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2017年棉花產量,看看我們7月底的預測對不對

回顧一下2017年棉花產量,看看我們7月底的預測對不對

7 月底8月初,以蕾、花、鈴為代表的棉花產量器官總量基本定型,並與當年的棉花產量有較強的相關性,以此為依據,研判當年棉花產量趨勢是地區農技部門多年來開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客觀評價當前地區棉花生長髮育狀況,科學預測當地區棉花產量形勢,利用地區農技系統多年開展的棉花中期調查工作積累的歷史數據,通過與去年和歷年同期調查結果比較分析,認真總結棉花各項重大技術的運用效果,分析棉花生產管理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及時部署下階段棉花田管重點。

一、7月下旬地區棉花生長髮育及產量因素構成狀況

根據現階段棉花生長髮育狀態及產量器形成情況,調查的主要內容是:棉花株高、平均單株果枝數、平均單株大鈴數(直徑≥2cm)、平均單株小鈴數(直徑≤2cm)、平均單株花數(當日黃花)、單株蕾數和平均畝收穫株數,根據收穫株數,計算每畝總大鈴、小鈴、花、蕾及鈴花蕾總數。以上調查數據與去年和歷年平均數比較,分析現階段棉花已成產量及後期產量形成潛力,以此為依據判斷當年棉花產量趨勢。

(一)陸地棉

通過對各縣(市)上報的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彙總(詳見附表),結果為:今年全地區陸地棉平均株高為74.43cm,較去年同期增加3.37cm,較歷年(2010年-2016年中期調查數據的平均值,下同)增加4.02cm,平均單株果枝數8.86臺,比去年同期減少了0.18苔,比歷年增加了0.42苔;平均單株大鈴數4.5個,較去年同期減少0.7個,比歷年同期增加0.69個;平均單株小鈴數3.56個,較去年同期少0.50個,比歷年同期增加了0.45個;平均單株花數1.10朵,比去年增加0.49;平均單株蕾數5.43個,較去年同期增加0.49個,比歷年同期增加0.22個。調查涉及條田平均畝收穫株數為1.06萬株,較去年減少0.11萬株,較歷年減少0.17萬株;按收穫株數折算,現有畝總大鈴數為4.79萬個,比去年同期減少1.28萬個,比歷年增加0.09萬個;畝總小鈴數3.75萬個,較去年減少0.99萬個,比歷年減少0.03萬個;畝總花數1.16萬朵,較去年增加0.43萬個,較歷年增加0.12萬朵;畝總蕾數5.74萬個,較去年減少0.04萬個,比歷年同期減少了0.60萬個。每畝花、蕾、鈴總數為15.45萬個,比2016年減少了1.86萬個,比歷年減少了0.43萬個。

(二)長絨棉

長絨棉各調查點今年平均株高86.59cm,比2016年增加11.51cm,比歷年增加4.87cm;平均單株果枝數12.68苔,比去年增加1.2苔,比歷年增加0.42苔;平均單株大鈴數6.36個,較2016年減少1.15個,比歷年增加了0.24個;平均單株小鈴數2.34個,與2016相比減少了0.15個,比歷年減少0.55個;平均單株花數0.4朵,較去年同期增加0.05朵,較歷年同期減少了0.25朵;平均單株蕾數3.61個,較去年同期增加0.6個,比歷年同期減少了0.94個;今年調查條田內長絨棉畝保苗株數1.17萬株,較2016年減少了0.07萬株,比歷年減少了0.14萬株;長絨棉平均摺合畝總大鈴數7.41萬個,較2016年同期減少1.82萬個,比歷年同期減少了0.62萬個;平均畝總小鈴數2.73萬個,較2016年減少0.34萬個,比歷年同期減少1.09萬個;平均畝總黃花數0.46萬朵,較2016年增加0.04萬個,比歷年同期減少0.38萬個;平均畝總蕾數4.23萬個,較2016年增加0.52萬個,與歷年同期較少1.84萬個;

每畝花、蕾、鈴總數今年為14.82萬個,較2016年同期減少1.6萬個,比歷年同期減少了3.72萬個。

二、2017年棉花產量趨勢分析

(一)陸地棉

與去年相比,今年全地區陸地棉單株大鈴數和小鈴數均較去年分別減少了0.7和0.5個,單株花蕾數較去年增加0.51個,畝收穫株數減少約0.11萬株,每畝大小鈴總數累計減少2.27萬個,減少幅度達到20.1%,畝花蕾鈴總數較去年較去年減少1.86萬個,減幅達到17.1%。與歷年相比,單株大鈴數和小鈴數分別增加了0.69和0.45個,單株花數和蕾數分別增加了0.29和0.22個,但因收穫株數減少0.17萬株,畝總花蕾鈴總數與歷年相當。因此,今年陸地棉雖不及去年,但可維持與歷年平均水平。分縣市看,沙雅縣、阿瓦提縣、柯坪縣陸地棉單株大小鈴數與去年基本持平且收穫株數變化不大,因此花蕾鈴總數與去年相當。主要是庫車縣、新和縣和阿克蘇市無論單株大小鈴數和收穫株數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對全地區平均數據有一定下拉作用。綜合以上因素,預計今年陸地棉單產略低於去年,與歷年平均水平相當。

