是联合国规定的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1月17日凌晨2点,"沙漠盾牌"行动转为"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

"美国"号和"萨拉托加"号、"约翰·肯尼迪"号航母一起组成了红海航母战斗群,其CVW-1联队的舰载机在战斗大队上空执行空中战斗巡逻任务。2天后,"美国"号发起了参战以来的第一次空袭,轰炸了最为接近以色列和约旦的伊拉克西部机场,摧毁了伊军的军火仓库。第二天夜里,CVW-1联队发动了第一次夜间攻击,捣毁了伊拉克的一座石油加工厂。在随后的3周里,其舰载机对伊拉克的桥梁、机动式"飞毛腿"导弹阵地、石油加工厂以及共和国卫队发动了连续的空中打击。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1架执行完任务的F-14A战斗机在"美国"号航母上着舰。

2月14日,美军空战战略发生变化,"美国"号进入波斯湾,和"中途岛"号、"突击者"号和"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一起组成航母战斗群,出动舰载机对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军队以及伊拉克南部的军事目标发动了猛攻,这使"美国"号成为"沙漠风暴"行动中唯一一艘在阿拉伯半岛两侧进行战斗的航母。2月20日是"美国"号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其舰载反潜飞行中队的S-3B反潜机首次成功地用炸弹摧毁了伊拉克的一艘水面艇。2月24日后,多国地面部队开始进入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美国"号等航母的舰载机为联军部队提供空中支援,打击伊拉克在科威特境内的部队、坦克和炮兵阵地。100多小时之后,伊拉克军队被赶出科威特,战争结束。

至3月4日离开波斯湾止,"美国"号在海上连续执勤、作战78天,其CVW-1联队共执行了3008次战斗出击任务,投下了2000吨弹药,并且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损失一架飞机。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号的CVW-1联队取得了摧毁伊方387辆武装车辆和坦克的战绩。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的"美国"号航母及其搭载的CVW-1联队

共有9个海军"大黄蜂"战斗机中队和7个海军陆战队"大黄蜂"战斗机中队参与了"沙漠风暴"行动。海军带来了6艘航空母舰上的106架F/A-18A/C,而海军陆战队则从陆上基地出动了72架F/A-18A/C和12架F/A-18D。当时,"美国"号航母搭载了 2个F/A-18C中队,即VFA-82和VFA-86中队。

染指其他地区

冷战结束后,华约军事组织与苏联解体,位于东南欧的南斯拉夫也在这一轮的历史巨变中分解成多个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独立后的波黑(又称波斯尼亚)地区武装冲突不断。1993年4月12日至1995年12月20日,美国、法国、荷兰三国军队以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名义,在波黑执行禁飞区任务。该行动由北约南欧盟军司令指挥,持续983天,总共出动飞机100420架次,其中美国空军出动各型飞机24201架次。美国海军先后派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号、"美国"号、"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和"拿骚"号、"奇尔沙治"号、"黄蜂"号两栖攻击舰参与行动。

"美国"号于1993年8月26日到达地中海的基地后,随即参加了在亚得里亚海的海上行动,包括波黑禁飞区巡逻、救援食品投送以及海上封锁等。10月27日,因索马里局势持续恶化,"美国"号奉命穿越苏伊士运河,于11月4日到达索马里外海支援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军事行动,航母在此海域坚持了30天之久。在完成任务后,"美国"号向北穿过红海前往苏伊士运河的途中,其舰载机联队参加了伊拉克南部的"南部监视"行动,执行了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的巡逻任务。

1993年介入波黑执行禁飞区任务的"美国"号航母

1994年1月,"美国"号再次抵达亚德里亚海。在此次行动中,"美国"号航空母舰编队创造了一些新的航行纪录,例如在由14艘舰只组成的编队内,有3艘是运载海上远征军的舰只。此外,航母还搭载有200多名海军陆战队官兵。1994年2月5日,"美国"号再一次返回本土基地。

1995年8月28日,"美国"号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前往地中海,执行其一生中一次重要的海外部署。9月初,由于波黑地区局势恶化,"美国"号和"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参加了北约组织对波黑塞族居住区的空袭行动,其舰载机在行动中投下了包括激光制导炸弹在内的约30吨弹药。空袭停止后,"美国"号的舰载机继续在亚得里亚海上空执行巡逻任务。11月25日,"美国"号又转战波斯湾,支援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南部监视"行动。

1995年时的"美国"号航母作战指挥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