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書籍到音樂——走進非洲的15條文化途徑


從電影、書籍到音樂——走進非洲的15條文化途徑


馬裡歌手法圖瑪塔·迪亞瓦拉(左一)和法國音樂人在巴黎的音樂節上演出

西班牙環球網站9月4日刊登了題為《幫助我們瞭解非洲的15個文化作品》的文章,作者為巴勃羅·洛佩斯·奧羅薩,以下為文章摘要:

幾十年來,關於非洲的文化故事隨著西方對非洲大陸的看法而變化,從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險家的懷舊情懷,到滿屏的饑荒、海盜和恐怖分子描述。但是新一代的非洲本土創作者、電影製作人、作家或音樂家將打破這種刻板印象,為我們呈現一個不一樣的非洲。

電影:探索與反思


從電影、書籍到音樂——走進非洲的15條文化途徑


電影《曼德拉,神話與我》劇照

《曼德拉,神話與我》——神話的另一面

這部錄製於2013年的紀錄片值得一看,其導演卡洛·馬塔巴內在1990年曼德拉出獄時還是個少年,但是他對曼德拉的改革夢想深為贊同。20年後,馬塔巴內通過影片記錄了曼德拉一生的成就和失敗,揭開了神話的另一面。

《生命是一場旅行》——來自獨裁國家的反思

厄立特里亞於公眾仍然是未知之地,獨裁政權封鎖了新聞和輿論,我們只能從這個國家的逃亡者口中瞭解到它的一些現實。這部影片也正是從這個視角出發,通過一名初到舊金山的厄立特里亞年輕移民所面對的矛盾來迫使他們對自己文化的優劣作出反思。

《託科洛西》——南非父權制社會的惡魔

在南非農村,託科洛西是民間傳說中綁架兒童、強姦婦女的惡魔,影片將此寓言移植到醫院清潔室中,女主角為保護一個孩子不得不與父權社會中的惡魔作鬥爭。

《古魯貝》——弗拉門戈舞的非洲足跡

雖然經常被遺忘,但伊比利亞半島也是十九世紀奴隸貿易的主要場地之一。非洲的遺產也在最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音樂中得到了體現。紀錄片《古魯貝》就解釋了西班牙方丹戈舞音樂中與殖民時代的非洲有關的因素。

書籍:戰爭與獨立

《夢遊者之地》——偉大的當代小說

米亞·科託的這部小說出版於1992年,在2016年再版,講述了莫桑比克戰爭的故事,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痛苦和野蠻,深入人物內心,被視為當代非洲文學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赤道幾內亞》——從西班牙殖民主義到石油的發現

作者阿道弗·奧比昂·比科是當前赤道幾內亞的反對黨領袖,早期曾為國家獨立而不懈鬥爭,該書講述了赤道幾內亞從西班牙殖民時期到獨立,到發現石油以及與美國交好的歷史。

《乞丐的罷工》——慈善與正義的區分

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塞內加爾,公共衛生服務部部長為了城市形象下令趕走乞丐,但是為了競選副總統,他又許下宗教承諾,要佈施城裡的每一位乞丐,但是乞丐們拒絕為他復工。該諷刺小說在1979年出版,2000年被搬上熒屏,2017年被翻譯成西班牙語。

《雨雲》——貝茜·黑德的自傳

南非女作家貝茜·黑德最受讚譽的作品之一,帶有自傳色彩。貝茜出生在精神病院,她被家庭拋棄,送到教會學校唸書,後來逃離南非,與兒子在難民營中苦苦掙扎。小說對宗教和婦女的地位提出控訴。

《反叛的非洲》——公社選擇

我們習慣將非洲視為西方利益的角逐場所,而尼日利亞的地方自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角。非洲人民的公社模式能夠成為一種替代模式嗎?作者從歷史角度回顧並探討非洲大陸一直存在的傳統公社組織。

音樂:傳統與現代

專輯《芬佛》——法圖瑪塔·迪亞瓦拉的迴歸

被視為非洲重要歌手的馬裡女歌手法圖瑪塔·迪亞瓦拉出道7年後推出的新專輯,收錄的11首歌曲涉及婦女現狀和移民生活等現實題材。

歌手凱布拉達——佛得角的新聲音

剛剛25歲的埃莉達·阿爾梅達·凱布拉達被視為佛得角音樂界的新希望。她的歌曲將傳統鼓樂與拉美舞曲節奏相結合,同時不忘對社會題材的關注。


從電影、書籍到音樂——走進非洲的15條文化途徑


樂隊Kokoko!

樂隊Kokoko!——來自剛果的另類樂隊

幾位剛果年輕人自己發明的樂器和組建的樂隊,樂器是豎琴、打字機和水瓶。他們的音樂是金沙薩城市生活的表現,有街頭小販的販賣聲以及塑料包裝紙的聲音。

Fekat馬戲團——埃塞俄比亞貧民窟裡的劇院

從2004年開始作為亞的斯亞貝巴貧民窟裡年輕人的一項娛樂活動,在10年後蛻變成埃塞俄比亞最知名的文化團體之一。馬戲團裡的30多位藝人已經在法國、瑞士、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演出過,他們的節目體現了非洲大陸文化的多樣性,他們還不忘初心,堅持為貧困的少年提供培訓課程。

戲劇《漁民》——根據尼日利亞同名小說改編

自2015年出版以來,講述友誼、童年和命運的尼日利亞作家希戈齊·奧比奧馬的小說《漁民》就獲得無數獎項和讚譽。2018年英國一家公司將它改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很快就大獲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