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话·村社制度:在城市化快速进行的时代,缺乏的正是乡土感

村社,也称为农村公社,是氏族公社在国家产生早期的保留形态,也是夏商周时期中国郊野的基层组织。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土地公有,耕地由村社掌握,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牧场、森林、水源和荒地等归公共使用;另一方面,房屋、宅地、牲畜和农具等属各个家庭私有。

在母系氏族后期,由于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于是按照氏族为单位形成为一些村落。陕西的半坡遗址、浙江的河姆渡遗址就是母系氏族时代的村落。在这些村落中,人们集体耕种,产品平均分配,是一种公有制形态的社会,因而叫做“公社”。到了父系氏族时代,私有制开始萌芽,家庭产生,氏族公社出现了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状态。也就是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山川、土地、森林为公有,而家庭财产为私有,包括奴隶、家畜、手工艺品等。在氏族公社后期,为了应对战争规模的扩大,开始出现诸多血缘相近的氏族联合形成的部落联盟,而部落联盟的公共事务的物质则由各个氏族贡献,这些公共事务包括祭祀,战争,管理等,这种情况下,最早的赋役便产生了

西周史话·村社制度:在城市化快速进行的时代,缺乏的正是乡土感

贵州荔波瑶山

到了西周时候,中国的村社已经存在了5000多年的历史,并走向了严密,成为西周的地方基层组织。西周时期的村社,在文献中叫做“郊”、“遂”或者“野”,生活在村社中的农民叫做“氓”或者“野人”。一个单独的村社都是一个血缘氏族或者血缘相近的氏族。而土地依然属于公有,也可以说是国有,人们在土地上集体耕种。土地被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公田的产品作为贡赋向上一级缴纳,私田的产品,依然由村社成员平均分配。这里的缴纳贡赋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缴纳的公共开支而演变成的剥削方式,如今这些贡赋成为卿大夫、诸侯国、天子得以经营国家的资源。文献中将这种贡赋方式叫做“助”或“借”,也就是“借民力于田”,实际上是一种劳役赋税。


在上古时代,为了方便管理,人们把土地开辟成为纵横阡陌的样子,因而称为“井田制”。孟子曾设想了一种十分理想的井田形式: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认为井田制是8户居民共同耕种一块公田,然后才回家耕种自家的私田。实际上,孟子的设想是战国小农经济下的产物,在西周时期,很少有单家单户耕种的现象。

在原始社会,村社中的管理人员,最初是村社人员选举出来的。一般都是氏族中地位较高的老人作为管理者,也可以叫做长老,在古文中有“三老”的称呼,另外还有啬夫、里正等管理者。进入国家阶段之后,长老可能是上一级贵族选择的。《公羊传》曰:“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辩护伉健着为里正”。长老的职责在于管理农业生产,村社的事物和征收赋税。

西周史话·村社制度:在城市化快速进行的时代,缺乏的正是乡土感

公共粮仓

西周的村社中有比较丰富的集体生活。村社中设有庠序或者校,是村民公共管理和活动的场所,兼有教化的功能。长老经常在此组织公共的活动或者进行教育活动。《周礼》载:“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这些建筑建设为厅堂式,四面没有墙壁,是开放式的台榭,早在氏族时代便已经产生。在周人的文献中记载为“明堂”。但是一般村社中的厅堂都十分的简陋,大多数是茅草屋而已。

西周史话·村社制度:在城市化快速进行的时代,缺乏的正是乡土感

活动场所

村社中的公共活动是丰富的。吕思勉先生曾在《燕石序札》中谈到滇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公社中说道:

村必有庙。庙皆有公仓,从出谷以实之。庙门左右,必有小门,时曰茶铺,众所集会之地也。议公事,选举乡、保长,摊筹经费,办理小学皆于此。婚、丧、祝寿等事,亦于此行之。故是庙也,非寻常佛寺、道院……村之议会也,公所也,学校也,礼堂也,殡仪馆也,而亦即其俱乐部也。

村社中的集体活动有祭祀、选举长老、征收公费、教育、举办婚礼、办理丧事等等。在古代,村社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社,也就是祭祀土地神,也就是诗词中经常出现了“社日”节。《说文解字》曰:“社,地主也”。在社祭这一天,男女齐聚,载歌载舞,杀牛羊祭祀,祈祷丰收。《淮南子》在描写社日中写道“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在祭祀完毕之后,便均分祭肉。此外,村社中重要的节日还有腊祭等。

西周史话·村社制度:在城市化快速进行的时代,缺乏的正是乡土感

贵州朗德

但是村社中的农民生活却是十分艰苦的。农夫们一年四季都忙于农业生产,在西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农民集体耕种于土地上也仅仅只能保证不受饥寒威胁罢了。《诗经》中有不少的篇章详细描写了农民的生产活动,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七月》,里面对农业生产的艰苦,农民生活的艰辛都进行了细节的描写: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这种村社制度保留的时间很长,春秋还普遍存在。战国时代,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兴起,不断瓦解村社。但直到秦汉时代,村社依然大量的存在。秦汉以后,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不断推广,村社走向了消失。但是村社的的许多公共活动,节日得到了长期的保留。在唐诗宋词中,就有大量描写乡村中的节日活动,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便是诗人们对于淳朴的乡村生活的赞美。

西周史话·村社制度:在城市化快速进行的时代,缺乏的正是乡土感

丹寨排莫村


在这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年代,乡村的公共生活基本已经消失殆尽。当我们读到《诗经》中村社生活,读到唐诗宋词中的田园风俗,我们不禁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充满向往。虽然古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至少在精神生活方面是较为充足的。现代的城市人虽然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但是精神的空虚却是很难满足的。古代的村社生活中的许多风俗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借鉴的意义。当我们工作繁忙之余,去贵州云南的一些比较原生态的村寨感受这些仅存的风俗,看到少数民族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杀牛宰羊,顿时觉得生活是多么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