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位和尚的誤解


對一位和尚的誤解


認真討論 6 個字


石崖險峭,清流潺潺,飛瀑湍急,在密集苔點與虛實筆法的渲染下,深山雲霧的蒸騰感撲面而來。而在橋亭內,兩位高士正論道山間。

面對這幅《山水清音圖》,竇唯有所感悟,於是兩年前完成的那張專輯便也叫此名。


對一位和尚的誤解

山水清音圖 石濤 1680-1689 年間作


這幅畫的作者叫石濤,原名朱若極。其父是明末靖江王,在崇禎帝自縊之後,為反抗異族統治,父親於廣西桂林自稱監國,但因勢力單薄被擒後遭殺害。此時的石濤年紀幼小,由太監撫養長大後,削髮出家,法號為元濟、原濟。

石濤名號頗多,且十分怪異,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遊南京時,他因得長竿一枝,便自號枝下叟、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一枝閣...

畫山水者應“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而“法自我立”,所以石濤雲遊半世,縱覽五湖千山,足跡踏遍半個中國,與八大山人、弘仁、髡殘並稱“清初四僧”。

與其他三位相比,石濤的作品不囿於古法,筆墨靈活多變,在構圖上善於變化,他筆下的山山水水更具生氣和哲思情感,畫境也更為靈活生動。除此之外,他的藝術見解也高於同時代畫家。一部《苦瓜和尚畫語錄》,不僅深刻總結了這位畫壇奇才的美學思想,還引得後世如黃賓虹、吳冠中等紛紛著書解析。

其中,被引用最多的 6 個字——筆墨當隨時代,也是被誤解最多的一句名言。


對一位和尚的誤解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 石濤 1691 年


就字面意思來看,這 6 個字的意思是筆墨應當順應時代潮流。

但石濤的本意,卻並非如此。他在 60 歲時,題在畫上的完整文字是這樣的:

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

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

中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灑而漸漸薄矣;

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句,

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

大意是,作畫如果與時代跟風,就像詩文的轉變一樣,時人不過是重複著古人的一點牙慧,在自家的小圈子裡打轉。但別人已燒過千百滾的水,再滾它一次或十次,恐怕也不會更好。


對一位和尚的誤解

山水冊八幀之一 石濤


有了上下文的關係,再加上石濤所處的時代背景,這 6 個字便更容易理解了。

清初,以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為首的“四王”受董其昌影響,苦練技法功力,畫風崇尚摹古。至其傳派時,多數作品趨於程式化,他們只是遵循前規,並無創新突破。這種使自己作品無限接近古人的畫法,是當時畫壇的主流,它甚至流向民間成為了一股潮流。

面對如此沉悶且毫無生機的風氣,石濤寫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的觀點。顯然,他筆下的“當”並非應當之意,而是如果;“時代”也並非字面的時代創新之意,而是跟風。“筆墨當隨時代”,反對的正是盲目跟風。

遺憾的是,石濤的這句 6 字名言,卻被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用來合理化自己的跟風行為,甚是唏噓。


對一位和尚的誤解

山水冊八幀之一 石濤


作為清初畫壇的重要革新者,石濤當然不反對變古人之法以求創新。

如上圖《山水冊八幀》,畫中的山川、松樹及構圖方式都是被當時的主流所排斥的,但石濤卻鍾愛於此,並題跋:他人所戒,吾愛寫之。

他主張學古人之法,也主張師法大自然。他的作品,全是有感而發,而他的感受更是直接從視覺形象中得到啟示,他對形式美有獨特的敏感,對美學更是有自己的感悟。在談起石濤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時,吳冠中說“中國現代美術始於何時,我認為石濤是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