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冠:實施開放共生戰略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寇冠:實施開放共生戰略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本文對銀行業尤其是創新型互聯網銀行的定位和功能做出展望,認為其應堅定普惠金融定位,且藉助簡單、高效、堅實、開放的金融科技能力,從補位者向引領者進階。同時,各家創新型銀行應抱著更加開放的心態,打造“開放銀行”,共同構建金融科技開放平臺,通過平臺化的模式賦能給廣泛的互聯網場景,形成更廣泛的網絡效應,共同為用戶營造觸手可得的智能普惠金融新生態。

銀行業是歷史悠久的行業,通過經營信用和風險對社會資金融通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銀行業的形態正在悄然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幾家互聯網銀行相繼成立,被寄予了銀行業轉型升級的深遠期望,也成為業內以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的新戰場。可以說,在目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的當下,未來銀行業要放棄“財大氣粗”的“土豪”形象,迴歸服務業本質,讓服務下沉至更普惠人群,拓展信貸可得性,讓普惠迴歸簡單,金融迴歸本源,守牢風險底線,切實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普惠金融創新發展之路。

堅定普惠金融定位 從補位者向引領者進階

寇冠:實施開放共生戰略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運行的血脈,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但金融天然有著供需不平衡的特性,廣泛的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難以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服務。如何補位甚至引領發展普惠金融,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是一項公認的難題,也是賦予銀行業尤其是創新型互聯網銀行的歷史使命。創新型銀行在牢記其本質是作為信用中介的金融服務業的同時,應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使得服務更下沉,更普惠,讓百姓樂享簡單可信賴的金融生活,為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貢獻一份力量。

但目前而言,普惠金融存在著供給側高成本低效率的現實問題。在國家有關部門正向激勵的監管政策引導下,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已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上仍存在著諸多問題,究其本質是在供給側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現實問題。一是信用體系不完善,對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農村低收入及貧困人口缺乏有效洞察,甚至存在觀念和風險偏見。二是普惠定位不準確,風險定價和收益不匹配,容易把普惠金融定位為“燙手山芋”,導致內在動力不足,缺乏可持續性。三是服務模式和技術迭代不及時,基於線下的獲客和風控模式不能有效滿足長尾客群的金融需求,且獲客成本高。

針對以上問題,商業銀行普惠金融部尤其是更輕型化的互聯網銀行,大多都聚焦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等普惠客群,滿足消費性和經營性資金需求,同時致力於提供有價格競爭力的存款和理財產品,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平等、適當、價優的普惠金融服務。且藉助簡單、高效、堅實、開放的金融科技能力,使得互聯網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有著三大優勢:一是體制機制優勢,沒有傳統銀行嚴格的條線管理和層層審批機制,也意味著互聯網銀行機構更為扁平化,效率更高,更為市場化和智能化,因此金融科技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出來。二是金融科技優勢。各家互聯網銀行的核心優勢即為金融科技的優勢,且有所不同側重,有的人工智能技術更為先進,有的消費大數據處理技術更為完善,也有的以電子商務數據的沉澱和徵信手段的累積見長,這些技術都是不斷打磨獲客、賬戶、風控等核心能力的根本,而目標則是降本增效,提高產品創新能力。三是互聯網生態優勢。藉助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生態和金融科技能力,互聯網銀行在普惠場景和生態方面的優勢不言而喻。這三大優勢使得創新型互聯網銀行有可能將來從普惠金融的“補位者”向“引領者”進階,成為一支不可替代的普惠金融新生力量。

比如,百信銀行堅持“為百姓理財,為大眾融資,依託智能科技,發展普惠金融”的戰略定位,同時,堅持市場化、差異化和智能化發展,將目光牢牢鎖定在傳統銀行服務薄弱和未觸達的空白領域,全行業務定位均為普惠金融服務,而不是某一個部門的工作。依靠金融科技和生態優勢,百信銀行可以高效觸達廣泛的普惠客群,目前初步構建了消費金融、小微企業融資、財富管理等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在消費金融領域,主打具有典型普惠金融特徵的小額高頻、秒批秒貸、純線上、純信用消費貸款,用戶也從一二三線城市沿海發達地區擴展和下沉到三四五線以下的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目前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佔比超過50%,近三成以上的用戶為首次獲得銀行貸款服務,專科及以下學歷用戶佔比超過70%,35歲以下年輕用戶佔比達71%,有效拓展了傳統銀行難以解決的信貸可得性的邊界和“最後一公里”問題。在小微金融領域,百信銀行推出的無抵押、純線上、純信用的個人經營貸款服務,提高審批速度,實現幾十秒就可以提款到賬,可以解決更多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客戶“短、小、頻、急”的資金週轉難等問題。

