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六品小官王照通过一封奏折竟将两位一品大员拉下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史砖家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锐意改革,在百余天时间里,曾密集地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的“重头戏”,便是鼓励官员、百姓上书言事。按照这项规定,百姓若想上书言事,需要由都察院代为呈递,而官员们的奏折,则要由所属部门的长官代为呈递。与此同时,皇帝还特别叮嘱都察院和各衙门的长官,不得擅自扣押奏折,否则将面临严惩。


皇帝求取天下直言的消息一出,举国为之欢腾,奏折很快便像雪片似的飞上光绪帝的御案前,让他忙得不亦乐乎。要说光绪帝也真是够认真、勤奋,对于所有的奏折都会仔细阅览,生怕会漏过任何有价值的提议,即使奏疏中的建议荒诞不经,他都不以为意。正是在此期间,“王照咆哮礼部堂署案”发酵,并引发一场政坛大地震。



王照字小航,直隶宁河县人,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取进士,同年五月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后被任命为礼部主事,为官期间热心于教育事业。等到光绪帝下诏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王照受此鼓舞,便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奏折,并请求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代为呈递。


由于有皇帝的叮嘱在前,两位尚书本不该拒绝呈递王照的奏折,但当他们打开下属的奏折一看,顿时间便傻了眼。原来,王照的奏折内容虽多,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三大要点,其中第一、三点都没有多大的问题,唯独第二点(请求光绪帝奉太后之命“巡幸中外”)让两位尚书感到恐惧。



在怀塔布、许应骙看来,让皇帝“巡幸中外”的建议过于荒诞、狂妄,非但不切实际,而且还有陷君父于险境之中的危险,一旦惹恼光绪帝,王照性命难保是小事,他们二人受牵连却是大事,闹不好也会把性命搭进去。所以为了自身的官途、性命考虑,怀塔布、许应骙便拒绝帮王照呈递奏章。


按照当时的官员品级,尚书是从一品大员,主事则不过是正六品小官,中间还差着N级,若放在平时或常人身上,王照断不敢对长官的做法提出非议。然而王照却是个“愣头青”,加上有皇帝的旨意“加持”,竟然在礼部大堂上跟两位长官顶起了牛,声称若他们拒绝为其呈递奏折,他便会上书弹劾二人,并把奏折直接交由都察院代为呈递。



怀塔布、许应骙见王照不肯就范,害怕把事情搞大,无奈之下便只能帮他呈递奏折。然而两位尚书毕竟气不过,便在呈递奏折的同时,又向皇帝递上一封弹章,指责王照“咆哮堂署,藉端挟制”,请求皇帝对其进行重罚。没想到王照的奏折没有引起光绪帝的不悦,反倒是怀塔布、许应骙的弹章让他大怒,认为两人意在阻挠言路、反对变法。


所以,为了以惩效尤,光绪帝下诏将怀塔布、许应骙罢职,不仅如此,还连带着把四位礼部侍郎(侍郎是正二品官,相当于副尚书)一并罢官,一时间令朝野震动。与此同时,光绪帝为奖励王照的“直言敢谏”,下令赏赐他三品顶戴,并以四品京堂候补,相当于连升四级。消息一出,朝野又是为之震惊。



然而王照并没有风光多久,很快便因“戊戌变法”的失败遭到通缉,被迫流亡到日本,而怀塔布、许应骙及四位侍郎全部官复原职。王照留日期间曾与康有为、梁启超多有来往,起初加入“维新党”并与之通力合作,但不久便认清楚他们大言误国的真面目,愤而退出。


王照在日本避难两年后,于1900年初秘密潜回国内,在天津研究、创制“官话字母”,并写成专著《官话合声字母》,而此书也是我国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方案。次年,清廷有旨开复王照的原衔,但他却并未做官,而是留在家乡经营拼音官话报。宣统帝即位后,因报社触犯摄政王载沣的忌讳,被清廷下令查封,而王照也被迫逃往江苏避难。



民国肇建后,王照曾担任读音统一会副会长之职,不久便辞职。晚年的王照醉心于经学研究,主张教育救国,并一度加入过日本人组织的“东方文化协会”,并在其中担任顾问职务。“九一八事变”后,王照愤而辞去顾问职务,再不肯跟日本人合作。两年后(1933年),王照病逝于北平,终年75岁。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德宗实录》等


