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詩居庸第一人

今天地處昌平區南口鎮,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居庸關,其歷史遺蹤最早可追溯至兩千多年以前。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由秦相呂不韋主持編著的《呂氏春秋》,已將居庸列為天下“九塞”之一。元代王惲在《中堂事記》載,世傳秦始皇北築長城時,曾“徙居庸徒於此故名”,“庸”指苦役,“徒”指囚犯。民夫士卒被強徵徙居在這裡,所以被稱為居庸關。然而自春秋以來,至秦漢之際,雖然涉及居庸關的歷史記載,不乏其類,但關於居庸關的詩詞卻不可與聞。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吟詠居庸關的詩詞,始見於唐代中期。其作者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


賦詩居庸第一人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唐朝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高適生年,史傳失載。有論者稱其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逝世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終年65歲。高適不僅是盛唐著名的詩人,在政治上也取得一定的地位,官至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舊唐書·高適傳》稱“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高適以邊塞詩而聞名於世,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筆力雄健,題材廣泛,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今有《高常侍集》等傳世。


賦詩居庸第一人

《高常侍集》,民國上海涵芬樓據明活字本影印。


高適的詩在我國詩詞史上有很高的成就。《唐詩品彙》稱,高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他的詩“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其詩氣之渾遠,可與漢代蘇卿之悲憤,西晉陸機之惆悵相侔,“辭節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稱,“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南宋經學家時少章對高適的評價,由詩及人,稱讚“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唐代文學家殷璠稱其“事性落拓,不拘小節”,其詩文“多胸臆語,兼有氣骨”。由此可見,高適其人與其詩的境界和品第。

高適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反映民生疾苦、崇揚仁政,或諷時傷亂、指斥弊政,或發思詠懷、託物言志,反映出了很強的現實性。其中,尤以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這些邊塞詩詞,有的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有的道出了他們軍旅戎行的艱苦,有的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也有的批判了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作者滿腔憂國愛民之情。其中,高適筆下的幾首居庸關詩詞,也屬此類邊塞之作。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高適初到長安,不久後客遊梁宋,定居宋城,以躬耕取給謀食,此時的高適尚名不見經傳。八年後,開元十九年(731年),剛過而立之年的高適,北遊燕趙,開始了為期三年的仗劍之遊。期間,他先後欲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及《塞上》、《薊門五首》等詩。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躊躇滿志的高適,首次應徵趕赴長安,但時不我與,名落孫山。從此以後的十四年間,他或蟄居於宋城,或遊走於魏楚,或旅居於東平,如浮水之萍,天涯不定。但隨著閱歷的增加與詩心的開拓,這一時期,諸如《淇上別業》、《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燕歌行》等詩,已躍然紙上,從中已可窺見其雄渾之氣。直至天寶八年(749年),49歲的高適,為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薦舉,應有道科,方進士中第,開始了他此後十六年的宦海生涯。


賦詩居庸第一人

居庸關城舊影,拍攝者不詳。


是年,高適首授河南封丘縣尉,奉命北使媯川(今河北懷來)城清夷軍送兵。後於天寶九年(750年)春,事畢南歸,途中恰經今昌平區南口鎮的居庸關。正是在此期間,高適就行跡所覽,心緒所觸,作《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以及《送兵到薊北》、《自薊北歸》等名篇。由此而為迄今可考的賦詩居庸第一人。其《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詩文如下:

其一

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

不知邊地別,秪訝客衣單。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

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

其二

古鎮青山口,寒風落日時。

巖巒鳥不過,冰雪馬堪遲。

出塞應無策,還家賴有期。

東山足松桂,歸去結茅茨。

其三

登頓驅徵騎,棲遲愧寶刀。

遠行今若此,微祿果徒勞。

絕坂水連下,群峰雲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青夷軍,即清夷軍,唐代戍邊軍鎮名,屬范陽節度使,置於武則天垂拱時期(685年—688年),取清夷水(今媯河)為名,位於媯州城內,即今已廢的舊懷來縣城。先是,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大舉入侵,致使媯州城殘破不堪。長安二年(702年),張仁願專知六州防禦,集中兵力,保衛幽州,遂又在今北京延慶地區建新清夷軍城,為達到統一指揮目的,名之曰防禦軍城,屬范陽節度使。據唐代歷史學家杜佑所撰的《通典》記載,“清夷軍,媯川郡城(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內,垂拱中刺史鄭崇述置,管兵萬人,馬三百匹,南去理所二百十里”。這就是高適北使時青夷軍的大體情況。

高適作《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詩一氣呵成,首寫征程,次寫邊地,繼寫歸途,情景交融,不事雕琢,耐人尋味。其中第一首,直接描寫“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的景象,將居庸關塞之峻險,邊疆戍守之苦寒,白描素寫,直抒胸臆,直擊人心。該詩首聯“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寫獨行之久,征途之難,馭繁如簡,使人頓生客孤天寒、遊子何之之感。其中“去”,指前往清夷軍;“轉”,即返入居庸關;“客”,暗指孤獨;“久”,明示路遙;“難”,即指坎坷之難,更含邊地之苦。中間兩聯,“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突出表現居庸關一帶的寒冷氣候。這一聯妙在寫“寒”而不說“寒”。詩人送兵時為隆冬之際,北風凜冽,寒不可擋。詩人明言“不知”,實已深知。措語婉曲,含而不吐,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稱此二語“諷詠不厭”。“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此寫因氣候寒冷,連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不言而喻。最後作者抬首瞻望前路,再次發出了徵路遙遙的慨嘆,“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意指莫以為至居庸關,就已抵關塞之極,那前面仍是雲霧瀰漫,遙遙無際!透露出一股無盡的雄渾蒼涼之感。

居庸關位於昌平西北,是長城要隘之一,與紫荊、倒馬合稱“內三關”,從塞北過居庸,山勢漸緩,即進入華北平原。“雲雪尚漫漫”一句,是對過關以後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寫,也蘊涵著徵路漫長的內涵。這一聯與首聯“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相呼應,全詩從寫行役開始,繼而描寫邊塞,最後又以寫行役結束,形成一種迴環的結構,給人一種謹嚴而渾然的美感。正如《唐詩箋註》所評:“由行役而寫到邊塞,復由邊塞而轉入行役,意緒環生,如見當日匹馬過關之狀。”


賦詩居庸第一人

明代《九邊全圖》(局部)之居庸關附近,來源:《九邊圖論》。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其二雲:“出塞應無策,還家賴有期。東山足松桂,歸去結茅茨。”其三雲:“遠行今若此,微祿果徒勞。”言辭間已露高適欲辭官歸隱之念。果然,就在此次送兵事畢,高適即辭去封丘尉一職,前往長安,與杜甫、岑參、儲光羲等同遊。《高適年譜》載:“春,送兵事畢,南歸,旋即辭去封丘尉。”該組詩,語言質樸,樸素無華,冰清玉潔。正因高適其人“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故其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琅然”,故而能悲壯,能動人,能令志士扼腕,能使遊子撫心。


賦詩居庸第一人

《唐詩品》稱:高適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琅然”。圖片來源於網絡。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賦詩居庸”13年後,年逾花甲的高適,在這年二月遷任劍南節度使。十二月,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廣德二年(764年),高適受詔入京,其節度使一職為嚴武所代。入京後,高適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這一年高適64歲,劃下了他宦海生涯的最後一筆。次年(765年)春正月,高適卒,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諡曰忠,世稱高常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