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秦古代三统历

三统历

回天》一书中,曾多次谈及“三统历” ,但却很模糊。三统历法有四种,应分“前三统历”及“中三统历” ,“后三统历”。以及刘歆自造的三统历法。它们虽相似,但还是有区别的。

“前三统历” 乃是少昊、挚帝令义和制作的。“后三统历”则产生于颛顼,故也称玄历。“后三统历”。则可能为刘向等所编。

前三统历:(4617岁一元)

“19岁为一章,27章513岁为一会,日月交会,一终也。81章1539岁为一统。从子至辰凡4617岁为一元。元有三统,统有三会。会有27章,9会243章没会终也。置一元之数,以章会三统。凡九会统数除之尽焉。”《淮南子. 玄告

“19岁为一章,27章513岁。一会者,日月交会,一终也。81章1539岁为一统。从子至辰,自辰至申凡4617岁为一元。元有三统,统有三会,会有27章,9会243章,没终也。置一元之数,以章会三统,凡9会统数除之,终尽焉。

一章闰分尽,一会月食尽,一终朔分尽,一元六甲尽。”《

天原发微. 卦气

中三统历:(129600岁为一元)

神话小说《西游记》一开始便曰:“盖闻天地之数,有129600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也。每会该10800岁。”此即中三统历。

现存朝鲜国立中央图书錧的《山海经.天地图》所记之说明,也为中三统历。此《山海经》及其图,据传汉王刘秀认为尧舜禹时三朝元老伯益所作,后在商殷亡后,由箕子带往朝鲜。

中三统历:一元12会,一会30运,一运12世,一世30年。一元360运,共计4320世,129600年。一统分天地人三元,共为388800年。

自子至亥为一周,一周12会,一会30周,360世。364周4320年为一元。一世30年,一运360年,一会10800年,一元129600年。

帝尧元年为公元前2201年,为中三统历的一元之中,距上元之始64800年,64800+2201+2000年,至今千僖之年为一统天元的69001年!

至今公元2019年,为一元的71020年!

先太玄历:30日为月,12月为岁。加闰定四时,一年成365.1/4日,等于365.25日。此于其后数千年的(公元46年)外国的恺撒儒略历相同。

不周颛历:四分日之三,即365.3/4日等于365.75日。

不周太初历:日之半,365.05。又1539分日之365日,等于365.2437日。

元代郭守敬推算的为365.2425日,同现今公认太阳历周期:为365.2422日只差26秒。

自古至今,我国的太阳历都基本上成递减状态,到底是天变或是人错现在还很难说,两者都有可能。天变的现象现在必竟还是存在的。

不明何为三统历,因此也就不明“上元” 为何意。所以《回天》认为“刘歆自己造的《三统历》,上元在哪年,只有刘歆自己清楚”。

如果说刘歆之数1421480是错算或为后人之误抄的话,那么“自上元至伐桀为121480岁”,是言在伐桀的121480年前便是上元。

129600-121480=8120自伐桀后8120年起便是下半元的开始。上半元之后,下半元之前,我们现在正处于《后三统历》的一统天元的中间。

据《道藏》、《纬书》等言,“本元之初至尧帝元年正好为一元的中点”,即64800年。加上尧帝至今4201年,我们今日(公元2000年)距本元之初为69001年。64800+1010 武王伐纣距上元之初为65810年。

如果说刘歆使用的不是一元为129600年“后三统历”,那么他所使用的是一元为4617年的“前三统历”。他所认为的伐纣数据142109则可能是距“太初历三十一元”后的1018年。(4617X31=143127;143127-142109=1018)

2201-1018=183 唐尧元年距汉高后吕雉甲寅年183年?

刘歆所作推算方法还有一个可能:

(上元至伐纣之岁,142109- 129600 =12509)此言上元后至伐纣为12509年。

回天》“刘歆最早提出了一种利用天象记录来确定历史年代的系统方法。在这种特定方法中《

三统历》是理论基础,《世经》是具体研究成果。刘歆提出的这套方法,即使用今天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也经得起考验的。”

他并认为刘歆“充分相信自己的《三统历》及其推算结果是正确的。刘歆自己造的《三统历》,上元在哪年,只有刘歆自己清楚”。

查《全汉书》得知刘歆的所谓的《三统历》是与众不同,他的一统则等于23639040年。一统等于三元,他的一元等于787960年,一统会等于三会,他的一会等于2626560年。因为他按八卦数理而推,计算复杂,因此错误也多。很快就被废除,至东汉蔡邕时已无人使用了。

首先必须讲明《三统历》不全为刘歆所造。如果说他确实造过“三统历” ,也是一个失败的三统历。从《汉书》中可以看出,他想用76年一蔀的方法,求证鲁纪年。然而他失败了。更何况他认为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111年左右!

