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上博几件西周青铜器之谜

上博几件西周青铜器日期之谜

以下是我在2003年夏天,从上海博物舘西周青铜器上所抄的铭文资料,由此便可得知青铜器制造时间。在是年六月我再次去验证时,后据该青铜舘周先生说“卫盉”不在其内。

恭王:师遽方彝 正月 既生霸 丁酉 王在周康

此物似造于公元前864年一月十六日为周孝王末年!

恭王:卫盉铭文 惟三年 二月 既生霸 壬寅

此物造于公元前861年 二月十八日

懿王:师虎簋 帷元年 六月 既望 甲戌

此物造于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元年, 六月月十六日

宣王:颂鼎 帷三年 五月 死霸 甲戍

此物造于公元前827年,宣王元年, 五月初一日

一.“恭王《师遽方彝》: 正月 既生霸 丁酉 王在周康”

此处没明讲王年,只讲“王在周康”,似在康王之后,依据年西周康王之后周王年会“岁在丁酉”的只有:周穆王四年,或孝王第七年,宣王二十四年!

恭王元年甲寅,在位12年,甲寅距丁酉远有43年,所以此物非恭王!

二.“恭王”:卫盉铭文 惟三年 二月 既生霸 壬寅

丁酉, 864 孝王崩 辟位 夷王送给前王周孝王的祭品

戊戍、 863 践位

己亥、 862 载格

庚子,夷王元年 861

辛丑, 二年 860

壬寅, 三年 859

依据《竹书纪年》查共王元年不是庚子,元年庚子是周夷王,是为公元前861年!

因此,所谓“恭王”《卫盉铭文 》应改换主人,成为周夷王!

三.“懿王”《

师虎簋》: 帷元年 六月 既望 甲戍

此非懿王器,而是宣王物,元年甲戍,西周唯一!

对不起,“懿王”《师虎簋》应归属周宣王!

四.“宣王 《颂鼎》: 帷三年 五月 死霸 甲戍 ” 公元前827年

南征北战,宣王中兴,志在救周,功劳最大,《颂鼎》宣王!

历史界前辈王国维指生曾言:“古人文法多倒装,故先日次月又次年。此种书法,乃为殷周记事之体。”

依据王国唯先生的经验认知,认为商周铭文最后干支都是言纪年。于是我便将这些干支公元化。化算结果非常满意,认为它对严氏《夏商周三代工程》有重要意义!

首先肯定了周时青铜器铭文最后干支大多数是为年干支,此也为我们今后定周代王年提供了极大帮助,省了胡猜乱想!

当然此也证明了先辈王国唯先生所言不虚。也再次证明《利簋》铭文中的“辛未”是指伐纣年!

这也再次证明了商周都是以日干支为重,而年为次!

夏有帝癸,商有帝乙,帝辛,几乎整个商王都名中都有生日之天干。

而对于武王伐纣,古人怎会只知“岁在鹑火”,而忘了辛未年,还念念不忘甲子日!

以上上博三件西周青铜器,虽为西周时期青铜器,但不是出土文物,而是代代相传的国宝,极少会受到了大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因此其铭文十分清楚,非常可信有价值。

武王伐纣时的利簋铭文,也是甲子日为重,置其前,辛未年轻,置其后。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众多,一言难尽!

没天哪那有地,没有地哪有国与家,没家哪有你我,所以商王名中带天干!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子之生日,母之苦难时

”,国也不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为天子,自古公亶父公元前1123年在岐立周,经过周人古公亶父、大王季历,文、武周王四世,114年的坎坷不平经历;方能在公元前1010年,岁次辛未,有武王伐纣,次年甲子日纣死商亡,改朝换代,商为周替!

共产党有天下,是自公元1921年7月1日至公元1949年10月1日,也用了好多年!前赴后继,牺牲了无数烈士!

再就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的日干支来进行卜卦,推其吉凶。故古文中有:某某日吉或凶之辞。

商周时代是最迷信五行学说,八卦易理时代。人人信神,事事占卜;不管大政小事,都要选好黄道吉日。这点既可以从大量殷商甲骨文中看出,也可以从众多史籍中得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武王伐纣,鱼辛强谏,认为卜卦不利。武王不听,方能大捷,成王业于一统。因为当时特别重视黄道吉日,因此他们重视日干支程度胜过年月干支。这也是商周文化的一大特点。

《穆天子传》整篇不是孟冬季月,就是日之干支,不言何年何月何日。以上几条西周青铜铭文,尚注年有月已属万幸。西周金文既有王年交待,又记有日月。

先举“懿王”《师虎簋》 为例。隹元年、六月、既望、甲戌。

此中无年?其实年月日一样不少,为元年,为六月,为既望日,甲戍年干支!

再举“恭王”《师遽方彝》: 正月 既生霸 丁酉 王在周康

此中看不出年,古人有健忘症?此中似无日,古人为难后人?

其实古人讲得很明白,丁酉年干支,既生霸,望日第二天,此便为日,暗无天日是霸,物极必反,月半之后月始殘缺!

死霸为六月初三日;日为月中。既(成)望日,六月十六日;朔为初一,晦为月底!

“恭王”《

师遽方彝》,《利簋》铭文,似无王年,乃属一奇,极不正常,也不可能!这只能从铭文主文去揣摸其意。我不相信古人都有健忘症,常漏王年!

