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是綠肥紅瘦”到“血淚寄山河”—李清照的兩“端”人生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北宋末期,靖康之恥,建炎南渡,激盪的歷史潮流深刻地影響著他的人物命運和詩詞風格。但無論是前期描寫的閨中生活,還是後期的懷鄉悼亡,我們在她的一句句詞裡,彷彿能窺見到她的遭遇和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靖國元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趙明誠在汴京成婚。雖然因為丈夫公務繁忙,不能時常在家,但李清照和丈夫依舊過著雖然清貧,但精神富足的夫妻生活。兩人志趣相投,琴瑟和絃,新婚生活充滿著幸福與歡樂。但好景不長,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朝廷黨爭日益激烈。風波終究將兩人牽連進去,被列黨籍子孫的李清照不得不離開汴梁,隻身投奔被遣送原籍的家人。繁花易逝,人心易傷。面對盛開的海棠花由紅漸綠,李清照不免心中悲惜,心想:“雨疏風驟”後,海棠花又如何“依舊”呢。

“應是綠肥紅瘦”到“血淚寄山河”—李清照的兩“端”人生

李清照和她的詞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世事翻覆莫測,蔡京復相後,轉而對趙家人打擊報復,趙氏一家被罷官回鄉,才重新團聚不到一年的夫妻二人又不得不回到青州老宅,過起了屏居鄉里的生活,這一過就是十年,他們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少有的和美時日。一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趙明誠調任萊州,李清照投奔丈夫,獨自在寄宿的驛館中,有感夫妻又將重逢,卻想起姐妹們為她送別的場景,以至珠淚漣漣,“方寸亂”。

“應是綠肥紅瘦”到“血淚寄山河”—李清照的兩“端”人生

中年李清照畫像

建炎元年,李清照當時44歲。金人大舉南侵,攻破汴梁,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趙明誠因為母奔喪,先行去往了建康。怎知金人繼續南下,李清照便整理遴選收藏,也奔向建康。

目睹百姓流離,國破家亡,而朝廷一味求和妥協,壓制主戰派,李清照悲憤不已,在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更是寫出了千古絕句《烏江》:“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應是綠肥紅瘦”到“血淚寄山河”—李清照的兩“端”人生

楚霸王烏江自刎

金人兵鋒直指向建康,形勢越發危急,而趙明誠身染重病,不治身亡。李清照作文悼念亡夫:“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

安葬丈夫後,李清照帶病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投奔趙明誠妹婿李擢權,但半路上就得知洪州失陷,趙明誠所遺典籍付之一炬。倉皇南逃之時,又丟失大部分文物典籍。最終李清照跟隨宋帝的蹤跡,流徙於浙東一帶。

“應是綠肥紅瘦”到“血淚寄山河”—李清照的兩“端”人生

靖康之恥

到達杭州的李清照,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絕境。丈夫的離世,文物的丟失,長期孤苦無依的顛沛流離給予她的無盡折磨。別無選擇的她,選擇了嫁給了張汝舟,怎知道婚後此人就露出了貪婪的真面目:貪財,謾罵,毆打。李清照因以妻子身份舉報張汝舟貪腐,也被牽連入獄。而這一切的災難和折磨下,她依然寫出了無數家國情懷的壯烈詩句:“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漂泊無依,生活愁苦的李清照在金華期間,寫下了《武陵春》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感慨自己的悲慘經歷和沉重憂愁。同時她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並寫下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獻給了朝廷。最後73歲的李清照在極度悽苦和悲涼中悄然離世。

李清照身處北宋滅亡到南宋建立的劇烈震盪的歷史長河中,見識過汴梁繁華,體會過鄉間平和,也經歷過國破家亡,最後顛沛流離,孤苦無依。作為文人的她們尚不能不已,更何況底層的士兵和百姓。

李清照的人生兩端——從惜春,離別,相思的閨中情感。到後期針砭時事,思念故土,悼念親人。其實就是北宋到南宋整個社會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