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隔12天!中信建投再度被“圍攻”,如何看待券商的投資價值?


僅隔12天!中信建投再度被“圍攻”,如何看待券商的投資價值?


僅隔12天!中信建投再度被“圍攻”,如何看待券商的投資價值?

Gena and John

Gérard Darmon - On s'aime

今天市場繼續調整模式,昨天聽到有人喊出雙頂了,我真的感到哭笑不得,這才漲了多少,剛站穩3000點,雙頂就來了?這就是典型的思維受制於格局,牛市來了,行情反轉了,你應該看的是上方的6000點乃至8000點,而不是再繼續低頭看向下的500點,很多人的失敗幾乎都是在看不清大方向上面,樓市已經偃旗息鼓了,才開始跑步入場。

昨天證監會傳達了兩個重要觀點:

1、要堅持精準施策,精準做好股票質押、債券違約、私募基金、場外配資、監管對象各類資管業務和地方各類交易場所等重點領域風險處置,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

2、進一步加快改革、擴大開放,充分釋放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和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第一點不必多說,股災以來的嚴監管時代我們一直抓的就是市場風險防範,2018年我們在去槓桿上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金融部門資產方槓桿率由2017年的70.3%下降到60.6%,負債方槓桿率由63.4%下降到60.9%,降幅分別達到9.6和2.5個百分點。相比於實體經濟部門,金融部門去槓桿的力度更強。

後續我們在防範金融風險上面一定不會放鬆,因為過去的教訓實在太過慘痛,為了市場能夠健康平穩的發展,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那麼,在保證了安全的基礎上,只要是合法合規的,能夠提升市場活力的舉措,現在已經是在逐步放開,這個就是我們當前所謂“寬監管”的定義,“寬監管”不是不管,而是擺正位置,該管的地方管,不該管的地方藉助市場的手調節,前段時間兩份“賣出”研報在我看來其效果比證監會親自出面調控好太多,既沒有打擊市場積極性,也起到一定的風險警示作用,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中信建投證券18日晚間披露了2018年年報,截至今天上午,至少有5家券商研報對中信建投做出最新點評,其中2家首次覆蓋的券商均給出“中性”評級;有3家券商下調評級,其中天風證券和中銀國際證券分別從“增持”下調至“持有”和“中性”,華金證券從“買入—B”下調至“賣出—B”。

這些後續跟風點評中信建投的券商在我看來有蹭熱點之嫌,而大家是否發現了一件蹊蹺之事,為什麼大熱牛股東方通信沒有任何一家券商出“賣出”報告,這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肯定是高估了,所以,你要說這背後是純SC行為,我反正不這麼看,此處省去1萬個字,大家自行腦補吧。

藉此機會,我也來談談對券商的看法,其實券商發展到今天,佣金業務已經成了流量生意,要是熊市的話,券商佣金業務基本是賠錢的狀態,牛市來了基本可以抹平熊市的虧損,總體來說這塊業務不賺不賠,靠的就是先把客戶沉澱下來,再通過其他增值服務獲取利潤,所以,未來誰能在經紀業務以外的資管、場外期權、投行等業務獲得競爭優勢,大概率能有比較好的未來。

從投行業務來看,2018年投行業務收入排行如下:

僅隔12天!中信建投再度被“圍攻”,如何看待券商的投資價值?

由於2018年是熊市,所以如果單看1年的數據有失偏頗,我們加上2017年一起看,大致可以得出券商投行業務領先的券商為:中信證券、廣發證券、中信建投。並且無論從發行數量,債券發行規模還是增發規模,中信證券都是出於龍頭地位的。

為什麼要單說投行業務呢?很簡單的一個邏輯就是註冊制的到來,這對於在投行領域有深耕的券商是長期利好。另外,這次2h上首次提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目標,這對於頭部券商來說又將會帶來一次量和質的提升,和我之前買龍頭的邏輯不謀而合。

為什麼上個月阿里要入股中金公司(買了中金H股約2.03億股,佔總股本的4.84%)?而騰訊早在2017年9月就成了中金的第二大股東,戰略佈局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一定也是看到歷史機遇的到來。

所以,我的觀點應該比較明確了,券商中長期看,受益於金融市場的跨越式發展,在投行業務儲備深厚的頭部券商會獲得相對較強的競爭優勢,當然,這也是基於我們對市場的樂觀預期。

對於今天市場的深V我不過多點評,短期的波動對於我們做投資的影響甚微,我們的思考應該建立在更高的層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