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戰爭中,唯此藩屬國對後金死磕到底,不死不休

明朝諸多藩國之中,朝鮮與明關係最為密切。朝鮮朝貢之殷勤,屬於藩國之最。倭亂中明朝對於朝鮮的大力幫助,朝鮮也感恩戴德。以至於自遼東戰事起時,朝鮮都是最為積極為明抗金的藩國。可奈何實力相差太大,朝鮮被後金數次蹂躪,國都淪喪,矢志不渝,直至明朝滅亡。

那麼朝鮮為何也是如何對明朝如此死心塌地,對後金不死不休呢?

那就要從朝鮮立國開始說起:

明清戰爭中,唯此藩屬國對後金死磕到底,不死不休

朝鮮太祖大王李成桂

首先朝鮮半島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甚至以“小中華自居”,李氏自立後,得到明朝皇帝的支持,並賜予國名,而後朝貢交流不曾斷絕:

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之後,同年便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揮師北伐。北伐軍勢如破竹,攻佔大都,元帝北逃,蒙古遁往大漠。之後明軍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同時,明朝遣特使出使高麗,要求高麗歸還被高麗侵佔的元朝領土,高麗不從。

高麗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意圖與明朝開戰。而此時高麗歷經長年戰爭和蒙古入侵,國內百廢待興,兵士疲敝。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都遭到拒絕。

最終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自立為王。李成桂將所擬國號方案“朝鮮”、“和寧”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 。自此朝鮮便以朝鮮自稱,奉大明為正朔,成為明的藩國。(在重要場合朝鮮使用“有明朝鮮國”)

明清戰爭中,唯此藩屬國對後金死磕到底,不死不休

壬辰倭亂

對明朝壬辰倭亂中的再造之恩,使得主戰派佔據上風:

建州女真反明之後,努爾哈赤和明朝都想聯合朝鮮,而此時的朝鮮統治者光海君李琿以壬辰倭亂後國力尚未恢復為由,意圖中立。怎知話語既出,朝中大臣譁然一片,紛紛責怪李琿已經忘記了倭亂中明朝的再造之恩。李琿以被迫同意,派姜弘立領兵一萬三千人出兵遼東,協助明朝大軍討伐後金。朝鮮參與的這次戰爭就是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結果大家都知道,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而其中朝鮮派遣軍全軍覆沒。

即使戰役慘敗,朝鮮內部對中華正主戰勝夷狄抱有信心,對明依舊懷著仰慕和敬畏:

戰爭的失敗使得尚未恢復的元氣的朝鮮來說打擊巨大,此後李琿以周旋明金之間,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的“中立外交”,大批“明粉”大臣日益不滿。他的侄子綾陽君李倧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王位,獲明朝冊封為朝鮮國王。李倧繼位之後

奉行反後金親明的政策,停止了與後金的貿易。同時,明朝的將領毛文龍以朝鮮的鐵山城為根據地,不斷襲擊後金。皇太極遂以此為藉口下令攻打朝鮮,使得朝鮮降伏,基本上答應了後金提出的入質納貢、去明朝年號、結盟宣、約為兄弟之國等要求,惟有永絕明朝一條不同意。後金勉強同意。

後金軍撤出朝鮮後,朝鮮馬上上嚮明朝“疏奏被兵情節” ,向崇禎陳情與後金媾合的行為純屬被逼迫,崇禎也表示諒解,並表彰朝鮮“君臣大義,皎然日星”。

明清戰爭中,唯此藩屬國對後金死磕到底,不死不休

薩爾滸之戰

朝鮮對女真以夷狄鄙之,對後金稱帝的行為不滿。

朝鮮臣服之後,對於後金的貿易和朝貢,協助攻明的要求,朝鮮一再推諉。並對皇太極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

明朝孔有德自山東叛逃後金,皇太極命朝鮮助以糧餉,朝鮮非但拒絕,而且還幫助明朝追殺孔;

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建立大清之時,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拒不下拜。

這一切的不配合行為,使得皇太極大怒,清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入侵朝鮮,朝鮮國都被圍,援軍死戰不能勝,李倧只能向皇太極交出主戰派大臣,伏地請罪,行三跪九叩之禮。此戰朝鮮被迫去除明朝年號,成為清的藩屬國。

明清戰爭中,唯此藩屬國對後金死磕到底,不死不休

清朝地圖和朝鮮

朝鮮國王雖然聯絡反清勢力,準備北伐,但實力不濟,遺憾而亡。

李倧死後,李朝孝宗李淏即位。此時崇禎已死,明朝滅亡。南明永曆帝在南方抗清。當時朝鮮君臣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

李淏知道僅以朝鮮國力,難以對抗滿清,遂對內擴充,訓練軍隊;對外聯絡南明政權,鄭氏集團等反清勢力,奈何朝鮮反清派期望的漢民族武裝反抗、滿清統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沒有實現。李淏只得抱憾而終。

明清戰爭中,唯此藩屬國對後金死磕到底,不死不休

三藩之亂

最後的機會—三藩之亂,千載難逢的機會

繼立的顯宗國王一度在“三藩之亂”期間盼來“千載一時”的了復明良機,國內也是一片北伐之聲。可就在顯宗準備躍躍欲試之機,卻暴病身亡,導致朝鮮再一次與“反清復明”大業“擦肩而過”。

而後臺灣平定,南方再無策應之人,加上清朝的統治越來越穩固,朝鮮再也沒有“反清復明”的機會,即使這樣,朝鮮在內依然使用崇禎年號,並每年祭祀大明,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朝鮮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