構建金融科技共享平臺 打造智能普惠金融新業態

隨著中國金融科技市場在國際上的引領性發展,金融科技的內涵和外延也一直在豐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為本,科技為器,金融和科技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關係,而是被賦予了重塑未來銀行業的新動能。銀行業一直是金融數字化過程中最活躍的力量,但始終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曲折前進。而對於互聯網銀行而言,少了傳統銀行業構架的條條框框,金融科技的優勢得以凸顯,在此背景下,各家創新型銀行應抱著更加開放的心態,打造“開放銀行”,共同構建金融科技開放平臺,通過平臺化的模式賦能給廣泛的互聯網場景,形成更廣泛的網絡效應,共同為用戶營造觸手可得的智能普惠金融新生態。

首先,打造全雲化的IT架構,為構建開放共享、共贏互惠的金融生態夯實基礎。金融雲體系架構是普惠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可擴展性的前提和有力支持,打造科技和數據雙輪驅動的金融科技開放平臺體系是創新型互聯網銀行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務。基於全雲化的架構體系,創新型互聯網銀行不僅能夠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姿態與市場主體有機融合,構建開放共享、共贏互惠的金融生態,也能有效縮減創新成本與週期,為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滿足用戶個性化金融服務提供技術支撐。以百信銀行為例,創立之初即重構銀行底層技術結構,在架構規劃伊始就明確整體分佈式和去IOE的目標,堅持走開放共享的IT建設道路,兼收幷蓄互聯網優秀開源成果,體系化打磨安全可控的金融雲體系架構。在IT架構上,採用互聯網主流的分佈式架構,融合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銀行即服務”架構體系。在IT實施上,採用百度雲技術,打造私有金融雲基礎設施,實現“大中臺、輕外圍”的全業務系統分佈式架構。

其次,構建實時在線的數據體系,為數據驅動普惠金融業務創新提供全面支持。數據是互聯網銀行的核心戰略資源,是未來發展上限高低的決定性因素。相比傳統銀行,以數據驅動業務創新是互聯網銀行快速迭代進化的精髓和實現智能金融服務的基礎。為此,各家互聯網銀行自立行以來就充分考慮如何落地“數據驅動”戰略,使數據真正成為其核心能源,樹立“數據即資產”理念,加強數據源的拓展和治理,為普惠金融的下沉與延伸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百信銀行搭建基於Hadoop生態的雲端大數據平臺基礎設施,自主研發流式計算平臺AiStream,解決離線大數據和近線大數據實時融合處理等技術難題;構建基於大數據技術的智能在線風控體系,並應用模糊匹配、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新型算法,支持響應、申請、反欺詐、定價等模型決策,實現貸前、貸中和貸後精準高效的風控應用,為高質高效開展普惠金融業務提供強力保障。

最後,錘鍊核心能力,為實現智能普惠金融新業態提供根本保障。社會大眾的普惠金融需求,本質是對生活場景服務的需求。為更好地把握市場時機、提升用戶服務能力,創新型互聯網銀行應根據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確立自身核心業務能力,形成差異化核心競爭力。而穩健的風控技術能力和全方位的客戶服務能力應是大家共有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在風控技術上,風控是銀行業務之本,各家銀行應結合大數據和AI等先進技術,打造智能風控能力,精準識別和防控各類風險,保障用戶財富安全,提高用戶滿意度。再如,服務是用戶價值之泉,各家創新銀行應基於“智能銀行即服務”的用戶服務理念,搭建區別於傳統銀行用戶增值服務的智能服務體系,為更為廣闊的C端用戶提供智能用戶服務和金融產品,為B端企業提供風控、金融產品等微服務,並通過把智能服務能力打包、模塊化,為合作伙伴進行輸出賦能。賬戶是觸達用戶之手,在這兩項共同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有能力的互聯網銀行還應構建“智能賬戶”的核心能力,圍繞智能、開放和合規,打造超級智能賬戶體系,聚合多類金融業務和各種用戶權益,為用戶提供多賬戶一體化體驗,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生活場景的需求。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金融科技為普惠金融的實現不僅提供了可實施路徑,更賦予了充分的想象力。

展望未來 構建開放共生的金融生活新生態

當今,社會正在加速向共同體經濟進化,任何組織的發展都無法離開跨行業合作,更無法脫離用戶的價值參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搭建了越來越泛在的網絡,通過搜索、社交、電商、出行、娛樂等提供場景服務,覆蓋了數以億計的用戶,並積累了海量數據。進入智能化時代,銀行業的普惠業務將越來越多地乘金融科技之勢,與消費和產業場景進一步共生共融,直接向零距離觸達百姓生活演進,從而構建開放共生的金融生活新生態。而開放共生的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多邊網絡形成利益共同體,其關係是平等、開放、簡單、高效的。在新時代主旋律和趨勢下,與合作各方共同構建共生型組織,建立統一的風險管理和用戶運營體系,共同為用戶提供多維的產品與服務價值已成為未來合作各方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必然選擇。

王陽明曾言,“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目前,幾家已經營業的創新型互聯網銀行作為智能化時代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和探路者,都在努力持續推動開放邊界、彼此加持,輸出微服務化、智能化的金融賬戶、金融產品和金融科技能力,懂用戶所想,知用戶所需,防用戶所憂,持續為用戶提供“有溫度”的智能普惠金融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