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1958年9月2日,北京電視臺正式播出,沈力成為第一位電視播音員

1958年,北京僅有50臺電視機收看北京電視臺。

1958年5月1日晚上7時,北京上空出現了中國電視節目的信號,中國電視臺的60年由此發端。

與之伴隨的,是被稱為“華夏第一屏”的天津無線電子廠黑白電視機,也在這一年研製成功。它的橫空出世,打開了中國普通民眾的娛樂新視野。

比起只能靠車載斗量的書籍和流散的民樂來記載歷史的古人,聲、影、畫、意都能充分表達的電視劇,則成了現代人記錄當下時代最重要的媒介。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我們或許難以置信,1966年以前的電視臺沒有錄像設備,只能直播節目。

電視劇就以這樣的直播形式持續播放了8 年之久,1958年6月,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全長只有20分鐘,就是全程現場直播的,沒有留下任何錄像資料。

待到80年代初期,電視機成為了“先富起來”的象徵,“看電視”則是城鎮居民們最熱衷的娛樂活動,在晚餐時分打開電視機,每一天的劇情細節都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1976年7月1日,《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第一次播出,該節目是《新聞聯播》的前身。1978年1月1

雖然那時候還是黑白熒幕,觀眾卻能從中看出豐富多彩的異國情調。特別是中美建交後的1980 年,一部由中央電視臺譯製部引進的美國科幻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男主角麥克風流瀟灑,其蛤蟆太陽鏡和寬腿牛仔褲,一時成為都市時尚青年追風的必備裝束。

就這樣,國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劇變,都盡在那一方窄窄的屏幕中。無論是社會流行語的發展,還是人們的社交方式、服飾文化甚至美食等生活方式的演變,都 深深地打上了電視劇影響的烙印。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大西洋底來的人》是第一部在中國播出的美劇。

都說“歷史是中國人的信仰”,在嘗過外來劇的新鮮感後,中國又反過來考究本土歷史劇。

20 世紀 90 年代,相對嚴肅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武則天》,以及戲說性質的《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多個系列先後登場,通過電視劇這種通俗文化形式,歷史上的權威人物紛紛跌落凡塵,普及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心裡。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90年代是歷史正劇的黃金時代。圖/《鐵齒銅牙紀曉嵐》

如果說“雍、康、乾”等劇是男人眼中的權謀術的話,那麼,多年以後的“宮廷劇”,就是女人眼中的“職場劇”了。從《金枝欲孽》《甄嬛傳》《宮心計》到最近的《延禧攻略》《如懿傳》,這些女性在後宮的“升職史”,就是一個KPI業績考核的過程。

這一時期也不是隻有社會歷史的宏大敘事劇,透過更為真實、樸素的手法,去發掘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魅力,也是90年代中國電視劇的主旋律。《渴望》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作,家長裡短與恩怨糾葛的無聊、瑣碎和平淡成就了《渴望》,也成就了老百姓一地雞毛似的平庸與快樂權益。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1990年播出的《渴望》,是那個時代的現象級神劇。

在電視劇出現以前,民眾對中國臉譜的具體印象,大概只有歷史領袖人物。可自電視進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後,就誕生了許多深入人心的影視偶像。無論是前期六小齡童飾的孫悟空、陳曉旭飾的林黛玉,還是後期造成萬人空巷的《還珠格格》小燕子、《流星花園》中早期高富帥確立的花美男體F4,都曾引發劇烈的文化心理震盪。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流星花園》掀起了偶像劇熱潮。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中國影視劇也發生了“劇變”。國產劇開始把目光投向大IP,從《盜墓筆記》到《鬼吹燈》,從《甄嬛傳》到《琅琊榜》,全都是網文改編的影視劇。網絡文學對權威的解構與多樣化的發展,給了影視劇新型的探索路徑。

IP背後龐大的粉絲基礎,必然會帶來流量。1986年的《西遊記》和1987年的《紅樓夢》,大概就是歷史大IP本尊,還製造了每年都會在各級電視臺平均重播一次的“奇聞”。

