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痛心的消息:13歲的男生小金墜樓身亡,並留下遺書。

據說他當天上了半天學後,被班主任要求回家補寒假作業。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因為具體細節還在調查中,旁觀者不好對是非對錯多做評判。

近年來,學生跳樓事件也不是一回兩回了,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我總是不寒而

慄:現在的孩子究竟怎麼了?

2018年3月28日下午,湖北仙桃某高中一名高二男生墜樓身亡;

3月30日,安徽一名初三的男學生在家跟父母搶奪手機,一氣之下從5樓跳下去;

12月,江蘇省溧陽中學一高二男生李華(化名)因抄襲,被班主任口頭教育,班主任還要求他

次日向全班做檢討。但在受到批評幾個小時後,該16歲男孩從自家小區的樓上縱身而下;

今年1月份,如皋白蒲高一學生在家從五樓跳樓,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想當年,我們自己,我們的父輩,都是泥地裡摸爬滾打,被父母數落著長大的,雖然不見得都

很成器,卻也不曾有過什麼心理陰影。

在那些物質匱乏的年代,只聽說餓死的,沒聽過哪個要自殺的。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孩子怎麼就脆弱至此呢?

在評論區,輿論基本是一邊倒:老師讓補個作業難道不應該嗎,怎麼就至於跳樓了?

一件在普通人看起來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如何就能摧毀一個如花的生命?

這血的教訓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被誇著長大的孩子

內心脆弱不堪一擊

這些年,在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粗暴的棍棒教育逐漸被家長摒棄,“好孩子是誇出

來”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可是,在具體執行的層面,總有人會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孩子做了本就該自己做的事,比如吃個飯,上個學,還會被父母誇“真棒”。

久而久之,孩子就被誇出了玻璃心。


記得有一次我在幼兒園門口接孩子放學,看到一個小女孩在門口哭得很傷心,原因竟是因為別

的小朋友說她排隊出來的時候站錯了位置。


更讓人吃驚的是,一旁的奶奶不停地安慰著小女孩:“誰說的啊,我家囡囡最棒了,怎麼會站

錯位子呢……”


你看,

無原則無底線地誇孩子,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場災難。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從小被誇著長大,無論做什麼事,無論是什麼結果,等待自己的都是表揚,那麼這樣的孩子如

何能夠接受社會最中肯的評價呢?

我們不是不能誇孩子,也不是要回歸棍棒教育,以便讓孩子適應社會。

我們要做的,是在愛孩子的基礎上,給孩子一個實事求是的反饋。

誇過程而不誇結果,誇努力而不是天賦,這是誇孩子的基本原則。

同時要注意,事情做好了有表揚,犯了錯誤也要有批評,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能正確看待他

人的評價。

家長角色錯位

孩子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

曾經看到一箇中學生在貼吧裡說:“他們要是不給我買蘋果手機,搞煩了,我就跳樓!讓他們

傷心一輩子,後悔一輩子!”

多麼膚淺的孩子話,在他們看來,生命不是自己的,而是一件可以要挾父母的工具。

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也許這是少數孩子的極端心理,但是類似的報復心態卻並不少見。

我有個同事就曾經抱怨過孩子難教:上初中的兒子說不得,罵不得,催他寫個作業還會不耐

煩:“你越是催我,我就越不寫。”


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們就要反思一下:我是不是做的過頭了。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父母愛孩子,不是為了跟他越來越近,而是為了他以後能飛得更高更遠。

所以,在孩子稍微懂事開始,我們就要學會放手。

我們僅僅是引路人,需要讓孩子早早地知道:

生命是他自己的,時間是他自己的,能學多少知識,以後有多大成就,歸根到底,都是他自己

的事情。你現在的努力,是為了將來的自己,而不是家長,更不是老師。

家長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學會讓孩子對自己負責,承擔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這樣以後,他才

會產生內在驅動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羅振宇曾說過,現實生活中,每一種給予,它同時都可能是一種剝奪。做家長的,尤其要清楚

越俎代庖、包辦替代的後果。


阿黛爾.法伯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中提到: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

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與我們保持獨立,當我最後把本該屬於孩子來承擔的責任,還給他們時,

