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我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点映场看完这部影片,入座率还算可以,两个小时里坐在身后的姑娘们哭的稀里哗啦,而我却面无表情,也无从评价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过了一天,准备说说这只“狗”。

电影里有狗,但似乎并不是主要线索,狗的出现频率占比不大,但关于保护狗的内容倒是蛮多的,所以看到后半部分我很疑虑这到底是一部剧情片还是公益片。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在线,女主将未成年的懵懂和叛逆表现的实在过于真实,饰演父亲的果靖霖将中年人的踌躇和自以为是表现的很妥帖,总之有一幅写实且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果你把电影名称写为“狗13”,是不是就会发现这个电影名有化学反应?乍一眼是不是觉得是“狗B”?或许导演本来就想表达此意吧?我刻意在电影进行中寻找“十三”含义,直到电影结束也没能找到这个数字的含义,所以“B”就很理所当然了。


狗十三:我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有“狗B”叛逆少女,就有“狗B”父母或者是“狗B”家庭。李玩是一个即将中考的花季少女,是天文物理尖子生,而文科却极其一般,父亲强烈要求女儿考一个好成绩,硬逼着女儿上英语课外补习班。从这个矛盾开始,女儿对父亲失望透顶,父亲想要用钱解决问题,但最终被女儿无情拒绝。狗登场,父亲用养宠物的方式讨好女儿。

很快女孩和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狗吃一样的饭,和狗一起睡觉……总之狗成了女孩最好的玩伴儿。与此同时,女孩的表姐把刚谈的男朋友介绍给她认识,帮她打开了恋爱禁果,刚进入成年世界便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去迪吧跳舞、喝酒,这种花花世界激发了女孩的叛逆潜能,坏女孩上线。

狗被爷爷弄丢了,女孩哭的撕心裂肺,不顾生病不便的爷爷劝阻,硬要在深夜出门寻狗,爷爷折了腿。寻狗着了魔,后妈想出主意买一只一模一样的狗代替,谁知女孩一眼认出,更更加厌恶家庭中的每个人,深夜出门喝酒寻求安慰,很少出门的奶奶外出寻找迷了路,父亲大怒。剧情在这里到了高潮,关于孩子和家庭的教育问题就此展开,到底是宠溺还是严厉成为探讨题目,不过电影里是没有给你答案的,只有自己事后意会。


狗十三:我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后半部分的剧情基本上是围绕前半部分埋下的伏笔进行的,关于女孩内心的浮动描写的很多,爱与不爱是她那个年龄层最显而易见的选择,与其说女儿很任性还不如说家庭原因给她了任性的理由。

作为一个走出青春叛逆期的人,曾经那个任性妄为的少年历历在目,和母亲的争吵不休已然留在了记忆里,摔门折腾出逃样样都做过,责备父母亲给的不多,厌恶父母亲的做事方法,不去听从他们的安排,这些都是当年最“潇洒”的表现。

时至今日,要对叛逆期的自己狠狠白个眼,当年想要成为的模样最后成为了吗?答案很准确,没有!要向当年忍受了我的叛逆期的父母亲说声抱歉,如果不是忍受和谆谆教诲,如今恐怕已无人样。


狗十三:我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电影里父亲对女儿发火责骂的片段着实令人心疼:疼女孩不知是非不明白爷爷奶奶的用心良苦,不理解父亲的左右为难,却一定要肆意妄为,喝酒泡吧做尽坏女孩做的事儿;疼爷爷奶奶因为女孩操碎了心,一把年纪还要受这样的苦,疼父亲为了女儿辛苦工作却得不到认可,还有打在女儿身上疼在父亲心中。

看那幕的时候,确实令人啧啧叹息,如果女孩生活在没有离异的家庭,如果父亲多点耐心听听叛逆期女儿的心声,如果有如果,女孩的叛逆期是不是就会少了点叛逆呢?父亲就少操心呢?

可惜,没有如果。所以,怎样的狗B父亲就有怎样的狗B少女。每一个叛逆的少年他们叛逆的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和家庭教育关联,越是糟糕叛逆就越厉害,到底是越厉害还是越糟糕,这是两者之间的磨合,成功了双方都会变得更好,失败了就会一塌糊涂。孩子要成长,家长也要成长。

对了,狗最后死了。


狗十三:我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