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說二十四節氣之開篇

經過一年不斷的努力,2018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做了一個小結(詳細內容可參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遠方還會遠嗎?》),在2019年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個全新的系列----“鄭說二十四節氣”。為什麼要說二十四節氣呢?這些節氣又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這些內容我們就要在今年,結合每個節氣分別和大家聊一聊。

節 氣

開篇當然要把總體概念給大家說一下。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曆範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鄭說二十四節氣之開篇

二十四節氣,地球和太陽的位置對照圖(圖片來源網絡)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鄭 說

下來再說說題目,為什麼是“鄭說”。河南地處中國中部,自遠古至北宋,基本上都是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二十四節氣大體上在漢代已經基本形成,又經過不斷的修正,基本反映的就是以河南為代表的廣大華中、華北地區。所以咱們鄭州人自然有這個條件,結合節氣、物候的變化對這個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了,這就是“鄭說”的意思。

節與氣

我們再把節氣二字和大家簡單聊一聊。節氣的“節”和我們前段時間說的鄂君啟節的節不是一個概念(詳下來內容可參見《錦繡中華之說詞解字談“節約”》)。節氣的“節”是時節的意思,節氣的“氣”則是氣候,為什麼中國古人要把時節和氣候聯繫在一起呢?主要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農業對於國家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興盛,在古代皇家的祭祀中祭拜社稷神(社為土神,稷為穀神)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語更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所以,這些能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時間點和氣候特徵自然就成為了古代重要的時節了,而且這些時間點和氣候特徵都是幾千年來經過實踐檢驗的結果,自然有它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鄭說二十四節氣之開篇

北京故宮旁邊的社稷壇(現在為中山公園)



鄭說二十四節氣之開篇


最後把二十四節氣歌一併和大家分享一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故事,今天只是開個篇,具體內容我們會在今後和大家一起研究,探尋節氣背後的故事。以上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今天的鄭說二十四節氣開篇就說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