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築-古建之殤

悠悠漢唐,廣廈千萬,時光無情,千百年間,天災人禍,至今存於世間的古建築,寥寥無幾。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建築是石頭的史詩,是歷史的存留。我們可以透過古建築張揚的飛簷、宏大的斗拱,窺探舊時的盛世;也可以通過建築上精美的雕刻、傳神的壁畫,探知曾經的工藝。

旅行興起,身體和心靈要有一個在路上。而旅行者大多形色匆匆,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古建築中存在的美?百年的歐洲小鎮正遊人如織,千年的中國村落卻在默默消亡。我們一路前行,忘記了來處的風景。

誠然,古建築的消亡最大的敵手是歷史變遷。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代社會存在的問題。

“現代化”絕不是一座座鋼筋水泥的大樓。古代建築的樣式,融合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築理念需要被正確對待。方方正正的盒子已經高聳雲霄,偶爾出現的標新立異,為了追求新奇,走向畸形。我們在網上嘲諷新奇,卻很少有人想過審美的重建。

古建築正在消亡。經濟利益至上的當代社會,地方對古建築的開發重於保護。民眾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不強,不懂得古建築的保護方法,也不懂得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關係。除此之外,很多古建築是偏遠地區的獨立建築,缺少開發價值,鮮少有人重視。隨著人口城市化,古建築正被棄置或翻新,亦或是被人損毀,盜竊。

傳統建築-古建之殤

白雲千載空悠悠,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樓”成了旅遊勝地,更多籍籍無名的樓正在消亡。我們可以用“消亡是必然”來自我安慰,卻不能給不作為找藉口。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學者叫囂著看唐代建築要去日本;這個世紀,國人在日本木質小屋裡感受著生活。有多少人嘆息著唐風古韻保存在了日本,又有多少人對著中國古建的現狀無可奈何。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歷經坎坷,尚且在五臺山找到了唐代佛光寺,證明了唐朝建築在中國的存留。如今,我們反倒不能保護古建築,復興古建築了嗎?

保護古建築,先要了解古建築。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為主,輔之以土、磚、石。木結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抗震。古代建築從造型到裝飾,無一不體現了古人的巧思。瞭解古建築之美,再看古建築之時,入眼便是精雕細琢之巧工。

復興古建築,不是要回到古代,重建古代建築。復興古建築,是要對正被損壞的古建築進行合理的保護和利用。現代化進程加快,專業人員已經可以改造古建築內部,將建築內部設施現代化。這樣可以重新利用古代建築,旅人也不用跑到別的國家感受古時風韻。

建築是藝術,保護古代建築,就是在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

歲月無盡,而生也有涯,守護住古代建築,從飛揚的簷角上透視蒼穹,在狹窄的雨巷中聆聽寂寥,那時,我們方是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