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歲女孩寫下《絕命辭》後,站在凳子上,毅然把頭伸進索套……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

失吾親而歸兮,慚餘之不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己兮,是則可悼也。”

這是明朝的宮女郭愛在宣宗駕崩後,得知自己將要被殉葬,在悲憤之餘,寫下的絕命辭。

十四歲女孩寫下《絕命辭》後,站在凳子上,毅然把頭伸進索套……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

1435年,明宣宗死了,太監前來宣她“啟程”。寫完了《絕命辭》,梳洗打扮,穿戴煥然一新,整個人如出水芙蓉。吃飽飯, 走進那個豪華的宮殿。她被太監扶上凳子,剛把頭放在用白綾挽成的套子,腳下的凳子就被狠狠地踹了出去……

郭愛賢淑有才,然而卻紅顏命短。入宮僅二十多天,皇帝就駕崩了。那年,她才十四歲。

自從奴隸社會殉葬制度以來,她是唯一留下了詩作與姓名和身世的殉葬者。

十四歲女孩寫下《絕命辭》後,站在凳子上,毅然把頭伸進索套……

(圖絡圖片,圖文無關)

活人殉葬,是從奴隸社會沿習至封建社會的殘酷制度之一。殉葬人有被活埋的,也有被殺死或自殺後殉葬的。根據考古資料,發現有的殉葬者屍骨雙手反背,形骸扭曲。顯然是在死前做過痛古掙扎,是強迫被殉葬的。

據史料記載,這種制度最早始於商代。

商代時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可以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生活,墓葬則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奴隸主貴族死後,為之殉葬者從幾個、幾十乃至幾百人不等。

至周代、春秋、戰國、秦代,殉葬習俗一直世代沿習。據文獻史料記載,秦武公死後,有66個活人為其殉葬。秦穆公死後,為其殉葬者達177人;其中,良臣子車氏3人,分別名叫奄息、仲行、針虎,他們三人是自願為秦穆公殉葬的。秦景公死後,有186人殉葬者。公元前384年,秦國廢除了人殉制度。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秦始皇死後,為之殉葬者人數世所罕見,人數達以萬計。

十四歲女孩寫下《絕命辭》後,站在凳子上,毅然把頭伸進索套……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

至漢唐時期,殉葬制度改為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宦死後陪葬皇陵。然而,這種制度僅僅支撐了幾百年,又反彈了回來。至宋代,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進入中原後,將人殉的傳統帶入中原,人殉制度死灰復燃。故明、清兩代,又開始了人殉制度。明宣宗死時,仍有三十多個妃嬪、奴僕殉葬,其中就有本文開始那個叫郭愛的宮女。

殉葬者被無辜地剝奪了生命,手段十分殘忍。大多數殉葬者並非自願,然而,他們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發掘後的秦公一號大墓,有186具殉人,它是已經發掘的殉人最多的單體墓葬。秦景公死後,嬪妃、家奴們一起被灌下毒酒,痛苦地死去。他們的屍體下肢被彎曲捆綁,放入葬具。他們生前是秦景公的家奴、嬪妃,死後也要曲身跪亡,永遠效忠於那個不可一世的國君。隨著大墓最後封土,186個曾經鮮活的生命,將永遠伴隨秦景公長眠地下。沒有人知道他(她)們的名字,書中沒有他(她)們的任何文字記載,他們永遠消失在歷史的時空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