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第87講:十四鹽03 才華殺手 詩意寵兒

聲律啟蒙

下卷·十四鹽之三

聲律啟蒙第87講:十四鹽03 才華殺手 詩意寵兒

聲律啟蒙第87講:十四鹽03 才華殺手 詩意寵兒

【解析】

逢對遇,仰對瞻,市井對閭閻。

逢和遇,仰和瞻,都是同義詞。市井和閭閻也是近義詞。

[唐]岑參《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詩云:“知己悵難遇,良朋非易逢。”

[唐]岑參《故僕射裴公輓歌三首 其一》詩云:“門瞻駟馬貴,時仰八龍名。”

市井:市集或街道。

[唐]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詩云:“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閭閻:鄉里,泛指民間。

[唐]白居易《重到江州感舊遊題郡樓十一韻》詩云:“雲水新秋思,閭閻舊日情。”

投簪對結綬,握髮對掀髯。

投簪:丟掉固定帽子用的簪子。比喻棄官。 

[唐]王勃《對酒春園作》詩云:“投簪下山閣,攜酒對河梁。”

結綬:繫好印信上的絲帶。代指出仕。

[西晉]左思《招隱詩二首之二》詩云:“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握髮:《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有一段周公教育兒子伯禽的一段話,說自己雖然地位極高,但仍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人才非常重視,對前來求見的賢士無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見,唯恐錯過。有時,正沐浴著,或是正吃著飯,恰逢賢士到來,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頭髮握起來,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誠心接待賢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中的這一名句,可謂說盡了後人對周公的無限敬仰。

[漢樂府]《君子行》詩云:“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

掀髯:發笑時張開嘴,鬍鬚掀動的樣子。髯,鬍鬚。

[宋]陸游《九月六夜夢中作笑詩覺而忘之明日戲追補一首》詩云:“紛紛世事何足計,盡付撫掌掀髯中。”

張繡幕,卷珠簾,

張繡幕:拉開繡著花的帷幕。

[明]倪謙《十六日與學士錢公亞卿章公會飲於崔都閫宅賦此以謝》詩云:“崔侯好客慕三益,繡幕高張展瑤席。”

卷珠簾:捲起以珍珠綴飾的簾子。

[唐]杜牧《贈別》詩云:“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延伸閱讀:揚州,詩意的寵兒

聲律啟蒙第87講:十四鹽03 才華殺手 詩意寵兒

在唐詩宋詞的世界裡,有一個地方,承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共同嚮往。這個地方,名叫揚州。

在詩人們的眼中,揚州代表著江南的美景和風情,繁華與富庶。是大唐罕有的沒有宵禁制度的“風月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

最早吹揚州之好,最著名的段子得數南朝宋人殷芸的《殷芸小說·吳蜀人》一文:“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說的是一群人說各自的願望,有的說想到揚州當官,有人說想成大富翁,有人想騎上仙鶴當神仙。一人最後說,想帶著很多錢,騎著仙鶴到揚州去。這是想把天下好事兒給全佔了的節奏。

不過,那時候說的揚州,還是指的江南以今南京為中心的一大片的地方。因為上古時期,堯舜禹將天下分為九州,揚州是其中的一個州。包括淮河、東海以及江南在內的廣大區域。到了漢代,設十三州刺史,揚州亦是其中之一。縱觀整個六朝時期,揚州刺史的治所均設在建業(又名建康,今南京)。

揚州成為唐詩宋詞中的揚州,則是從隋朝開始。隋朝開皇九年滅陳後,改吳州為揚州,設州治於江都。揚州的一個重磅粉絲隋煬帝楊廣,多次在詩作中為揚州打call:“揚州舊處可淹留,臺榭高明覆好遊。——《江都宮樂歌》”並在朋友圈裡明確分享了揚州的地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泛龍舟》”

到了盛唐,揚州的粉絲群越來越大,詩仙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首送別的千古名詩背後,蘊含的,不全是依依不捨的別意,也充滿著嚮往之情。在這樣的美好印象中,史料記載李白曾先後六次遊歷揚州。

唐代詩人徐凝更誇張,在他的《憶揚州》一詩裡,他說的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好嘛,世間夜色之美,揚州獨佔了三分之二,這讓其他地方還怎麼比?