文史砖家


清末六品小官王照通过一封奏折竟将两位一品大员拉下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甲午战败之后,民怨沸腾,社会上都在议论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富民强国,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此时立志变法的康有为两次上书光绪帝,得到光绪的接见康有为,梁启超的变革之道得到光绪帝的赞同,1898年6月开始戊戎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运动中,光绪皇帝准许臣民直接上书言事,礼部主事(六品官)王照上书请光绪帝游历考察日本等国,学习其科学文化,政治,教育的先进性。而当时要求像王照这样的官员的上书必须要由王照的顶头上司代为呈递。礼部尚书(从一品)怀塔布,许应骙知道王照是一个激情高昂的维新派人士,而守旧派的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递奏折,王照屡次上书条陈时务,两人就是不给呈递,王照于是直接上堂递交并且弹骇许应骙,怒火中烧的许应骙上奏反击,结果激怒了维新变革的光绪帝,光绪帝下诏革除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署左待郎徐会沣等六堂官的职务,并嘉奖王照,赏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激励王照。

这就是清末六品小官王照通过一封奏折将两位一品大员拉下马的有名的——礼部六堂官事件。

礼部六堂官事件之后,光绪皇帝继续赏赐维新派的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四品官衔,并将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逐出了总理衙门。于是乎,以光绪皇帝领导的维新派,和由慈禧撑腰的守旧派的斗争更加尖锐化了。忍无可忍的慈禧,突然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下令捉拿维新派人士。王照也不例外,闻风而逃亡日本,其家属被逮捕,家业被抄。


半醉看夕阳影音


这件事只能说是两个一品大员撞到皇帝的盛怒之下,并不是六品小官王照的能耐。王照上书只不过是条信号,触及了两股势力的敏感神经。

王照(1859~1933),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人。他的祖父以总兵的身份参加,鸦片战争死于定海。这对后他读书的时候,想去报考洋学堂遭到亲戚们邻居和宗室,结果幼志不酬,心头郁郁。闷头读书读到35岁才进士及第,才舒展了眉头。其时中日战争爆发,朝廷自然以此为要务,对国内之事淡漠,也就没给这一科的进士一官半职。王照一气之下回到家乡,协办团练,崭露头角,颖脱而出。总督王文韶闻之擢升,非常赏识。

王照热衷时务,参加戊戌变法。 由于在军队上王照沒答应康有为等人搞政变让他去找武毅军提督聂士成,聂士成是他的把兄弟,想让王照去说动聂。但王照不同意。于是才派谭嗣同跑到天津去找袁世凯。 政变后因没武力作后盾,失败。王照作为维新主犯受到通缉,不过王照跑得快跑到日本去了。

百日维新运动中,光绪皇帝踌躇满志,一心痛改往日前非。广开言路,让太臣民众直接上书,提出建议。礼部主事王照认为机会难逢,马上就可舒展鸿图大志。就废寢忘食,连夜上书维新的积极意义,并建言恭请光绪皇帝到变法成功的日本等国去调研考察,见见世界布局,汲取他国科学,文化,政治,教育,工业,农业,国防,军队建设的积极成果,以资变法图强之用。但这些文书要从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两个上司手中"把关"后方可代递送给皇帝太后过目。并不是什么"广开言路",这里面的"绕绕″千奇百怪,千万别信。许应骙知道王照是个维新派人士,而怀塔布是个顽固派,自然是阻拦的。许应骙权衡利弊,不肯搅这趟浑水,当然不为王照等"咸与维新"人士代递奏折文书。王照屡次上书条陈时务,两人就是不给呈递,皇上太后自然就不知道有王照这个人以及他的上书。

王照窝火之后,直接上堂递交,并控告许应骙,许应骙马上写奏章申辩反击。这下激怒了维新变革的光绪皇帝,他想这变法尚未开始,就有势力巨大的守旧派出来阻拦,这还了得!光绪皇帝一怒之下撤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的职务,并嘉奖王照,赏三品顶戴,以此鼓励所有志在维新的新进人士。题主所言的,就是王照这这小官通过一封奏折将两位一品大员拉下马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来维新失败,远走日本,又久又回国,光绪皇帝免了他死刑,回家去了。


劉一千五



月林6491


王照属于“维新派”,“维新派”的背后是光绪,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还是能说的上话的,王照的这封奏折,应该是得到了光绪帝的认可,所以才能将两位大员拉下马,可也正因为如此,光绪帝维新派和守旧派的矛盾更加加深了,之后的事,大伙儿想必都知道了

顺便说一下,王照是维新派中,比较理智的人,没有康有为那么激进


身在情长在²⁰¹⁹


那是因为王照抓住了满州贵族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