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话说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的节奏就加快了,剧情也紧凑了;说到蜀汉后期,有这么一号人物,出场于第一百十五回:

然一时官僚以后主荒淫,多有疑怨者。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时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闻姜维统兵在祁山,乃说皓奏后主曰:「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后主从其言,遣使赍诏,召回姜维。维正在祁山攻打寨栅,忽一日三道诏至,宣维班师。维只得遵命,先令洮阳兵退,次后与张翼徐徐而退。邓艾在寨中,只听得一夜鼓角喧天,不知何意。至平明,人报蜀兵尽退,止留空寨。艾疑有计,不敢追袭。姜维径到汉中,歇住人马,自与使命入成都见后主。后主一连十日不朝。维心中疑惑。是日至东华门,遇见秘书郎郤正。维问曰:「天子召维班师,公知其故否?」正笑曰:「大将军何尚不知?黄皓欲使阎宇立功,奏闻朝廷,发诏取回将军。今闻邓艾善能用兵,因此寝其事矣。」维大怒曰:「我必杀此宦竖!」郤正止之曰:「大将军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岂可造次?倘若天子不容,反为不美矣。」维谢曰:「先生之言是也。」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虽然结合了官史、野史和民间文化,对一些历史记载不详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补充,但也有一些和正史冲突的地方,一旦和正史冲突,便做不得准了。

《三国演义》对阎宇的描述是:身无寸功仅靠依附黄皓做到右将军,通过黄皓图谋取代姜维领兵,导致后主刘禅召回正围攻邓艾于祁山的姜维,结果黄皓和阎宇知道邓艾善于用兵,又不敢让阎宇带兵了,只白白损失了姜维的立功良机。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如果果真如此,一个身无寸功的人能做到右将军,还想夺取兵权对敌作战甚至还希求以此立功,则蜀汉的军国大事如同儿戏,这可不仅仅是黑了阎宇,更是黑了刘禅了。

那么,历史上的阎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国志·马忠传》裴注:

阎宇字文平,南郡人也。

《三国志·马忠传》:

张表,时名士,清望逾(马)忠。阎宇,宿有功干,于事精勤。继踵在(马)忠后,其威风称绩,皆不及(马)忠。

可见《三国演义》说阎宇“身无寸功”基本是为了突出黄皓之恶的剧情需要了,虽然不及马忠,但也是勤奋有功的宿将。

有资料显示,阎宇早就是蜀汉的大官了,做到多大呢,说出来吓你一跳:

《宋书·州郡志三》:

南浦令,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

看,早在建兴八年(230年),阎宇已经做到益州牧了。众所周知,蜀汉主要的领地就是益州一州,李严想做巴州牧都不可得,阎宇当时能做到这个位置,可以说不但在李严之上,更是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了。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发现哪里不对?

建兴八年,诸葛亮还在世。

《三国志·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益州牧是诸葛亮领的,哪里又冒出个益州牧来?难道还分单双日坐堂不成?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华阳国志·巴志》:

迄吴平,巴东后省羊渠,置南浦。

可见羊渠改南浦明明是晋灭吴后的事,与阎宇何干?这部分内容详见凌富亚《蜀汉政区地理研究》。

综上,《宋书》的这个阎宇曾任益州牧的记载,怕是乌龙。

据《三国志·杨戏传》及杨戏《季汉辅臣赞》,可见蜀汉有众多重臣因为“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蜀汉官员的履历缺失十分严重。阎宇并不是杨戏的作赞对象,事迹简单地附在,导致如果除去上述那个乌龙不算,他可考的仕途生涯只有区区六七年了。

延熙(238年—257年)末年,阎宇接替张表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音“来”)降都督,出镇南中。景耀元年(258年),阎宇回朝任右大将军。《华阳国志》说他任右卫大将军,这是衍文了。阎宇也是蜀汉最后一任可考的庲降都督。庲降都督是三国蜀汉管理南中(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的行政长官,有招徕、降服之意。

虽然阎宇回朝了,庲降都督也不设了,但南中的事还是要有人打理的,此人就是阎宇的参军,后来的建宁太守霍弋:

《华阳国志》卷四:

后以阎宇为都督,霍弋为参军。弋甚善参毗之礼,代宇为监军、安南将军。

这一年,蜀汉的盟友东吴也正值多事之秋。东吴刚发生权臣孙綝废孙亮、立孙休的政变。

孙綝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刚登上权力中心就在政治斗争中诛杀滕胤、吕据、王惇等文武要员,随后发兵响应曹魏诸葛诞之乱,结果不但一无所获还损兵折将,更杀死自家大将朱异,如今又擅行废立,早已失去人心。东吴骠骑将军施绩担心东吴还会继续内乱,为魏所乘,就秘密写信给蜀汉,说我们东吴担心被曹魏兼并,你们蜀汉一定要帮我们啊。

