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淡出“微信”后,我才发现自己竟错过了那么多……

“有事没事都要刷一遍朋友圈”是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只要点亮屏幕解了锁,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没消息的话就刷一遍朋友圈,刷完顺手锁屏,然后突然有点懵,不记得刚才为什么要打开手机,缓两秒以后才会突然恢复神智:哦~我刚才打开手机是要给我老妈打个电话…

这种情况不断出现,渐渐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如此的流畅,仿佛是往我脑袋里输入的一串程序,只要打开手机,程度就会自动运行,我的手指就会自动跳转到打开微信、刷朋友圈。

这个程序到底是如何编入的呢?答案显而易见,只能是因为我平时无数次地打开微信,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

逐渐淡出“微信”后,我才发现自己竟错过了那么多……

微信对于我,对于任何喜欢刷的人来说,不单单是一个聊天软件,它更是填满我们生活空白的工具。我们都太害怕空白,害怕自己看起来很无聊,害怕窘迫,于是只要有空,我们就会把手机从兜里捞出来,手机屏幕上空空如也、没有人找,也没有什么要做的事,可都已经拿出来了,难不成看一眼时间就放回去?干嘛呢?刷朋友圈吧,看公众号吧。

朋友圈上的那个提醒新消息的小红点,五花八门公众号里的各类文章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了我的精神慰藉。我一度觉得是它们排解了我的无聊,拯救了我无处安放的双手,但等我挣脱微信的束缚回头看时才发现,微信是一口井,我往井里看,以后看到了所有,其实不过是倒影在井水上的那一小块天地,还要时刻谨防脚打滑,滑落井中。

后来,在考研的那一年,我为了防止自己不专心看书偷偷玩手机,每天不带手机出门,渐渐低戒了微信的瘾。也就是在这以后我才发现,微信对于我,对于很多人来说,真的是需要戒掉的毒药:因为它让我们渐渐忘记思考,忘记了专注。

我们可以专注地玩微信,但我们却不能专注于其他手里正在做的事。我们会在做任何事的任何时间突然拿出手机来玩微信,会在任何可以用来放空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打开微信。我们拒绝思考,我们三心二意,我们诚心诚意地成为了被微信牵着走的人。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天赋,是让我们成就当今文明的根本,丢了思考就等同于在做返祖运动,在不断向着我们伟大的原始祖先靠拢,而专注是我们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它让我们充满魅力、事半功倍。

逐渐淡出“微信”后,我才发现自己竟错过了那么多……

左为恽之玮,右为张伟

在2018年度科学突破奖上,两位80后科学家恽之玮、张伟因为发现证明了函数域中的高阶Gan-Gross-Prasad猜想而获得了数学新视野,这个奖等同于科技界的奥斯卡。我们可能不熟悉他们的名字,可在科技圈,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

这两位科学家在采访时说他们到现在都不会用微信,更别说刷朋友圈了。他们从兜里掏出来的,是早已经被称为老年机的那款诺基亚,除了接打电话、发发短信,再无更多功能。

他们两均天赋异禀,从小在数学方面就展示了惊人的天赋,但这远远不够,他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他们此前的生命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数学。他们的时间和我们一样,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但他们的时间价值远远高于我们。思考、专注是他们的信条。

我们每天花费在微信里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说成是浪费,因为我们可能是在聊一件很紧迫的事,可能在看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但我们不能一直做信息的接收者。

拿公众号文章来说,我们从微信里获取的信息是由别人精心整理、包装好的,无论有用没用都是别人说的,我们只会让自己记住文章里提到的那些内容,记住别人说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但我们从来不会去深究为什么,不会深究这句话有多少可信度,不会自己去亲自看一看,去自己总结一番,因为这个过程很辛苦,我们选择了最方便的路就是别人的东西照单全收。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小我们就被耳提面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都知道实践很重要,知道要把别人的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知道思考很重要,知道学习方法是高于学习的存在。

在手机还没有普及,微信还没有出现的的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的便是问“为什么”。我们会追着父母问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眼泪是咸的…我们会花一整天的时间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我们会做很多事,我们满怀好奇,喜欢思考,热爱生活,积极阳光。

但我们长大了,手机越来越智能,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任何不懂的问题只要打开百度,下一秒答案就在眼前。我们不喜欢问为什么,不再想要去亲自寻找答案,我们只想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有没有捷径。

生活是一门艺术,要想把生活过好,不懂思考怎么行?别把他人的经验当作人生信条,适当参考就好了。路在我们自己脚下,要怎么走,往哪里走,都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而这一切,唯有深思熟虑方能做到最优、唯有专注才能事半功倍。

微信是好的,但前提是你得别让它变“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