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2013年秋季开学,95后大学生首次登场,辨识度并没有标签化得那么鲜明,至少在“基础写作”课上如此。简单、敞亮是90后共有的美好,“高考体”写作的套路化、模式化,初看花团锦簇,实则空洞无物,归纳起来有“四宗罪”——“视野狭窄” “知识单一” “脱离生活” “文字无味”。

学生厌倦,教师无力,身陷困局数年,我决意在2016级尝试教改,学期过半,提前告知期末考查题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口述史调查”。

初衷有三:训练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本功;培养文字表达与结构长篇的基本素养;提升对日常生活、民间文化尤其是家族历史的了解与认同,重新构建“网生代”与家庭、社会的关联。

任务一发布,抗议、反弹如期而至,一波一波,“我爷爷不会用微信”“我家老人都去世了” “我奶奶听不懂普通话” “我外公不肯接受采访”“我爸说我们家族没有什么值得挖掘的光辉历史”……

既然痛下决心,便不会给任何理由活口: “你可以选择放弃这次期末成绩。”果然,扰攘立止。期末答卷如期上交,评卷的速度是我始料未及的,长达一周的时间里,我被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左右,有压抑,有惆怅,更多的是窃喜。

我的家族口述史

一次不经意的挖掘,一个学生的奶奶和妈妈终于在孩子面前放下罅隙,达成和解;因家庭变故,原本对父亲心怀怨恨的孩子选择理解、接受;因为对家族史的梳理,一群血浓于水的亲人聚集网络,共同的基因、相似的外貌带给独生子女的是强烈的冲击;计划生育政策带给个别女生的是长期黑户和留守农村的童年阴影。

初尝甜头,我决定再出发。2017年初,我先后申请了学校SRP本科生培养研究计划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家族口述史的书写项目拓展到全校,受欢迎程度与年前写作课上学生的反应形成巨大反差。

由于SRP项目可获得学分的名额有限,项目组不得不安排一轮多组极其正式的差额面试,这在我20多年的教研经历中还是第一次。或许是口碑效应,面试过后,依然有各专业的学生陆续来信表示“不要学分,只求加入”。

我的家族口述史

在项目正式铺开时,我们的家族个案已遍布全国,朝鲜朴家后裔白山黑水的三代奋斗史,山东滨州的于氏书香世家,军区大院与黄土高坡的两姓联姻,从雪乡南漂珠海乐业安居的战氏“新客家”,偷渡香港的柯家兄弟,南洋创业、骨肉分离的闽南陈家,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印战争、援越战争的茂名巫氏族人,6岁给杜月笙当女佣的世纪老人王菊妹,“没爸爸出门要客客气气的”的接生婆林桥云,等等。

这些人,那些事,或似曾相识,掠过父辈远去的背影;或闻所未闻,惊起后生的不安与怀疑。山坡有阳面,社会有阴面,遇上了叫生活,风干了就成为历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当然,个人或小群体的记忆并不必然地获得史学的意义,个体生活或家族历史如何被记忆,社会成员的记忆共同体如何塑造,仍需要文学、人类学式的书写,这是本次写作的最大考验。幸而写作也有意外之喜,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最后都可能是作者,这也是口述史的魅力所在。

张舜琪的外婆对外孙女的写作一直将信将疑: “这里面的话都是我上次和你随口噏的(随口噏:没有想过,随随便便说出来),也能出书?这样的东西也有人看?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坚决要求删改书中的一些人和事,并多次打来电话: “我要和你的老师谈一谈。”

广西南宁的梁氏兄妹是反应最大、参与程度最深的家族“作者”。“舅舅”的批评直言不讳,认为外甥女提交了一篇乏味的新闻报道: “戒毒难,为什么难?那种无法形容的、使人丧失人性的痛苦你都没有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铺垫,‘浪子回头’又怎么显出‘金不换’的价值?如果没有突出其他人对我的指责与冷眼,又如何体现你舅妈在我生命中出现的非凡意义?”

最浓墨重彩的“妈妈”也丝毫不领情,从文字到细节都表示完全的不认同,为此还特地赶来广州与我见面、长谈,并发给我她的博客链接,希望我能全面了解她丰富的个性与跌宕的人生。凡此种种,让我体悟到编者的责任和写作的意义。

我的家族口述史

从虚拟社区到家族故里,95后完成了一次集体自证: “网生代”也可以是新鲜泼辣、非虚构的爆款。(前言/非虚构的95后 储冬爱)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口述史》

储冬爱 主编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口述史》以采访者的家族(父系或母系家族)为口述调查对象,寻找一段不少于三代人的共同记忆,以个人家族命运的变迁折射时代前进的背影,重新构建作为大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历史。本书以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三代人的记忆口述为文稿,启发读者对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家族史的认知与传承,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书中收录了约30篇口述文稿,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名家推荐

我的家族口述史

主编储冬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获第11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广州十大乞巧文化传人”称号、广东省委宣传部民间文艺精品专项资金奖励、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第十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

副主编王一淋、周婷、梁冬芳,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的家族口述史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我的家族口述史

进入微店购买

我的家族口述史我的家族口述史

书山开道

美不胜收

我的家族口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