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八)打胡基

胡基是方言,換作書面語就是“土坯”,是平原地區人們蓋房砌牆必備的建築材料,是廣大貧苦人民立足實際、就地取材無奈之舉,也算是聰明才智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過去,磚是手工燒製,所以成本較大,價格昂貴,不是所有人蓋房子砌牆都可以用得起的。而用胡基作為建築材料,人們僅只需要支付匠人微不足道的工錢就可以,甚至很多人是自己打胡基,連匠人工錢都省了。所以,打胡基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工藝就有了一定的市場。只是自己打的胡基質量可能能差一些,在打胡基的時候,人可能會費力一些。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打胡基一般是兩個人,一個人提錘子,提錘子的人負責把打好的胡基堆放起來;一個人供土,供土的人同時要負責向木模子內撒草木灰。所以,在乾縣要有一種說法叫做“連供模子帶撒灰”,這叫做滿包。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打胡基的工具包括:錘子、木模子、鐵鍁。錘子是平底的,還有一種打牆的錘子底部是半球形的,那個在後邊專門還要說。打胡基的錘子大概有十斤左右。要打好一塊胡基有“三鍁、六腳、十二個錘子窩”之說,那勞動強度可不是現在的這群豆芽菜們能承受得了的。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打胡基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技術活。說是體力活,在於打胡基的方法:把木模框(多為500mm×250mm大小,厚度100mm )擺在平整的石頭上,填上溼黃黏土,腳踩實後用錘子捶打結實,打好的胡基要四邊稜角分明、兩面光平。打開模子,搬起土坯,曬乾即可做建築的主體材料,砌牆、盤炕、泥爐灶都可以。為了防止黏土站在青石板上,造成胡基的底部坑窪不平,在填黃土之前要在木模具內撒上草木灰。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對於廣大的匠人而言,一方面是長年累月的勞動鍛鍊使得他們能夠適應這種生活,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他們又一定的勞動技巧,不是用蠻力。供土的三掀土將模子填滿,形成魚背形,人跳上去後,右腳抹去四邊多餘的土,再跳幾下,從前到後用雙腳把土踩實。跨開兩腿,石錘子便提到胸前,升至半空,從四角開始用錘子打,最後打中間。打時要用盡全力,一下是一下,不能偷懶。這樣,打出的胡基才飽滿有稜角。打完後,用後腳跟蹬掉模子檔板,把模子在石板上搖幾下,然後把模子立起,三邊模板鬆開,又快又準兩手託舉成形的胡基。小心放入胡基摞子上,這樣一塊薄厚統一,四稜見線的胡基就算打好了。雖然,他們在用力時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說,握錘子的手一定要捉緊,不然弄不了半天,手就會被磨出水泡來,火辣辣的鑽心的疼。但是,打一天胡基,那句對是腰痠背疼,躺在床上翻一下身都十分困難。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說打胡基是技術活,就在於它的堆放,有的人會打,不會摞,往往摞起便倒塌。胡基在摞的時候,首選要將地面收拾平整,這是毫無疑問的。在棰實平整的土基上摞胡基,要保留空隙有間隔、一行向左傾斜、一行向右傾斜地立著、壓著茬地碼放。這樣摞起的胡基垛子,通風利於乾燥卻不易倒塌。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看人打胡基是一種享受,因為這些匠人已經把勞動轉化為一種藝術。無論是用雙腳踩實木模子中的溼黃土,還是用土錘子捶打黃土,在到最後,打開木模子,搬開胡基,擺放成行,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和諧,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看似隨意,卻處處透著一絲精明和靈巧。用乾縣農村人的話來說,就是麻利、所撇。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隨著機器造磚技術的普及,磚的燒製成本逐漸回落,使用磚的人越來越多,胡基逐漸被淘汰了。打胡基的匠人也越來越少。科技進步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況,卻無法改變人們的精神思維,對於農耕時代生活的懷念也不僅僅是懷念那樣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懷念。懷念也是為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所以,寫這篇文章也算是對我的童年,我的鄉人們的一種紀念和懷戀。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乾州蕞娃(劉立軍,關中平原、女皇腳下、城鄉結合部的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有愛心、有信心、有耐心,熱愛教育事業中年男子。性木訥,愛文學,常著文章以自娛。俯仰天地間,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無愧於我心)是一家以個人原創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打胡基

我還是原來那個乾州碎娃,只不過把“碎”換成了“蕞”(乾縣人讀作suì)。寫文化散文,讓散文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讀乾州蕞娃文章的時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