揚州美得這麼不講道理,都快讓人有些擔心了。就像俗話說的“少不進廣,老不入川”,唐代詩人劉長卿就在《送李穆歸淮南》一詩中,對老朋友的身體狀況表示了擔憂:“揚州春草新年綠,未去先愁去不歸。淮水問君來早晚,老人偏畏過芳菲。”生怕老李吃不消揚州的花花世界,報銷了一把老骨頭。

不過,死生事小,行樂事大,所以也有不怕事,不怕死的,比如唐朝詩人張祜,認為能死在揚州也算死得其所,也是一種福氣,所以他在《縱遊淮南》一詩裡說:“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但在這麼多熱愛揚州的詩人裡,揚州的最佳情人,可能卻要數杜牧。作為在揚州當過三年官,又多情多才之人,他對揚州有著常人難以比擬的深入瞭解。在他的筆下,“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雖然只是用揚州之美作為配角來陪襯贈別的雛妓之美,但也顯然強過願意死在揚州的張祜,筆下那俗氣的“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了。

離開揚州之後,杜牧還深深思念著揚州之美之樂,於百無聊賴的思念中,在《寄揚州韓綽判官》一詩裡,還在關切地詢問自己風月場中的戰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直到生命的尾聲,暮年的杜牧在對自己的一生作出總結陳詞時,還念念不忘他的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當然,千百年來,揚州也從來沒稍忘過小杜這個最佳情人。

以至於幾百年後,同樣多情多才的宋代大詞人姜夔來到這裡,也會沉浸在小杜的詩境裡感嘆:“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石碏對江淹。

石碏(què):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的兒子石厚,與公子州籲合謀,殺死了衛桓公,州籲自立為君。之後,石碏把州籲和石厚誘騙到陳國斬首,並迎立公子晉為衛君。時人盛讚石碏大義滅親之舉。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稱石碏:“為大義而滅親,真純臣也!”

江淹:南朝梁文學家江淹,字文通,自幼孤貧好學,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詩文則不如前期,人謂“江郎才盡”。

延伸閱讀:安逸,才華的殺手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他年輕的時候,詩和文章就極為出名。 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詩賦文章卻退步不少,變得平淡無奇。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給了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裡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

真是因為這神奇的傳說,江淹才丟失了自己的才氣嗎?事實上,仔細分析江淹的生平經歷,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才華是怎麼消亡的——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

正是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其實並不是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親自動筆,勞心費力,久而久之,才氣才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了。

宵征方肅肅,夜飲已厭厭。

上聯形容夜間行走很急速。語出《詩經·召南·小星》:“肅肅宵征(急速夜奔),夙夜在公(早晚都在為官家忙碌)。”

下聯形容夜間飲酒很痛快。語出《詩經·小雅·湛露》:“厭厭(通‘饜’,飽;滿足)夜飲,不醉無歸。”

心褊小人長慼慼,禮多君子屢謙謙。

上聯說的是心地狹窄的小人總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心褊:即“褊心”。典出《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下聯說的是品格高尚的君子,總是謙虛謹慎的。謙謙:很謙遜。典出《易經·謙》:“謙謙君子,卑(謙卑)以自牧(自修)”。

美刺殊文,備三百五篇詩詠;

吉凶異畫,變六十四卦爻佔。

上聯說,有讚美有諷刺不同的類型,孔子刪修的詩經三百零五篇,內容全面,開創了有褒有貶的文風。

下聯說,吉凶兆示各不相同,伏羲氏畫出的八卦,能演化出六十四種變化,以此占卜禍福。

課後作業:

以今日說到的君子為題出上聯:

馨蘭意氣如君子,

下聯請——

難度3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