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樓,大導演吳宇森也曾在此蝸居

美荷樓的故事源於1953年12月25日發生在石硤尾寮屋區的一場火災。火災令58萬人無家可歸。由此催生了香港第一代公共屋邨——石硤尾徙置區,落成於1954年的美荷樓是其中一幢。從1954年至2006年,美荷樓一直用作住宅,也是香港碩果僅存的第一代公屋。

雖然美荷樓內沒有廚房和衛生間,做飯就在走廊的煤爐之上,而上廁所、洗澡就得去整層樓僅有的幾個廁位,在今天看來是非常簡陋的,但是比起安全和衛生條件極差的棚戶區來說,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而曾經的公屋居民們,最為懷念的是那種鄰里之間親密的關係,時時處處流淌出的濃濃人情味。比如,家家戶戶的煤爐都擺在走廊裡,小孩放學回來肚子餓了,掀起鄰居家的鐵鍋,舀一勺稀飯就喝,鄰居也只是笑眯眯地在一旁看著。還有,女孩子躺在閣樓上,隔著透氣孔與隔壁的小姑娘傳紙條,說著心底的悄悄話。以及大夥兒成立了自治組織,一起維持治安,誰家遇到困難都可以相互幫助。

美荷樓的變遷,是香港公屋政策的一個縮影。2006年,第一代公屋美荷樓徹底關閉。3年之後,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7幢建築物之一,被改造成為一座青年旅舍。在美荷樓一樓設有一個對公眾開放的“美荷樓生活館”,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覽上世紀50至70年代香港徙置大廈的生活狀況及居住環境。

簡陋的美荷樓也孕育了大導演、大律師、足球明星和報社社長……著名導演吳宇森就曾是這裡的老街坊,早年他與父母及妹妹一家人從內地來香港,原本無意久居香港,正打算去臺灣,但一場大火把家當、房屋燒燬,命運讓他留港發展,後來成為國際著名導演。他為美荷樓生活館寫下了一段深情的文字:

“在這裡,我們曾露宿街頭,一家人拿著碗筷等待救濟;在這裡,我曾經夜間睡在公用走廊的帆布床上看星星,發著電影夢;在這裡,寫了第一篇散文,寫過第一首詩,演出過第一部舞臺劇,然後直至我26歲第一次成為電影導演,所報的地址仍然是九龍石硤尾邨……”

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
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
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
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
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
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

*文中圖片均來自:東方ic,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