這就讓電視劇又實現了一個新的功能:植入廣告,儘可能地“帶貨”,促進產品的現實銷量。特別是在進入 2010 年後,電視劇迎來了更多的資本投注,這大概就是最赤裸裸的電視與流行和生活方式結合的關係了。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琅琊榜》是近年最成功的IP劇之一。

在影視文化更迭的同時,“硬件”的進步也在創造一種新型的影視方式。

從2005年4月15日土豆網上線開始,國內影視圈跨入互聯網視頻年代。此後的創業風潮誕生無數互聯網視頻網站,經過資本的整合後,在2018年形成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背景的三大視頻網站:愛奇藝、優酷土豆和騰訊視頻。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互聯網視頻平臺成為了重要的電視劇播放平臺,一些爆款劇如《扶搖》《如懿傳》播放量都超過了百億。以前,名大牌導演不屑於拍網絡劇;今天,一線製作公司和導演幾乎都深深地投入互聯網視頻網站的懷抱。

它們共同印證了國劇的互聯網時代。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韓志傑說,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優質內容永遠是行業中最具價值的。騰訊視頻在2011年上線時,在行業中並不算數一數二,但它能後來居上,除了騰訊體系豐富的資源稟賦,最重要的是對高品質內容的堅持。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如懿傳》演繹了全新的宮廷劇。

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新影視時代,能看出對女性的尊重有了長足進步。劇圈得女性者得天下,表現女性獨立自強、傳遞正向價值觀的女性成長類作品更易出爆款。

在騰訊視頻年度劇集單集平均播放量中,《扶搖》以底層少女成功對抗命運的勵志人設排名第一,表達倔強女性不流於世俗的《如懿傳》緊跟其後,“如懿斷髮”“扶搖艱難蛻變”等瞬間觸動了觀眾的淚點,也成就了演員的“高光時刻”。

《扶搖》製片人楊曉培曾說,她是將自己“不服輸、不認命”的個性,注入到作品以及人物角色中。作為多部古裝爆款劇的製造者,她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工業化體系及方法論。在她看來,當用戶時間變得極度碎片化,只會對長視頻要求更高,也會催生出更高質量的精品,因此在碎屏時代,內容不能碎,創作者的心更不能碎。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扶搖》的內核是清晰的現代女性價值觀。

視頻進入碎屏時代,人們開始習慣在打通記憶線的手機屏、iPad屏、電腦屏、電視機屏、投影幕牆上碎屏化觀看網劇、電視劇和綜藝,互聯網電視所造就的家庭式影院,也正在成為追求生活品位的風尚。

影視產品呈現的多樣性,也加快了觀眾對一部劇的鑑賞速度。他們按得最多的不是“播放”鍵,而是“快進”,“2倍速+拖拽”的耐心比想象中更短,35%的觀眾在前7分鐘棄劇,而40%的用戶會在前3集棄劇,“生死7分鐘,黃金前3集”成為黃金定律。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觀眾的耐心越來越短,只有真正的誠意之作才能勝出。圖/《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誠如韓志傑所言,在網絡時代,用戶對好內容的欣賞力和鑑賞力漸趨成熟,他們能分清哪些是利益驅使下的流水線產品,哪些是真正的誠意之作。

在最新發布的《2018 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文娛產業不再以井噴式的數量和霸屏式的流量為傲,在“影視寒冬”蔓延的同時,內容精品化成為行業共識,觀眾的情感共鳴度和公眾熱議度成為新“爆款”的風向標。

因此,越是在寒冬,越是需要真誠的初心,這樣才能迎來優質內容蓬髮的春天。

國劇60年進化論:第一部電視劇只20分鐘,全程直播

好劇經得起觀眾與時代的考驗。圖/《大江大河》

這些年來,“觀劇”本身由曾經的集體行為蛻變成隨時隨地進行的個性化、私密化體驗,但又在彈幕中形成新型社交,“我勸你善良”“此段內容過於舒適請反覆觀看”“都是VIP說話硬氣點”等彈幕金句構成了當代觀眾新樂趣和心理認同感,即便熒幕前的你是蝸居在出租房的孤獨個體,也能感受到大集體的和睦融洽。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史,就是中國社會的變遷史。我們可以從這60年的“劇變”中,重新審視這個時代,也從那些看似遙遠的悲歡離合中,窺見自己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