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价值投资必须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吗?


有一次,我在网上下载了好几个G的电子书合集。那时候我心里想着:以后就不用再为无聊时没书可看而发愁了。这还让我激动了好久。可是,当我花了两个多星期翻了几十本书,却发现几乎没有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那些书要么味同嚼蜡,要么胡编乱造,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翻看这么多的垃圾书不仅浪费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坏了自己的好心情。书多了,反而搞得一点收获都得不到,乐趣也没有了。当我把这个经历告诉一个朋友之后,他就知道我正处于书荒时,于是给我推荐了一本塔勒布写的书《反脆弱》。当我一口气将这本精彩好书读完时,大呼过瘾,到现在仍然反复阅读思考,收获极多。

一千本一万本烂书,也不如一本好书给读者创造的价值多。更准确地说,烂书读得越多,给读者造成的负价值--就是损失也会越多;虽然少但是优质的好书,却能给读者带来远超预期的更多价值,这就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逻辑的一种具体表现。

“多”与“少”是人类思维中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一般人的心理都会自然地货币于认为“多”比“少”好,越“多”越好。人们总是倾向于追求更多的金钱、时间、朋友,但是实际上有些东西却是越少越好,比如病痛、霉运、伤害、损失等等,这些东西越少,给你造成的价值损失就越少,也就意味着你得到的价值就越多。这是“少即是多”逻辑的另外一种具体表现。

价值投资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价值增长,能够让人减少损失、增加价值的“少即是多”就是做价值投资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投资要求你在自己的能力圈内,选择有护城河的优质公司股票,估算出它的内在价值,当股价在市场先生的间歇性精神病发作作用下低于内在价值,产生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时买入股票,然后忽略股价的短期波动,与时间为友,静待价格回归价值,除非安全边际消失,否则长期坚定持有,如此反复操作,在复利的作用下实现长期稳定盈利、价值稳步增长的目标。

在这个充满随机性和复杂性的世界面前,人类的认识能力显得微不足道。无限复杂的世界对于极其有限的人类认识能力而言在根本上是不可确知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无知的,要时刻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时刻准备着用观察到的事实否定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和认识。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在其著作

《猜想与反驳》中提出来这样的观点:“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这被称为“证伪主义”。

本着证伪主义精神,价值投资首先要求你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只研究自己熟悉的能够掌握的领域,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要对自己的无知保持警惕,而不去越界不懂装懂,更不去对股价的短期波动作愚蠢的预测。

这也就同时意味着:你所知道的能够满足价值投资要求的股票很少,你必须只做这些为数很少但是符合价值投资的要求的优质股票,而不去别的在你能力圈之外的股票上去投机,这样才能一方面通过买优质股票带来价值增长,一方面通过避免投机造成的价值损失,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目标。这是“少即是多”原则在价值投资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只买少数几个符合价值投资标准的优质股票,可以称之为“少而优”的股票,收获更多的价值财富。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从股市里赚了900多亿美金的个人财富,如此巨额的利润却主要是从少数几个优质股票上赚来的。巴菲特曾经说过:“永远只买自己能看懂的股票。”巴菲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他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持仓市值依然集中在少数几个他能看懂的优质股票上,如苹果、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可口可乐等。


做价值投资必须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吗?

巴菲特2018年三季度末持仓股前十名


反观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只有区区十几万甚至几万块资本也要买上好几个甚至十多个看着顺眼的股票,就像撒胡椒粉一样,还美其名曰“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认为这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正确行为。可是实践证明,这么多的股票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利润回报,甚至在系统性市场风险的冲击下,大多数股票都是亏损累累。

在股票买卖的数量上,巴菲特坚持只买少而优的股票,而且一旦买入,就是长期持有。在股票买卖的频率上,他践行着“少而准”的价值投资理念。这一点,可以由他投资美国运通和可口可乐的实践来证明。

巴菲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买入美国运通的股票,并一直持有,到现在为止,已经持有了50多年。他在美国运通股价因受坏账影响而暴跌50%以后发现已经产生了足够的安全边际,于是决定买入这家金融服务公司的股票。他在当时观察到一个现象,即人们开始在日常交易活动中使用信用卡,并意识到美国运通拥有成为美国蓝筹股的潜力。巴菲特以12.8亿美元的成本基础买入了美国运通的股票,到2018年三季度末,他所有持有的美国运通股票价值上涨到了161亿多美元。

当巴菲特在1988年通过研究发现可口可乐是个符合价值投资标准的优质公司后,开始买入可口可乐股票。当时有分析师认为其他饮料公司侵吞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只是个时间问题。但直到今天,可口可乐仍是饮料行业中的超级巨头,其股票在过去三十年中进行了多次分割,而巴菲特也持有了快30年了。到1995年时,巴菲特拥有1亿股可口可乐股票,成本基础为 12亿美元左右;截至1999年底持有2亿股股票,经过分割后现为4亿股。到2018年三季度末为止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价值上涨到了184亿多美元。


做价值投资必须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吗?

