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集聚廣東的“密碼”:留住年輕人

<table> 人才集聚廣東的“密碼”:留住年輕人

廣東各地製造業車間掀起智能化浪潮。圖為東莞一高新技術企業的自動化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在操作儀器生產。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攝

/<table><table> 人才集聚廣東的“密碼”:留住年輕人
/<table>

■從人才集聚看廣東活力

“我們有沒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企業?”去年,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的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沈崗——這位早年曾在機器人巨頭髮那科工作多年的工學博士毅然來到廣東,致力於國產機器人和智能製造事業。

這是廣東“以產引才”的縮影。日前,廣東省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新增177萬,連續4年達到百萬級。在廣東人口數量不斷攀升的前提下,產業升級成為牽引人口結構優化、提高人口“含金量”的重要動力。數據顯示,廣東在眾多國內知名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中,位居全國前三。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競爭力蝶變的真實寫照。目前,產業升級正在賦能“廣東製造”匯聚全國、全球高層次人才,而高層次人才的匯聚也在改變著廣東——從依賴人口數量走向依賴人口質量,廣東正加快從“汗水經濟”走向“創新經濟”。

南方日報記者 葉潔純 王彪 葉永茵 雷海泉 杜豔 李欣 羅湛賢

策劃統籌:鄭佳欣 黃應來 葉潔純

增量背後▶▷廣東成國內多個高校畢業生就業首選地

在廣東連續4年新增常住人口突破百萬級背後,年輕人、高端人才的力量正加速壯大。

李彬還清晰地記得一年前看到的那則招聘信息。“一家廣東的家電企業,明確只招博士,可見企業對高端人才的渴求與重視。”作為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博士的他立刻決定把第一份簡歷遞向廣東,並如願成為美的集團部品事業部的員工。

與李彬作出相同選擇的年輕人正在增多。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數據正是一個有力的說明。教育部公佈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共有36所,記者整理這些高校發佈的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除暫缺公開信息的國防科技大學外,廣東在至少27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中位列全國各省份前三,其中在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大5所高校中位列全國第一,至少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5所高校中位列全國第二,在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7所高校中位列全國第三。

從就業領域來看,軟件及電子信息相關產業正是眾多高校畢業生重要的就業方向,華為、騰訊、中興通訊等廣東企業頻頻出現在多所高校畢業生就業最青睞榜單中。

廣東能夠成為多個國內高等院校畢業就業首選地,可見廣東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

如果把人才結構看成一座金字塔,近年來,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廣東地區,正匯聚了大批塔尖上的高端人才。

截至2019年初,在廣州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97人,國家相關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548人;深圳擁有全職院士41人,累計認定高層次人才12480人,其中2018年新增2547人;佛山僅順德區的博士數量就突破1200位,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達到31個,約佔全省1/9。

產業引力▶▷“智造”浪潮驅動人才升級

“走,到廣東去。”年輕人、高端人才用“腳”投票的背後,廣東製造的發展模式正在從人口數量依賴型逐步走向人口素質依賴型。

“從傳統倉庫到立體倉庫,對應所需工種的學歷要求,從小學文化的搬運工逐漸變成至少是高中文化的電腦操作工。”廣東華昌鋁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衛社說。他的身後,一捆又一捆成品鋁材通過機械臂送上傳輸帶,沿著軌道被放入高12米的貨架。這是國內鋁型材行業首個能“立”起來的鋁型材倉庫。

近年來,廣東各地製造業車間掀起的智能化浪潮,讓傳統產業的人才結構也跟著“轉型”。

在東莞,大學生“佔領”一線車間成為新景象。在東莞市德爾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電池車間內,傳統生產線被全是機械手組成的自動化生產線替代後,原來站在傳統生產線旁的眾多操作工人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幕後操縱機械手的大學生。“目前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線上的50多名一線工人,全部都是大學畢業的。”德爾能相關負責人說。

在中山,車間工人的知識“折舊”速度正在加快。在中山市南誠電器實業有限公司的衝壓車間內,從一名普通模具維修工人起步,如今的許金龍每年都不得不加快學習生產的新技術。“引入了全自動生產線後,對於工人的素質要求更高了,單靠經驗已經跟不上變化,必須與時俱進地學習和提升。”許金龍說。

傳統產業在變革生產方式的過程中,帶動了人才結構的優化。而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則直接吸引了大批創新人才湧向廣東。

在機器人行業,佛山順德區,以碧桂園和美的為代表的兩家世界500強先後大手筆切入機器人產業,撐起了人們對於佛山機器人產業的想象空間,也成為了吸引人才的巨大引力,目前順德區擁有的博士超過1200名。

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眾多高精尖企業的快速發展,讓深圳成長為創新高地。以柔宇科技為例,這家生產柔性顯示屏的企業,其員工數量由兩年前的不到1000人,增加到如今的2300多人,員工多為高端人才,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研發人員佔比達到了七成。

人才賦能▶▷廣東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產業的變遷帶動人才結構的升級,而人才結構的優化也在賦能廣東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廣東,產業結構的高端化漸顯。去年,廣東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8.1%,先進製造業投資增長11%。同期廣東的智能電視、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17%、28%、206%,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5%。

在全國,廣東的創新競爭力凸顯。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有效發明專利達24.9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佔全國一半,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一。不僅如此,今年1月8日,中國科技最高領獎臺上,廣東45個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居全國第4,創歷史新高。

在全球,廣東正憑藉人才實現創新突圍。李光遠帶領團隊打造了海上平臺鎖緊繫統,突破了技術瓶頸,讓廣東製造的海洋工程設備“站”到波斯灣中;中山工程師李建華設計研發出“黑光全綵”,能在黑夜環境下呈現真彩影像,成為該領域全球首創;中國質譜行業領頭人周振,用“中國製造”的高端質譜儀敲開了國外的大門。

人才與產業間形成的良性互動,讓城市煥發出更強的發展活力。

今年初,由中山大學“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發佈《全國視野下的廣東商事制度改革——市場主體調查報告》顯示,51%廣東市場主體認為營商環境有改善,接近全國最佳。調研投票結果顯示,廣東營商環境位列全國第二名。

這樣的廣東也在贏得更高的“人氣”。數據顯示,全國1億戶市場主體中,廣東佔比約九分之一,每千人擁有企業43戶。其中去年廣東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29.7萬戶,總量達1146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