(二)長絨棉

據統計,今年全地區長絨棉種植面積約114萬畝,較去年減少98萬畝,長絨棉調查涉及的最大兩個樣本縣阿瓦提和阿克蘇市種植面積佔到地區總面積的80%左右,因此調查數據較具代表性。從調查結果看,長絨棉各項產量預測指標均不及歷年和去年,主要是單株大鈴數和畝收穫株數下降明顯,導致畝總花蕾鈴總數分別去年和歷年減少了1.6萬個和3.78萬個,減幅分別達到10%和20%。另外,今年長絨棉種植主要集中在基本農戶,而生產企業及種植大戶大幅減少了種植面積,兩者種植水平差距較大,因此,長絨棉單產水平有所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三、各階段棉花生長髮育狀況及氣象因素影響分析

氣象條件是影響棉花生長髮育及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生育期內總熱量條件、光照條件和階段性極端天氣過程,都會對棉花生長及產量造成重大影響。根據氣象部門發佈的氣象資料,2017年4~7月地區主要棉區總熱量條件與歷年相當,較去年偏差,其中≥10℃積溫較歷年偏多,≥15℃和≥20℃積溫除沙雅、柯坪較歷年略偏多外,其餘縣市均偏少,表明今年截止目前棉花生產所需的熱量條件略顯不足,特別是6~7月熱量強度不足,導致蕾鈴發育較為緩慢;降水量4月較歷年偏多50%以上,6月平均降水量較歷年偏多8成,7月平均偏多2成,部分縣偏多2倍;7月出現的一波高溫天氣雖持續時間不長,但強度較高,對棉花座鈴造成一定影響。

(一)播種期間氣象因素及影響

3月下旬,地區氣溫較常年偏高,膜內5cm、10cm地溫穩定通過12℃時間較歷年提早3~5天,棉花可播期和適播期均明顯提前。各縣市棉花於3月底至4月初陸續開播,但4月5日起至5月2日棉花播種期間,地區範圍內連續出現4次較明顯的降水降溫過程,使各縣市不同時段播種的棉花及生長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一是棉花出苗率明顯偏低,早播棉田表現更加突出。根據地區農技部門的調查,大部分棉田出苗率在60~80%,出苗率超過80%的棉田較為少見,有相當部分棉田出苗率不足70%,是近幾年出苗最差的一年。二是出苗期明顯延長。正常情況下,棉花從播種至出苗約8~12天,但由於今年播種期間頻繁出現低溫天氣,棉花出苗期明顯延長,部分棉田甚至達到18天以上。三是前期棉苗明顯偏弱,出苗期間地區氣溫普遍偏低,棉苗生長緩慢,表現為莖杆細弱、葉片小,不少棉田呈“僵苗”狀。此外,降雨造成的土壤板結、表層土壤返鹽,使棉苗根系發育受阻,對棉苗前期生長不利。四是生育進程明顯滯後,根據地區棉花生育動態監測情況,5月16日至6月15日期間,全地區棉花各項生長髮育指標均不及去年和歷年同期,特別是前期差距較大。

(二)苗期階段氣象因素及影響

進入5月後,氣溫回升加快,全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5~0.8℃,期間還出現4~5日33℃以上高溫天氣,對棉花生長較為有利,棉苗開展出現恢復性生長,但棉苗生長偏弱及生育進程大幅滯後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觀。5月16及25日地區農技系統連續兩次棉花生育動態監測情況顯示,棉花株高和主莖真葉數均較去年和歷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減少,棉花見蕾期和現蕾期也較去年和歷年同期明顯推遲,生育進程同比滯後達7天以上。進入6月,除中旬出現一波高溫天氣,氣溫較常年偏高2~4℃外,上旬和下旬各縣市氣溫均較歷年偏低,總熱量和熱量強度仍顯不足。根據6月3日、6月17日第三次、第四次棉花生育動態監測數據,棉花各項生長髮育指標雖仍低於去年和歷年同期,但差距逐漸縮小,至6月26日第五次調查時已接近歷年平均水平,但仍較去年有明顯差距。