可口可乐股价趋势图


巴菲特正是通过这样坚持“少而准”“少而优”的股票投资原则,不折不扣地坚定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实现了长期稳定盈利的目标,从股市里赚到多得让人咋舌的财富,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超级富豪,对“少即是多”作出了最成功、最权威也是最真实的诠释。

反观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投机者,他们违背了价值投资“股票即股权”的第一原则,将股票只当作投机赌博的筹码,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操作的次数越多,买卖的股票越多,他们账号里的资金反而越少,走向了“少即是多”的反面“多即是少”。

“少即是多”是做价值投资必须坚持的原则!

从统计学上看,“少即是多”原则其实是对应于“

帕累托分布定律”的一个方法论。


做价值投资必须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吗?

帕累托分布定律



帕累托分布定律可以归纳为一个非常简洁的表述:通过市场交易,20%的人将占有80%的社会财富,如果交易可以不断进行下去,那么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 80%的努力只带来20%的结果,这也就是通称的二八定律。

丹尼尔·贝尔在《帕累托分布与收入最大化》中进一步叙述到:“如果待分配的财富总量是100万元,人数为100人,那么我们会有这样一组对应的分配比例:排在前面的20个人,分得80万元;同理,这20人中的4个人,分得64万元;4个人中的1个人,分得50万元。”

全社会中1%的人获得了总财富的50%,推而论之就是:全市场范围内1%的公司创造了总财富的50%,所有的股票交易次数中1%的股票交易次数赚到了总利润的50%,具体的数值可能有上下波动,但是大体符合实际状况。

正因为存在帕累托分布定律,所以做价值投资就必须从稀少但是优质的那1%的公司里选择自己熟悉的公司进行投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交易次数属于那稀少但是准确的1%里。一方面,选择的股票“少而优”,别一方面,买卖的次数“少而准”,这样才能实现价值投资的长期稳定盈利的目标,赢得市场上大多数的利润。简而言之,“少即是多”!

塔勒布将那些发生概率极低、发生次数极少、影响却极大的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并在9.11恐怖袭击前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通过两次做空美国股市赚到了巨额的财富,这是对“少即是多”的另外一种诠释。

查理·芒格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我今年已经95岁了,我这一生也就投了3个公司,一个是伯克希尔,一个是好市多,最后一个是与李录合作的基金。你不需要投资很多东西才会富有。”一语道破价值投资的真谛:“少即是多”。

科幻作家

史特金提出了“史特金定律”:

任何事物,其中90%都是垃圾!

比如在网上社区里,通常只有1%的人在贡献,10%的人参与评价,而90%是属于大多数的沉默者。在QQ群、微信群里,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情况:“少即是多”!

农作物如果植得太多太密,则产量会很低,甚至绝收;只有降低农作物密度到合理水平,才能收获最多的产量:“少即是多”!

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经过三湾改变,允许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离队回家,剩下的都是革命意志坚定的真正合格的革命战士,虽然总人数减少了,但是“开小差”动摇军心的人没了,战斗力大大增强:“少即是多”!

有的人平时呼朋引伴,好不热闹,看起来朋友很多的样子,然而实际上都只是一些酒肉朋友,泛泛之交。这样的朋友越多,对你造成的负面作用越大。朋友在于真而不在于多,而真正的朋友却是那么稀少与难得,难怪鲁迅先生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生中有一个真朋友就可以知足了,能有几个真朋友更是你莫大的幸运和福气。真朋友虽然少,但是会给你带来远远多于其他人给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诠释着这个普遍性的原则:“少即是多”!

总而言之,“少即是多”的内涵有两层:

第一层:把握核心因素,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繁杂因素。

第二层:只关注于核心因素,将核心因素做到极致。

价值投资就是“少即是多”原则在证券投资领域的具体应用,把握核心因素,将核心因素做到极致:买入“少而优”的公司股票,操作次数上“少而准”,那么盈利多多、回报多多就像水到渠成那样自然而然。做价值投资必须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