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漲票價”來應對春運?高,實在是高!

年關已至,一年一度的“春運”大戰再次拉開了序幕,但是今年的這一場卻有些特別,少了幾分鬧騰,也少了幾分硝煙的味道,甚至可以說低調得有些不像話,也許是媒體的嘴巴緊了一點,也可能是鐵總終於給力了些。

而就在這各大媒體噤聲的時刻,某位網紅經濟學家8年前的一篇舊文又被翻了出來,倒是引發了一些討論。該文的大概意思是說每逢春運時鐵路市場的“搶票難”問題的源自是需求過於旺盛(黃牛黨的需求也算是需求),而造成需求過大的直接原因就是票價太低,所以想要徹底打破這“一票難求”的局面也十分簡單,提高票價就可以了,票價提得越高,買的人就越少,那麼問題自然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有朋友聽到這種糊塗言論怕是已經忍不住要罵娘了,實不相瞞,我早就罵了不止一遍了。但咱今天寫這篇小文的目的倒不是為了把誰拉出來批判一番,那樣未免粗糙了些。價格影響供求作為經濟學入門的第一課,倒也沒有什麼對與不對,這位大教授既然敢這麼說,心裡自然也是敞亮的很,人也有著自己理論基礎即購買火車票並不是“剛需”,在他的設想中沒有人會為了回趟家玩命,票貴了那不買不行嗎?如果實在要回家,也可以選其他的出行方式麼,飛機、租車不都是現成的選擇嗎,反正火車票都那麼貴了想來您也不差這點錢。如此這般,那“提票價”倒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反正這“搶票難”的問題算是解決了,至於此舉導致的返鄉者們額外負擔的回家成本(火車高價票或者昂貴的備選方案)可就不在這位大教授的考慮範圍之內了,您也只能打落了門牙往肚裡咽,自己擔著了。

這是典型的“管殺不管埋”的冷血思維方式,如果事情能夠以這般粗暴的方式解決那也就不能成為困擾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十幾年的難題了。回鄉不是買房,當然不是剛需,買不起票沒關係,不回唄,是吧,還能給國家給社會省去不少麻煩,大不了團員之夜,和順之家,天南海北各自離散,父母高堂遙望一方,是啊,有什麼關係呢,打個電話,發個視頻也就算是拜年了,有誰會在意幾個老頭老太默默揩拭的淚水,隨之而去的還有那本就不多的年味。

其實,近30億的旅客發送量不管放在哪一國家都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而中國每年都能平穩解決這一難題已經是一個奇蹟了,儘管未必盡善盡美。逐年遞增的客運人次也體現了“回家”這簡單二字在外出遊子心中的重要性,不是“剛需”恰如“剛需”,所以僅僅靠“漲價”也未必真能有效降低需求,畢竟相比於其他的出行工具,鐵路在性價比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提價”難免於事無補,最終只能淪為某些相關部門的託詞。另外,鐵論乘客多是外來務工人員這樣的相對弱勢群體,他們是最渴望回家的一群人,但本身的支付能力又十分有限,再用“提價”這種粗暴的方式抑制購票人數不啻於變相剝削。

我國的運力市場本身就不是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鐵路公司有定價權也有運營權,鐵路票價收益主要是用來平衡經營者的財務支出了,所以從經營者的角度想來他們也不會願意客運需求量削減過多。那麼用“提價”來降低的購票需求的言論中真假幾分大家心中應該有數。我國的鐵路票價的決定機制是由里程數*基礎價格/公里決定的,而且速度越快,席別越高,基礎價格也就越高,空調車比無空調的基礎價格也要高不少,所以對於鐵路公司來說,春運這種寒天裡的長途運輸正是賺錢的時候,用來“削峰平谷”彌補平日裡不足的營收是最好不過了,它們又怎麼會輕易地放棄這塊市場呢?“車票提價”結果很可能就是漲也白漲。

所以不要在“價格”上折騰了,提高鐵路的運力和打擊黃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確保每一張火車票落在真正有需求的人手中,當然技術的提高和制度的完善都是需要時間的,慢一點沒關係,只是確實在做事我們可以等。

用“漲票價”來應對春運?高,實在是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