刘歆在《

世经》中有“自上元至伐桀为141480岁,太极上元至太初元年为143127年”,多次重复出现一元为超过14万年的数据,说明此数不真,此话不全。 正确的说法应是:“自太初始,经三十一元后至伐桀为141480岁。” 因为刘歆误信伐纣为1123年,所以正确之数和按太初历说法应是“自太初始,经三十一元后至伐桀凡1414593岁。(141480+113=1414593)”

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则认为:

“刘歆《三统历》以19年为1章;81章为一统;三统为一元。经过一统(1539年),朔旦,冬至又在同一天夜半,但未回复到甲子日。经3统(4617年)则回到原来的甲子日。这时年的干支仍不能复原,则又以135个朔望月为‘朔望之会’一统正好有141个朔望之会,故交食也以一统为循环大周期。这些都以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为起点的。”

刘歆是以“武王伐纣1111年”之谬说者,而刘歆《三统历》法,又是以“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为起点更往向上推的”。因此我认为刘歆《三统历》法,其准确实用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

夏后历代因为三历的不同,又因伐纣年之不明或谬误,致使“古历疏舛,颇不精密,群氏纠纷,莫审其要,……。改易者,其一以旧法一章19岁有七闰,闰数为多,经二百年,辄差一日”《宋书.律历志.下》 。

汉书、律历志》:“元凤三年(前77年),右史张寿王上书言:‘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黄帝调历汉元以来用之,今阴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起初张寿王因反对太初历而获死刑,后改为削职减薪,张寿王仍然不服,活活被气死,死时三十六岁!寃在刘歆之流误判“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123年!

所以自汉以后,历有多变,到祖充之时,早以对古之《三统历》等,完全失去信任,而以自已的实测为准绳。大刀阔斧地对古之历法进行改进。

按《皇极经世》云:求五帝德:一部76岁,(76×365.25=111036÷60余36则作为甲子数始,

以304岁为一德运,760岁为代轨,总以1520岁为终。1520岁天地出符,4560岁为七精返初。以文命者七、九而衰(7×9);武兴者,六、八(6×8)而谋。以元统129600年为一元。10800年为一会。初间10800年为天开。又10800年为地成。又10800年而人始有。一元12会,30运,12世。129600年为一元。岁、月、日、辰;元、会、运、世;皆自十二而三十,自三十而十二。

皇极经世》将两个“三统历” 合而为一,不三不四,真假难分。

后“三统历”(4560岁一元)

汉书.律历志》云:“19岁为一章,四章为一部,一部76岁,20部为一统,一统1520岁。三统为一元,一元4560岁,为甲寅之终也。

初入元106岁有阳九,谓有大旱九年。次374岁,有阴九,谓有大水九年。两者相并为480岁,为六、八之数(6×8×10)。次720岁,为九、八之数(9×8×10)。 次600岁为五阴阳。(8×8=64)(7×8=56)(64十56=120)(120÷2=60)(60×10=600)

一元4560岁中共有大灾年64年。入元106岁其中有九年旱灾,再过374年又有水灾九年。再106岁其中有九年旱灾,再过374年又有水灾九年。再720年有大旱七年,再720年有大水七年,再600年中有三年大旱。再600年中有五次大旱。再480年中有三次大水。再480年中有三次大旱。”《古纬书

古纬书

》云:“苍帝之治八百二十岁立戊午部”此句意思也令人很难以理解,因为他遗漏了经过多少个甲子或戊午至文王受命。这个苍帝又是谁?

文王受命于己未,因三历不同,也有谓文王受命在戊午。这个苍帝指文王?当然不是!而是指文王的“戊午”岁距苍帝八百二十岁?1023+820=1820年

此又不是!

复杂的统计,艰难的运算。古人为了预防灾害,用尽了心血,动足了脑筋。而今领情有几人?19年为月食周期,76年为哈雷彗星周期。天地人间,万事万物,皆有规律,今人又知多少?众人皆知玛雅天文研究早,哪知中华文明学问深?

“南北为经,东西为纬” 今人重经轻纬,久矣,疏也,中华古文明危矣!故古人骂:不知东西。

按,邵康节《皇极经世》云:以天地始终之数,129600年为一元之数。

其子伯温氏曰:“一元统12会,360运,4320世。一世30年,则129600年。是为一元之数。在大化中,犹一年也。”

西山蔡氏曰:“一元之数,即一岁之数也。一元有12会,360运。4320世。犹一岁之12月;360日,4320辰也。前六会为息,后六会为消。即一岁自子至巳为息;自午至亥为消。开物于寅,犹岁之惊蛰也。闭物于戌,犹岁之立冬也。一元有129600年;一会有129600月;一运129600日;一世129600辰。皆自然之数,非有所牵合也。”

皇极经世》之“三统历”,以辰比日,以日比月,以月比年。以小论大,又定一年为360日,可见其不及其它“三统历” 精良。尚若果真为刘歆所造,则刘歆确为办事不慎之人。

天元纪大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百以万物数,总不离五分六也。……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暮而环会。五六相合,是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得非天地之气,总皆五六之所生成欤?试举一岁之气,及干支数而言,从天为干,则五日一候,五阴五阳而天之所以有十干,甲戊以阳变,已癸以阴变,有五之变也;从地用支,则六日一变,六刚六柔而地之所以有十二支。子巳以阳变,午亥以阴变,六之变也。十干以应日,十二支以应月。故一年之月两其六,一月之日六其五。一年之气四其六,一气之候三其五。总计一年之数,三十六甲而周以天之五,三十子而周地之六。故为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万九千六百分,何非分五六之十二月,一月之统十二时,一时之统三十分。故一元之统十二会,三会之统三十运,一运之统十二世,一世之统三十年,而天地气运之道概乎于此矣。”

在此,古人张景岳将天干地支之所出,三统历之数理,皆全盘托出,使后人大解其惑,大受其益。凡为天文学者不能不知,作为史家历人也不能不明!

《纬书》云:“尧帝元年正处于‘三统历’一元129600年的一半,”也就是64800年。

如果用“三统历”表示自上元后至今日公元2000年数,(尧帝元年为公元前2201年,因是公元前,故还应减一年。)那么只要将(2200+2000=42000)(64800+4200=69000)便得出:“自上元后,夲元初至今日公元2000年为69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