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成了“花果园”

□本报记者 宋迪

家乡变成了“花果园”

柯昌甫(左)正在察看果树长势。

从外面回到家乡,柯昌甫扳指一数,已经七八个年头了。

做过煤老板、当过包工头,也办过公司、开过工厂,天南海北走了不少地方,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到盘州市羊场乡红花湾村,干起了农业的“老本行”。

为什么要回来?“家乡太穷了,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说起家乡的贫困,柯昌甫说,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没水、没电、没路,不通网络。没了这几样,基本上和原始社会差不多。

柯昌甫说,早些年,喝水靠山泉,一遇到干旱,只有去外面挑水。最近的水源,也要走一两公里山路。一担水百来斤,多挑几次,肩膀都会磨破皮。再后来,村里人凑钱修了蓄水池、引水管,灌溉用水勉强解决了,饮用水依然不稳定。

今年,不远处的后箐水库已经动工,彻底解决“用水难”指日可待。

电,是1987年通的,1989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话。2005年,手机能用了,但信号不好,经常要跑到山上去打。

“村里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县城。 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就没有发展的想法,这穷日子,就更难改变。”柯昌甫早已事业有成,放不下的,只有家乡这些淳朴善良,却又不思改变、穷了一辈子的乡里乡亲。

2010年,柯昌甫承包了隔壁村的茶场,搞起了茶叶种植。从起步的举步维艰,到茶叶出产后赚到第一笔钱;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的心服口服,茶园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村里人的思想也在慢慢转变。

2014年,柯昌甫尝试在红花湾村种植精品水果。这一次,大家的积极性明显高了许多。杨梅、樱桃、霜桃、车厘子……种下去的树苗,一天天长大。2016年,柯昌甫又牵头成立红花湾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平台公司对接,种下了软籽石榴、核桃。这下,红花湾村真正成了果香四溢的“花果园”。

村民入股合作社,既有保底分红,还能在地里套种大豆、生姜等矮杆作物,收入是一天比一天高,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邓永林家,今年套种了100多亩生姜,估计能收入10多万元。”柯昌甫说,前几天,邓永林还来找自己,说是要发动家里兄弟姐妹一起种,带动全家人致富。

“搞农业,就先别想挣钱。”说起这几年的经历,柯昌甫认为,种茶也好、做精品水果也罢,挣钱是其次,关键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很多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有了根本改变、家乡有了根本改变。

建设家乡的成就感,让柯昌甫心满意足。“看到这荒山,变成果树山;这荒坡,变成绿油油的茶园,心里的这份满足,是什么都换不来的。”柯昌甫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