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清楚这个问题,往大了看要了解老子个人的思想主张,往小了看也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说的是什么,才能理解他书里面话的意思,不能单独片面的理解。

《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天下者众,最不喜欢的就是埋头苦读,最喜欢的就是想当然并且拿来就用。所以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江湖好汉要对抗朝廷或地仙反抗天界的时候最喜欢用。意思就是你们上面管事的啊,不拿老百姓当人,只当做狗!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老子的韵文念起来掷地有声,声壮气粗,就显得特别有道理,所以没有读过《道德经》的老百姓还真以为这是老子说的意思,就是该反!

老子冤枉得很。我们来看这句话的出处,不能通读全文,至少知道这一章说的什么,这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先看几个古词的意思。“刍狗”,就是古代祭祀的时候要来代替活祭品的草扎的狗,摆个样子,糊弄上天,用完就扔的东西。“橐龠”,橐(tuó)籥(yuè),这个东西呢,就是咱们经常在影视剧里面看到打铁的用的风箱,橐是口袋,龠就是节奏感。

《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的宇宙观中最本源的是什么?“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遵从“道”来自生自灭,不用“有为”来横加干涉。你的“有为”只会违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并没有好坏善恶忠奸,只有遵“道”无为和逆“道”有为。

那么在老子的思想里,人和刍狗有没有区别?并没有。天和地又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不过都是遵循自然之道运转的机器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万物,并不自以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情,生万物而平等视之,任你自生自灭。“圣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管理百姓,有没有偏颇轻重,一视同仁,任百姓休养生息。

《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个人见解,《道德经》,包括诸子百家的作品,其实都是国策建言,都是思考如何管理国家,管理百姓的道理文章。至于后世的演义,与本身文字无关。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的大道啊,就像个大风箱啊。“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看上去里面什么都没有,却一直都在生息着万物。越是活动折腾,越是产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大智若愚,大德若虚,越是外露的人越是底子浅,不如安守内心虚静。

通篇解读下来,你就会知道“刍狗”在这里毫无贬义,老子也并没有对天地、苍生、刍狗投射任何感情。他只是告诉你,宇宙万物都是遵循自然之道生息往复,“无为”也不是啥都不做,要守中抱一,顺应“大道”,就能得到最合乎自然的结果。

生死,也不过自然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