(三)花鈴期氣象因素及影響

溫度方面,進入7月以來地區範圍內氣溫波動較大,7~11日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除烏什外,其餘各縣市最高氣溫達到39~40.9℃,突破歷史極值,對棉花座鈴產生一定影響。但由於持續日數較少,相比2015年7月中旬至下旬連續近20天的高溫天氣而言,其對棉花生長造成的影響特別是蕾鈴脫落程度相對較輕。降水方面,7月中下旬各主要植棉縣市多陣性降雨天氣且分佈不均,對棉花生長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一是頻繁的陣性降水過程阻止了持續高溫天氣的出現,對棉花成鈴和減少脫落較為有利。二是部分灌水不足或受旱棉田因降水緩解了旱情,減輕了因受旱導致棉花旱衰現象的發生。不利的方面:一是部分棉田因降水量過大土壤水分過於充足,導致棉花旺長枝葉繁茂,通風透光條件變差,對中下部成鈴和已結棉鈴的生長髮育造成不利影響;二是降水頻繁導致部分廕庇棉田溼度過大,有利於黃萎病的擴散蔓延,另外也造成部分棉田棉鈴病害有所加重,造成中下部棉鈴黴爛、脫落,影響成鈴質量。

四、棉花生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針對特殊苗情的處置措施較為遲緩

由於播種期間的頻繁降水,使不同階段播種的棉花出苗均受到較大影響,面對今年出現的特殊狀況,各地積極應對,採取及時放苗、查苗補種等措施進行補救,特別是沙雅縣、阿瓦提縣措施較為得力,因此棉花缺苗程度相對較輕,及時補種後棉花較快出苗,田間大小苗差異較不明顯,為棉花正常生長和後期田管爭取了主動。但相比之下,部分棉農採取措施較為滯後,雨後破殼、放苗不及時,造成缺苗嚴重;補種不及時播種穴內墒度散失,導致補種後出苗差或即便出苗也時間偏晚,生長髮育嚴重滯後,難以形成有效產量。

(二)化學調控技術應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是對苗期化調不重視,導致苗期旺長的現象較為普遍。進入5月後氣溫快速回升,部分棉田棉苗生長過旺,表現為子葉節偏高,主莖節間偏長,葉片肥大,根系發育遲緩,容易造成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長失調,現蕾期推遲,現蕾節位提高,不易形成壯苗。由於今年4月播種期間降水降溫天氣過程頻繁,棉花出苗期延長,出苗後棉苗較弱生長髮育緩慢,多數農民對苗期化調存在疑慮,沒有在苗期採取及時化調措施,是目前我區棉花管理長期存在的薄弱環節。二是打頂後的化控時機和用量掌握不準。個別棉田化控過量,尤其是棉花打頂後,倒三果枝伸長不足5cm之時,提早噴施縮節胺重控,棉株主莖上部節間密集、葉層重疊、不利於形成蓋頂桃,棉花單產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個別棉田化控偏晚或未進行化控,棉花長勢偏旺、葉大柄長、棉株高大、節間偏長、棉田鬱閉,通風透光差,對棉花光合作用不利,蕾鈴脫落加重。

(三)高溫天氣滴灌棉田滴水不足、週期偏長現象突出

棉花膜下滴灌技術普及,面積的不斷擴大,為改善地區棉花生產條件、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單產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今年出現的極端高溫天氣,也暴露出我區滴灌系統設計和運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設計輪灌週期偏長,目前我區大部分滴灌系統設計輪灌週期一般為7~8天,在出現極端高溫的情況下,需將輪灌週期縮短至5~6天,才能保證使棉田保持溼潤狀態,有效應對高溫。二是單次滴水量明顯不足,受系統設計和水源限制,棉田單次滴水量明顯不足,無法保證足夠的溼潤深度和寬度,每次滴水保持的溼潤時間有限,導致棉花長時間處於缺水狀態,在出現持續高溫的情況下,此種現象更加嚴重。

(四)盲目施肥和養分配比不科學的問題依然存在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落實不到位,盲目施肥、施肥不足和過量施肥的現象並存。個別棉農畝基肥、追肥施用量高達180公斤之多。同時追施的肥料養分配比不合理,追肥重施尿素,養分配比單一,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棉花不同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輕施配方肥,個別棉農對配方肥的認知有誤區,認為配方肥含量低、價格高,存在牴觸情緒。在棉花種植成本增加效益壓縮的情況下,過量施肥大大增加了棉花的生產成本,加之追施的肥料養分配比不科學,投入產出比下降。另個花鈴期追肥量不足、養分配比不合理,花鈴期是棉花產量形成的關鍵期,也是養分需求的高峰期,部分棉農對花鈴期追肥工作不夠重視,追肥量明顯不足,在養分配比上忽視了磷鉀肥和硼、鋅等微量元素的投入。

(五)病蟲害局部偏重發生

一是苗期棉蚜發生較晚,但發生面積較大,因防治及時及6月中旬高溫抑制,基本未造成大的影響,但部分區域和地塊棉伏蚜發生偏重,尤其以溫縣部分鄉鎮較為突出,主要是防治方法不當,盲目大面施噴施化學農藥,對棉花中後期生長及結鈴造成一定影響。二是部分區域黃萎病發生較重,但整體發生面積較去年有所減少。三是部分地塊棉鈴病害有所加重,主要是7月多雨,生長偏旺廕庇較重的棉田溼度過大加上階段性高溫,易於病原的傳播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