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隐匿于市的大师——陈鲁颉

他是一位隐匿于市的大师——陈鲁颉

陈鲁颉,别名梦海。河北深县人。幼从塾师张纯臣、张印卿临帖习字。于柳、欧、褚三家楷书和张裕剑墨迹用功尤勤。三十年代曾在长春宏文学院任教,近代没骨画得传承者 、

1940年到齐齐哈尔市兴木厂做书写牌匾工作。1956年调任齐齐哈尔市木器厂美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齐齐哈尔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齐齐哈尔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曾多次应邀在省内外讲授书法。1956年创造多层玻璃画《和平灯》、《天女散花》等;工笔仕女《洛神》被省博物馆收藏。多层玻璃画历年参加国内外书画展,三省美展,省晋京书展,省老中青书展,浙江省书展,赴日本宇都宫书画展,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书画展。1990、1992年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古今书家辞典》等。

陈老先生的葡萄图

他是一位隐匿于市的大师——陈鲁颉

作画时,陈老先生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须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又不同后者笔墨彩挥洒恣肆,酣畅淋漓,譬如明代徐渭的泼墨写意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无论是 花卉还是 花鸟,皆一挥而就。

画法介绍

没骨,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

没骨(mò gǔ)(法)画 :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

他是一位隐匿于市的大师——陈鲁颉

细节

中国画技法名。用彩色直接绘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线条勾描的画法。所谓没骨法是不用笔墨 钩勒,以重色青绿朱粉适宜染晕。由印度的染晕法脱画而来,跟当时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佛像画有关。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 徐崇嗣效学黄筌,单以色彩作花卉,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 山水画,称“ 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 张僧繇所创,唐 杨升擅此画法。

他是一位隐匿于市的大师——陈鲁颉

细节图

这画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姘艳丽为主,完全拿颜色来表现,是较为容易的。这法传到清初,要算恽南田第一,清姘艳丽四个字,可以说是阐发无馀了。画花瓣尽可全用颜色,也不妨先用 水墨点戮,然后略施浅色,觉得更有精神些。白阳石涛是常用这方法的,荷花颇适合于没骨。先用浅红色组成花形,再用嫩黄画瓣内的莲蓬,跟看即添荷叶荷干,叶是先用大笔蘸淡花青扫出大体,等色干后,再用汁绿层层渲染,在筋络的空间,要留一道水绿。荷干在画中最为重要,等于房予的梁柱,画时从上而下,好像写大篆一般。要顿挫而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致。如果画大幅,干太长了,不可能一笔画下,那么下边的一段,就由下冲上,墨之干湿正巧相接,了无痕迹。干上打点,要上下相错,左右揖让,笔点落时,略向上踢。花瓣用较深的臙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细线条,一曲一直,相间成纹;花须用粉黄或赭石都可。这时看画的重心所在。加上几笔水草,正如书法所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

正如《陶庵梦忆》张岱所言:“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 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