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民國初年的大清遺民生活


從大清到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政權鼎革時,可能是最少流血和人口損失的。而除了清皇室受到民國政府的優待外,八旗子弟們失去了鐵桿莊稼外,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全。所以,在民國初年,這些八旗人家大多安穩地生活著,即便已經很貧窮。圖為北京的一位遛鳥人,正心滿意足地欣賞籠中的黃鶯。遛鳥是北京傳統生活中的常見景象,代表著富裕年代的遺風,至今北京仍有全國最大的鳥市場。

圖為華北一個富裕人家的居家生活。照片中屋宇庭院的擺設以及人物的穿著均十分傳統。庭院中間擺設大型“福”字屏風,“福氣”盈庭,端坐一側的老太爺則福相十足,頭上仍留著辮子,估計曾是前朝的官員。婦女則裹著小腳,穿著齊整,雍容華貴。蹲在地上的小孩埋頭整理著盆栽,向長輩們展現他的才藝。初冬的暖陽照在他們的身上拉出長長的身影。

圖為20世紀20年代,東北市街旁販賣糯米餅的小販。這種餅是由糯米和糯粟搗合後做成,由小販推車沿街叫賣,形同小型活動的糯米餅攤子,為傳統東北風情之一。


圖為20世紀20年代,大連市內的一名男子沿街販賣首飾,他將漂亮精緻的首飾成串地掛在竹棍上,沿街展示,有興趣的人可以細細品味首飾的精美。不過這種沿街販賣的首飾多為農閒之作,質量和價格較適合一般百姓。

圖為一處人家掛曬“冬粉”的情形。冬粉通常混雜了綠豆、高粱、馬鈴薯的澱粉製成,呈透明狀。

圖為20世紀初,東北某處旗人村落中一位老年婦女抱著自己的小孫女。明末時期,滿族勢力興起,以二十萬精壯兵馬入主中原,不過清廷長期對滿族實行優待政策,以致族人生活安逸,逐漸失去關外時期的生猛性格。

圖為20世紀20年代,大連兒童的合影。此時正值清末民初的時代交替之際,孩子們的穿著打扮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他們仍著傳統服飾,中間的男童仍削髮留辮,不過女孩子則不再纏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