于是阎宇受命为永安都督,率五千军增守巴东郡,正好也接替了因病回朝的时任都督宗预。巴东郡的治所,就是俗称的白帝城、永安。

《三国志·施绩传》:

孙秉政,大臣疑贰,绩恐吴必扰乱,而中国乘衅,乃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蜀遣右将军阎宇将兵五千,增白帝守,以须绩之后命。

这一年年末,孙休一举端掉了孙綝集团,东吴的朝局可算稳定下来了,施绩可以放心了。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但是,屯巴东的阎宇并没有因此结束使命回朝。

朝中的局势也有些变化,尚书令陈祗死了。

陈祗是费祎提拔的,真才实学肯定是有的,但因为与黄皓关系好又有些谄媚,风评并不好;他死后,刘禅很悲痛,谥其为“忠侯”,也显得有些讽刺。

陈祗生前帮助黄皓干预朝政,互相表里;陈祗一死,黄皓独大了。黄皓排斥异己,不免也就打击了一些正直人士,比如罗宪:

《晋书·罗宪传》:

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

这样,罗宪就不得不去巴东找阎宇报到了。

阎宇不用担心被黄皓打击,《三国演义》说他和黄皓关系好、黄皓想用他取代姜维也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加工:

《三国志·姜维传》: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被黄皓排挤的罗宪遇到了黄皓的朋友阎宇,但是,阎宇并不打算协助黄皓继续排挤罗宪。

《晋书·罗宪传》:

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罗)宪领军,为(阎)宇副贰。

《襄阳耆旧记·卷二·罗宪》:

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

阎宇爱惜人才,让罗宪做了自己的副手。

阎宇两次担任都督,两次的副手分别是霍弋、罗宪,都是正直敢言的能人。阎宇的眼光和用人标准,可见一斑——

《三国志·霍峻传附霍弋传》: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护军,统事如前。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

所以让阎宇取代姜维这样的论调,未必只有出于黄皓这样任人唯亲的小人考量才能说,如果其他人也觉得阎宇比姜维更优秀,也会这么说的。

比如蜀汉有这么一员临死时曾经感慨自己未能除掉黄皓的以身许国的重臣,在当时也和黄皓意见一致:

孙盛《异同记》:

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是的,这人就是当时的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正是由于针对自己的势力太大,出身降将的姜维瑟瑟发抖,为了自保,去沓中种麦,不回成都了。由此也可见,虽然同是录尚书事,但姜维的权限已经赶不上诸葛亮、蒋琬、费祎这几位前辈了。

《华阳国志》:

姜维恶皓之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诱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皓协比阎宇,欲废维树宇。故维惧不敢还。

姜维避祸才一年,曹魏就兴兵伐蜀了。南中的霍弋请求发兵勤王,结果“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虽然姜维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在本文开篇的引文后,阎宇在《三国演义》中再未出场,似乎并没有挺身而出救蜀汉于危亡,愈发坐实了其无用小人的人设。事实上,这也是冤枉了他。

《晋书·罗宪传》: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

《襄阳耆旧记·卷二·罗宪》: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前面霍弋要勤王的时候,刘禅还以为不劳霍弋,但必然在某一时刻还是意识到了危机,调霍弋可能来不及了,于是从巴东调阎宇的军队勤王,只留下二千人随罗宪守永安。

文平尽力了,亡国不怪他。

史料并没有记载阎宇的军队有多少,也没有记载蜀汉灭亡时是不是已经到了成都。

蜀汉灭亡后,原本救援蜀汉的吴军想夺取永安,罗宪选择了投靠曹魏,以二千守军打败吴将步协,并抵抗吴镇军将军陆抗的三万围城大军半年之久直至魏军发兵助其解围。

罗宪就这样进入了曹魏的编制,在南中的霍弋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而他们共同的老上级阎宇,和他最后一次统领的军队一起突然失去了踪影。其中应该不乏永安本地人士,但显然他们并没有回去参与到守卫永安的战斗中。

也许是在勤王途中得知蜀汉已亡便就地解散了吧,阎宇本身也是为蜀汉服役多年的老将了,本来也是时候退休了,何况,他的国家已经不在了,继续战斗也没有意义了。

不知他是否也会和互为内部竞争对手的姜维发出一样的感慨: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不好意思,是这张: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没办法,实在是知名度吃亏啊: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看,有些奇怪的搜索结果,我都不好意思展示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