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努力,怎么打破“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不努力,怎么打破“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在保研名单出来之前,林哲就已经成为大家心中的确定人选。我们都认为,要是林哲上不了,大概就没有人能上了。

果然,名单出来以后,林哲的名字高悬在第一的位置,总分高出第二名接近10分,而第二名到第十名之间的差距还不足5分。

林哲是谁?

表面上看,他大概就是大家口中的高富帅,180+的身高,清秀的五官再配上父母都是大学老师的优良家境。

但在我们学院里,比他高、比他富和比他帅的人还很多,这些都不能算是他引人注目的原因,真正让他成为大红人的,是他在拥有了这些优良条件后还能超乎常人地努力和用功。

我和他选过同一门课,在我连课都懒得去上的时候,他不仅每次都提前到教室问老师问题,还在下课后留在教室继续看书。

在我担心期末考试会不会挂科,急急忙忙联系老师的时候,他稳稳地坐在了年级第一的宝座,领着国家奖学金。

在我们连作业都觉得吃力的时候,他已经在杂志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我们为了学院比赛努力的时候,他已经在很多全国性比赛里斩获头筹。

除了学习上突出,他还在学生会里担任副主席,交了一个很漂亮,很优秀的女朋友。

很多人都觉得他幸运,什么都有,但真正熟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或许很幸运,但一定很努力。

为了做计量分析,他会熬夜到两三点,为了钻研不懂的问题,他会在图书馆一泡一整天,为了做好部门工作,他会经常和老师和委员沟通,亲自督促每一次的工作。

你感觉他的生活忙得像个陀螺,毫无乐趣,但他却也能抽空去旅游,去申请参加国外的志愿者活动。他把生活过成了教科书,自然会让人心生羡慕,自愧不如。

后来,他成功保研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以夏令营第一名的成绩。

其实从一开始,林哲就站在了比我们更高的起点。优秀的父母除了给他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外,也在耳濡目染间让他得到了更加丰富的见识,让他很早就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

很多人在大学里觉得迷茫,觉得不知所措,是因为离开目标单一的高中以后,在他们有限的认知里已经无法对未来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在他生活的环境里也没有人可以给他指导和帮助。

除此之外,如果拥有和林哲一样的条件,很多人可能会放弃奋斗,失去斗志,因为即使不奋斗,不努力,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他们也可以过得比很多人好。

但林哲没有这样做,他选择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最大化,成功地把更多的人甩在了身后,站到了更高的地方,他就是“马太效应”下强者更强。

如果我们不能比林哲这样的人更努力,我们要怎样才能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有所突破,怎样才能摆脱弱者越弱的困境,跻身进入强者越强的阵营?

不努力,怎么打破“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这让我想起曾一度引起大家热议的,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记者采访时说的那句“寒门再难出贵子”。

他坦言自己的父母都是外交官,除了给他营造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还给他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其它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初的这个采访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也戳穿了很多人的黄粱美梦。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不一定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亦无法选择随之而来的各种先天条件,这让我们自小踏上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路,但好在这条看似曲折蜿蜒的路上,有很多的机会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去发现。

我的另外一个同学莉莉,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生病先后离世,一直由她的姨妈抚养长大。在整个大学里,她都靠着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各种各样的奖学金、补助把大学念完。

尽管生活给了她很大的挫折,但她却从不会给人任何压抑的感觉。她很乐观,学习努力,积极参加活动,跟大家很亲近。

班上的同学有什么不错的兼职,买了什么好用的电子资料、都会分享给她,聚餐也会喊上她一起,她不会把别人对她的好心帮助当作怜悯也不会把自己的心酸当作远离别人的屏障,她就像一株向日葵,向日而生,随光而动。

秋招时,她拿着自己成绩满满的简历顺利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实习结束后,她用实习工资请大家吃了一顿饭。

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生活的不公平,有些人读书就跟玩一样也可以考得很好,有些人天生就长得好看,有些人自带一副好嗓子,但再多的不公平都无法阻止我们去改变,去变得比此刻更好。

生活就像滚雪球,雪球越大,在滚动的过程中就能沾上更多的雪,变大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反之,我们不仅永远只能做个小雪球,还可能被那些呼啸而过的大雪球碾碎。

资源是有限且可垄断的,“马太效应”的存在也提醒了我们两极分化的不可避免性,如果此刻还不踩下分化的刹车,那我们就又要被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拒之门外。

趁着差距仍可控,从自己,从现在开始努力,让曾经的先天不足变成后天优势,未来依旧可期!

不努力,怎么打破“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