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他靠这个日销10万,4万客户加满8个微信


去年,他靠这个日销10万,4万客户加满8个微信


阅读提示:正文共3510字5图,预计耗时12分钟


这人网名叫“太平”,是内蒙的一个小镇青年,就在刚刚过去的18年,他用直播、短视频的内容营销方式,将某手等平台的流量引到某宝等电商渠道转化变现。

18年全年就卖出了4万斤的牛肉干,平均日销10万RMB,全年流水上百万,光双11和双12的直播,他就卖掉了近20万的相关农副产品。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自己的个人IP,也就是网红效应,间接的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就他个人接待的粉丝游客就有300人之多...........

先别急着流哈喇子,也别心急火燎的、赶紧照猫画虎的,模仿复制去,俗话说的好;

拾人牙慧不成大器,追本溯源始得真意

”,

没有深切的认知和了解,只是简单直白的模仿,终归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浪费的都是自己的时间和钞票,而且还容易打击自己这间接性的踌躇满志。

与其这样,还不如耐着性子追本溯源的了解一下,分析一下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自己做的时候,不就更有方向,心也更稳当些了吗?

当然,我说的想和策划分析啥的,不是让大家光想不动,也不是光动不想,而是有个针对性的策划准备,好效率行动

铺垫完了,来正题了,那么他到底是怎么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镇青年,一下转变成日销10万RMB的牛人的了?


去年,他靠这个日销10万,4万客户加满8个微信



以我个人的粗浅见识来看,大约有以下几点:

1,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不亡也半死不活;


这个“势”,就是内容营销,我空口白话单说内容营销的重要和必要性,估计有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我就简单分享下,内容营销为什么重要?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吧。

啥底层逻辑?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从“流量为王”到“以人为本”

从PC互联网时代,乃至更早“改革春风吹满地”的那个时代,基本上都是“流量为王”的天下,怎么说了?就是都靠流量转化来实现自己盈利的目地,这块不管线上线下都是这样。

线上砸钱买各种广告位,各种渠道的流量转化;

线下砸钱买各种人流旺盛的地段,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向来一铺难求;

传统媒体了?

如央视,那黄金广告位不知捧红了多少个类似脑白金的品牌产品,N多不知名的小品牌就这么一下子广为人知,瞬间引爆各个线下的分销网络,真可谓是一炮而红。

..........

也许有人要说了,那现在不也还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窗口呈几何倍数的暴涨,堪称一夜春风百花开,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也越来越难把握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们对于强硬广告的零容忍。

试想你的手机如果还是洛基亚,手机只是通话短信的工具,塞进你眼睛里的广告再多,你也会觉得无求所谓,至少在你容忍的范围以内,因为你没的选。

人都是这样,没有替换的,没有选择,忍耐性总是特别的好,一旦有了替换,甚至可供挑选的选择非常多的时候,一点微不足道的瑕疵都让人无法忍耐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广告效果越来越差的同时,广告费用也水涨船高的让人咋舌,而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崛起,更是直接宣告了社交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

社交经济的崛起,最大的特征就是传统流量入口的缺失,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流量入口,只要更多的人愿意看你的“内容”,你硬广砸的再响又如何?一个网红或者KOL的一两句话,就可以把你的客户撩走。

那“以人为本”又做和解了?

说白了就是服务升级,把用户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运营,而不是简单的PV,UV来转化,前两年火爆的微商,去年双十一热炒的新零售,其实源头都在这里。

这要细说下去,那可就是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了,单起一文专门分享这个3000字都不多,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话,欢迎留言或私下交流。


去年,他靠这个日销10万,4万客户加满8个微信



而“太平”完成自己小镇青年的逆袭,要我说,最根本的前缀条件,就是顺应了移动互联网,内容营销的“势”,好风凭借力,一下上青天。


2,拒绝边学边干,有组织有方法,拒绝散兵游勇;


“太平”像你我一样,生长的年代就是互联网的一部变迁史,自然都是互联网的忠实信徒。直播、短视频等内容营销的手段,也知道早,上手的早。

对比他的家乡,那个总人口不到3万的内蒙小镇,移动互联网还真正风靡的乌拉盖区,他并没有小得即满的产生膨胀的优越感来,而是潜下心来系统的学习升级。

这非常难得。

为啥难得?

相信大家都会碰到这样一群人。

穷归穷,照样啥都懂的狂放厥词;

一事无成无所谓,一堆拼凑的知识点,足以踩高贬低的让ta生长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来;

这当然是少数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不知所谓,更多的了?