每個人的脾氣都有改善。

父母強勢干預

忽略孩子真實的內在需求

去年有一則報道:一個常春藤在讀的女孩,在一次跟母親的爭吵後,跳樓了。

在普通人眼中,女孩非常優秀。然而,在她的母親眼中,似乎遠遠不夠好。

這位母親自己事業有成,對於自己唯一的女兒也異常地高標準嚴要求。

那一次,她去美國看望女兒。

跟以往一樣,母女倆沒說兩句話,媽媽又開始了她對女兒的“鞭策”。

面對母親的挑剔,女兒忍不住問: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那位母親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問題,而是反問: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聽完母親這句話,女兒轉身,決然地從陽臺跳了下去。

我想,那次談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在此之前,一定有過無數次令女兒絕望的

對話。

也許在那位母親的內心,她是以女兒為豪的,可是她選擇表現得對女兒的成就視而不見,更加

看不到女兒內心對於母親肯定的渴望,久而久之,女兒覺得自己可有可無,不如消失不見。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很多家庭的悲劇,都是源於“看不見”。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不斷尋找”被看見“的感覺。

因為被看見,我們感覺到被重視,感到“存在感”。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愛,而是不知道怎麼去愛,去溝通,去思考對方的真正需求。

目標單一的功利教育

導致孩子價值觀單一

今年1月4日,微博名為“燙燙大卷”的網友,通過微博發佈信息稱,同濟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

生陸經緯,常年被其導師壓榨,365日無休,最終,於2018年12月13日跳樓身亡。

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不禁要問:難道對於一個研究生來說,被導師壓榨,除了跳樓就沒有別

的解決方式嗎?

當然有,還有很多。

可這位同學選擇了最沒有用的那一條。

在他眼裡,不堪導師壓榨,卻又不能反抗,因為反抗=畢不了業=找不到好工作=死路一條。

是怎樣的教育,才會讓孩子形成如此單一的價值觀啊?

這不僅跟一個家庭有關,還跟社會氛圍有關。

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學習,什麼也不用做,聽老師的話,以後上大學了才

能找到好工作,有出息。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果個別家庭再執行得極致一些,那麼,孩子就看不到別的路了,也體會

不到生活中的其他美好,從此在一棵樹上吊死。

避免家庭教育悲劇的幾點建議

看到以上所提到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禁再深想一層: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問題

的出現呢?

我想主要是這兩點:

一是社會競爭的壓力導致了家長的焦慮,從而造成教育過程中的急功近利、沒有章法。

一些父母自己庸碌無為,壯志未酬,卻企圖把這樣的重擔轉嫁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

己沒能實現的夢想。他們無法正視孩子的能力,只知一味地施加壓力。

另一些父母,深知讀書的重要性,自己也是讀書的受益者,於是就逼著孩子“只要學不死,就

往死裡學。”

誠然,知識就是力量,就是財富。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看全國各高校薪資排名就能看出來,不僅要上大學,還要上好大學。

於是,一些家長就覺得,只要還沒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就不能鬆懈,衝著那一個目標,再怎

麼努力都只怕不夠。

二是家長越來越瞭解教育的重要性,但卻對如何教育一知半解,缺乏正確的方法。

一個不懂教育卻積極去行動的家長,其破壞力遠比一個放任不管的家長要大得多。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優質土壤,為了避免更多悲劇的發生,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鑑:

1.擺正心態,不焦慮,不包辦,不越位。

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上帝的事。

家長們記住這一點尤其重要,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們去成長,而不是代替他們成長。

在教育過程中,做好自己的事,然後放手讓孩子去做他自己的事,剩下的事自不必多慮。

2.加強自身學習,不斷進步,更新育兒理念。

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需要成長性的思維。不要墨守成規,也不要固執極端,多聽多看多接

收來自各方的反饋和建議,才能在育兒路上穩穩向前。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3.孩子犯錯要指出,不體罰,但需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

很多家長不懂得什麼叫“承擔自然結果”。

比如說,孩子不做作業,你讓他重做10遍,這就是懲罰;

而你對他說,你不做作業,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下面的課程就跟不上,考試也可能沒有好

成績,這就是自然結果。

沒有孩子會天生不上進,你讓他承擔自然後果,就是在告訴他,哪些是他自己的事,教他學會

對自己負責。

4.加強溝通,看見孩子,瞭解孩子。

所有教育的基礎都是親子關係,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親子互動,那麼即便你所做的再正確,也

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

我們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去了解他,而不是命令他;去引導他,而不是打罵

他。

當我們“看見”孩子,才能跟他建立了深情的連接,讓他得到滋養,健康成長。

養出一個不跳樓的孩子,就是父母的最大成功

掃碼關注預防兒童意外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