古人在用辞时既迷信又有很讲究,能省便省,可能这与那时写文章,不是以字计酬有关联。也可能是因为是青铜铸器,物小难刻,故能畧即畧。

本来应是写“帷、惟” 或“唯、维” 的,偏要写个“隹”字,讨个吉利,图个好口采。就象今日某些人言“八”为“发”一样。铭文中文王,武王,又皆为合字,还是能省即省!不省尚好,“既望”两字,古人一省,难坏今人。

死霸生魄,魄死明生,“夏商周断代工程” 曾把它当作主要难题加以研究,並提出多种解释方案。並认为“对既生霸、既死霸或既生魄、既死魄的解释正是解决武之伐纣年代问题的一个关键问题之一”《回天》。

生霸死魄,魄生明死。这些古天文术语,又是商周文化的主要特征。西周青铜铭文写得明明白白。

对于以前人们《

利簋》铭文的解读,必须修正!武王伐纣《利簋》等铭文未错,只是我们的理解有误。

对待青铜铭文所言日期,必须分别对待,深究其意。日期在其首或中,此为“过去式”,为往事。日期在终,是“现在式” 是注明此事此物发生的时间。同今日我们写信或作文,都习惯将创作日期注在文末是一样道理。

“辛未”克商之年,注在《利簋》铭文之中,此点特别,正说明“辛未”是年干支,是言武王伐纣之年,而辛未年正是“岁在鹑火”。文中有日无年,绝对不可能!

七月一日,十月十日,固然重要,但1921年,1949年,也不应忘记!

《中国历史大辞典》二十二年磨一剑,既缺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纪年表,又缺“春秋战国” 时期各国《帝王纪年表》,又未能言明武王伐纣正确年,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我希望能有更多有志者参加这项工作,共同携手修正好我们的中华历史,使其明而不朦,真而不伪。我非常欢迎大家能给予支持和帮助,能有真实的肯定,正确的否定。

当今惟一能证明武王伐纣年日的物证;西周青铜器《利簋》上铭文言: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其大意是:(武王征商)的战斗,是开始于(甲子日的上)。在这年()战胜了()庸无道的纣王,拥(有)得到了()()的政权(),早先多年报仇血恨的()愿,终于得成。这年为(辛末)年,是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年。

岁为何意,岁为年岁,《大传

》曰:“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只因韦昭错注,误将时辰当星辰,妄增一“星”字,而成“武王伐纣,岁(星)在鹑火”,而诱使后人紧追木星而不放!

文中“昏”字有三重意义,年底可谓昏,日之晚夕也可名昏,人之糊涂称:昏庸。

而武王伐纣时,此三点皆是,伐纣月是在周历十二月,正是年底;而纣死商亡,是在甲子日之黄昏;至于纣王,历来都认为他年老昏花,昏庸无道,囚箕子,剖比干,使忠臣寒心!假如此“昏”是指年底,那么武王伐纣的年、月、日、时皆全了!

鼎为何物?鼎乃古时帝王政权的象征。以鼎象国,以碗示家,国富民不穷,民富君不贫。鼎作权像,始起伏羲,伏羲陶鼎。

鼎为权征,天子九鼎;鼎有多种,克鼎、谏鼎,颂鼎;《利簋》属克鼎,追记武王伐纣克商,故名克鼎,宣王谏鼎;克鼎纪功,谏鼎申戒,颂鼎颂德!

铭文中的“岁”乃为年岁的岁,至今仍在用。“尧舜用载,夏人用岁,商人用祀,周人用王年”,此处“岁”并不是指岁星,五行星中的木星!并非周人不用岁!“岁在鹑火”,便是用岁!

武王伐纣,改朝换代,对于如此重要意义之战争大事,只记其日,而无其年,是不可能的!

铭文之“岁”,既为年份,则必加注明是何年份,因此“辛未”为年干支无疑;是为公元前1010年。

中国共产党纪念日七月一日重要,新中国成立之日十月一日节庆日重要,然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似乎更重要,故而常有十年一小庆,六十年一大庆!同样周之“利簋”记录伐纣改朝换代大事,不可能只有甲子日,而无辛未年!

《回天》一书错把时辰当星辰,误将《利簋》铭文中的岁与鼎任意组合,妄作为天文学新名词“岁鼎”,并以之考证出武王伐纣时间为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

4:55分!以迎合并误导了当今“工程”!而公元前1045年并不“岁在鹑火”,周之次野。而是“岁在鹑尾”,楚国次野!

原本《利簋》铭文,将伐纣年、日、时都写得明白,辛未年,甲子日早上。

古人将日月相会的合辰,每月的初一定为朔,又可称为:死霸,生明,还可言其曰:朏。次日初二则称为:傍死霸。死霸、光明之始,故曰:傍。月初第三日称之谓:既死霸。霸死明生。“月中为望,月终为晦” 。十五为望,十六生霸、。第二日称:傍生霸、。第三日曰:既生霸、明死霸生。何为霸,暗无天日称霸,自月初朔日始,应是霸死明生,月亮逐日归圆。自月中望日后起,霸生明死,月亮逐日亏缺。

近得台北故宫“颂鼎”铭文:“唯三年五月既霸甲戍,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室,即立(位)…。”

他们现释为:在周宣王三年(前825年5月27日)。此为大错特错,此三年是指举丧第三年,不是指周宣王三年,而是指周宣王元年,为甲戍年,即位,当然是指元年!唯王三年,才是周宣王三年!既死霸是指月初二!霸死明生有新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