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社區“微基金”實現居民“微心願”

每週四下午,朝陽大屯新新家園社區的活動室裡,退休藥師李兆梅都會講上一堂養生課。從食藥同源,講到茶飲配方,在座的幾十位居民聽得聚精會神。

“退休十來年了,以前總是圍著灶臺轉,現在能和大夥兒一起分享中醫知識,生活更有奔頭了。”李兆梅說,在社區“微基金”的幫助下,她還將自己總結的茶飲配方印刷成冊,免費發給居民。

新新家園是大屯地區最大的社區,面積4.7平方公里,4500戶居民。12個小區中既有老舊小區、新建小區,也有聯排別墅。“在我們這種低密度、混合型社區裡,從東頭到西頭都得坐公交,把大夥兒團結起來開展活動可不容易。”社區黨委書記王恔說,“過去居民家門一關,一年照不了幾回面,出了小區,更是誰也不認識誰。”

“其實,大家都想為社區建設出力,只是這第一步最難邁。”居民李文釗說,去年初,社區搞了一次心願徵集活動,發現很多人都有拿手絕活兒,也很想以此服務社區。

要實現居民服務社區的心願,錢從哪兒來?“區裡、鄉里每年也有專項資金,但一般是針對規模較大的社區公益活動,從立項到審批、結項,時間往往拉得很長。”王恔說,2018年6月,新新家園社區主動對接匯豐銀行社區夥伴計劃,設立了一筆8萬元的基金。由於每筆資金的支出額度並不大,約為兩三千元,因此得名“微基金”。它主要用於支持週期短、額度小的項目,與社區公益金和黨建資金相比,“微基金”的操作和使用方式更靈活,資助對象更廣泛。

既然是大家的錢,怎麼花自然要大家說了算。去年6月到12月,社區先後召開了4次項目評審會,由項目發起人提出議案、陳述“微基金”的用途。再由30名居民代表共同投票,決定是否劃撥“微基金”,並定期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激烈角逐中,14個項目脫穎而出,獲得了“微基金”的支持。

為河北省康保縣的貧困兒童送去毛衣,也送去來自北京的惦念,是居民張殿明的心願。老爺子年輕時曾在康保縣工作,那裡的寒冷天氣和孩子們的單薄衣衫讓他念念不忘。

“為康保兒童織毛衣”的項目獲得了“微基金”的支持。張殿明迅速張羅起了一個編織小組,12位組員都有一手織毛衣的好手藝。大家用3000元資金購買了毛線、毛衣針等工具,還從網上下載了新款的毛衣圖樣。為了讓孩子們趕在入秋之前穿上新衣,組員們每天都在微信群裡互相加油鼓勁兒,碰上好天氣,還拎著馬紮去小區廣場一起切磋技藝。

1個月時間,20件厚實的毛衣全部完工!“自打退休後,好多年沒為一件事兒這麼拼了。”張殿明說,還有一個意外收穫:三位老人在編織小組學會了用微信。

李文釗介紹說,以前,社區裡的各種文娛和公益隊伍不少,但大多數是自娛自樂。有了資金的支持,他們也有機會主動走出小圈子,帶動更多人參與社區活動。

廚藝比拼中,美食達人們亮出了30道天南海北的當家菜;養生課堂上,一個個食補配方簡潔實用,大受歡迎;社區模特隊還開設了胸花頭飾搭配講座,把時尚帶給更多人……不到半年時間,新新家園社區共利用“微基金”舉辦了42場豐富多彩的活動。社區居民們互相結識相熟,重新找回了當年大院街坊之間的親近。

“‘微基金’規模雖然不大,卻能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王恔說,基金就像一個槓桿,撬動了居民組織、參與社區活動的熱情。今年,社區還將嘗試對接更多地區企業,為更多居民實現“微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