一有点小小的成绩,就瞧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的膨胀起来,认不清自己的下场就是,白瞎了那么好的开局,白废了来之不易的机会,那么宝贵的机会。

没人捧杀,自己捧杀自己,着实可惜

而这“太平”这点就做的非常好,不骄不躁,踏实肯干,这估计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闪光点。

有了前期的小成绩之后,没有飘起来,而是沉下心踏实做事,期间对着镜头直播说了很多村民都听不懂话,引来邻居们各种异样的眼光,也没有让他有丝毫的影响。

后来18年9月,参加某手的“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收获了官方系统的创业培训和辅导资源,弥补了他读书不多的缺陷。

这也是他后期有意识收购当地贫民牧民的奶制品和牛羊肉类,把生产线和销售线穿起来,这么富有商业头脑的源头所在,这不,单单光一年的生鲜羊肉就可以销售20多万。

不骄不躁,踏实肯干,忍的住落寞,耐得住不堪,目标感十足的往前冲,这太TM难得了。


去年,他靠这个日销10万,4万客户加满8个微信


舟桑记得之前分享过的一篇《90后写网文月入60万:牛B闪闪源自傻B坚持》,那个网文作者“会说话的肘子”也是这样,认真反思一下,你不得不承认。

成功者果然都是相似的,而失败者的境遇各有各的不同。


当然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说,这人不过是撘了官方的顺风车而已,对此,我想说的是;

别管人家是不是搭了顺风车,至少人家认知到了重要性,主动积极的做了,踏实肯干的实施了,没有这些基础条件,给你座金山,你也只是埋怨别人为什么没切成金条给你,吐槽他人一点服务意识都没有。

况且,这个官方的扶持,也是需要你的前期的付出得到官方的认可,光躺在床上玩手机,只想不动,就是有这个机会,也轮不上你撒。

这个角度上想想,劣根性这种东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的。


3,没有眼皮子浅的马上“收割”,而是稳扎稳打的服务优先;


赚钱变现估计是每一个所谓网红最心焦的问题,但没有沉淀积累,又焦虑浮躁之下,很容易稍有名气,就恨不得马上变成人民币花掉。

前文也说了,社交时代终归是以人为本,别人愿意相信你,你才有价值,别人不信你,哪怕你貌似粉丝很多,其实没什么鸟用,因为愿意为你这个人买单的忠实粉丝少的可怜。

这里,我想简单分享下,我对于粉丝的认知和理解,真正有价值的粉丝,不是10W+的阅读量,更不是狂热的脑残粉。

而是真正愿意为你这个人买单的粉丝,不管你卖什么样的产品,都愿意因为你这个人而优先考虑,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粉丝。

动辄以粉丝量、阅读量蒙广告费的,恕我直言,这还是停留在落后的流量思维,无论再怎么努力,终归事倍功半,越走越黑。

“太平”就没有眼皮子浅的,一上来就赶紧卖货,他是怎么做的了?

从17年下半年开始,他的视频就以当地草原、牛羊、水草等原汁原味的内蒙风景为主,家乡生活为辅,突出的就是一个真实。

有别于强硬广告那虚假反感,真实的潜台词就是真诚,而真诚恰恰最容易打动陌生人的不二法宝,当然还有这异域风土人情背后的好奇。

时间一长,不断有人留言“这是在哪儿?”,“牛肉卖不卖”什么的,什么叫营销?这就是,所谓营销就是营造销售的环境,而“太平”的销售环境,就在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下,逐渐形成了。


去年,他靠这个日销10万,4万客户加满8个微信


真正热销的转折点,是一条“太平”穿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炭烤牛肉干的视频,伴着蒙语BGM,“牛肉干炭烤后吱吱的冒着油花。

场景一下子就把人的食欲给勾起来,果然,视频爆火之后,源源不断有人加微信咨询牛肉干购买事宜。

在此之前,“太平”也试过扫街卖货,坐着绿皮火车呼和浩特、北京、沈阳的到处跑,到一个地方就微信加附近的人,结果也不出意外的,基本上连微信加好友都没什么人通过。

但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内容营销手段,他已经加了4万多微信好友,加满了8个微信,用他自己的话说。

“这要按实体店引流,8个微信,你开20年都不一定能加满”

金庸说“各有因缘莫羡人”,对于大多数只想赚钱的大龄青年来说,稍加改动成“各有机遇莫羡人

”,显得更加到位一点。

但就算是各有机遇,也烦请做好马上接站的准备,就如同上文里说的那样,光躺在床上玩手机,只想不动的盼贵人,等机会,呵呵,这就是上帝显灵都没辙。

你觉得了?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