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一二章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的含義: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為他們的後繼者所發展的,以反對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目標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

★★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標誌著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

★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徵

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從產生到發展,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在於它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政治立場、理論品質和社會理想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人民群眾

★★最後,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

★1物質財富極大豐富、2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3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唯物論包含:

1、世界的物質性(選擇)

(物質意識)(時間空間)(運動靜止)

2、實踐:人與自然關係(大題)

3、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大題)

★★物質和意識:

★★物質觀

物質範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本原和統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

★物質的兩個經典定義: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意識觀

★★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

★★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於物質。

★★運動和靜止

★★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運動和靜止:

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又有某種暫時的靜止,靜止是相對的。

★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態,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

★★運動和靜止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

★方法論:只有把握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才能正確理解物質世界及其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才能理解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時間和空間: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物質運動與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割證明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

時間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特點是一維性(不可逆的);

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特點是三維性(可逆的)。

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沒有離開物質運動的"純粹"時間和空間,也沒有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

★有限性和無限性:具體物質形態的時空是有限的,而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

★絕對性和相對性: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相對的。★★方法論: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知識點總結: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進行的。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原因是事物的內在矛盾,運動是有規律的。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及其意義

正如列寧所說"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

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其理論意義在於: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則都是以此為根據和前提的,從而成為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世界觀。

★★其實踐意義在於:它是我們從事一切工作的立足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方法論:世界是按其固有規律在時空中永恆運動的統一的物質世界,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和任何條件下從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自去認識世界,堅定不移地從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出發,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從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人和自然關係模板(實踐與人與自然的關係模板):

1實踐是人類不同於動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會生命的特殊運動形式,是人類的存在方式。

2人類社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對象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作用。

3.實踐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區分和統一的基礎(新大綱新增),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

4通過勞動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它們的和諧統一,便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永恆主題。

5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係、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

★★★ 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規律及其客觀性:

★★★規律是事物的內部聯繫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這一範疇揭示的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第一,規律是本質的聯繫。

第二,規律是必然的聯繫。

第三,規律是穩定的聯繫。任何規律都是同類現象背後的共性,是豐富多彩的現象背後的穩定聯繫。規律的穩定性也就是它的重複性。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某種合乎規律的現象就會重複出現。

規律是客觀的。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它的存在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相反,人的意識及其指導下的實踐卻要受規律的支配。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承認不承認,規律都客觀存在著,並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與規律的關係:規律的客觀性表明,人們不能藐視規律,更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

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人們在實踐中可以認識或發現規律,並利用這種合規律的認識指導實踐,達到改造世界、為人類謀利的目的。

★★★意識的能動作用及其表現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

第一,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係

首先,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人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其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最後,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發展(2、5、3)

★★辯證法的兩大特徵: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

聯繫和發展的普遍性:

唯物辯證法是關於世界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科學,

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徵。

聯繫的內涵和特點

★★★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十九大考四個偉大之間的關係。

聯繫具有一系列特點:

①聯繫具有客觀性。

②聯繫具有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聯繫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所謂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聯繫的媒介、環節或橋樑。

③聯繫具有多樣性。

○4★★聯繫具有條件性:

★★★發展的實質

★★★發展:事物的相互聯繫包含著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事物原有的狀態或性質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概括一切形式的變化就是運動,運動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

★★★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

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

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它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

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並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這兩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質上優越於舊事物,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事物是社會上先進的、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創造性活動的產物,它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因而必然戰勝舊事物。

★★★聯繫和發展的基本環節=五對範疇

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通過一系列基本環節實現的,對於這些基本環節的邏輯反映就是辯證法學說的基本範疇。這些基本範疇從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它們是“各種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聯繫和相互聯結的環節。”

(1)原因和結果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的關係範疇。

客觀世界到處都存在著引起與被引起的普遍聯繫,辯證法把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稱為因果關係。

其中,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而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是複雜多樣的:

有一因多果、同因異果、一果多因、異因同果、多因多果、複合因果。

方法論: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繫是自覺的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辯證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係,分析存在和發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結果,可以增強人們活動的自覺性、預測性和調控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 可能性和現實性

(4) 現象和本質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繫相互關係的範疇。

現象和本質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一方面,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人們可通過感官感知(看得見,摸得著),

本質:本質則是事物的內在聯繫和根本性質,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看不見,摸不著);

另一方面,現象和本質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依存。

任何本質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沒有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

任何現象都從一定的方面表現著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即使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方法論: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係表明,正是因為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所以我們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由於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又要求人們不能停留於現象而必須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5) 內容和形式

五對範疇做題方法(選擇題和大題):對的上就用,對不上就過。

三大規律:

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中最重要的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無論是在整個辯證法中的地位,還是在考研政治考試中的選擇題或者大題的考頻,這都是重點中的重點。

★★★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及其相互關係:

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簡言之,矛盾即對立統一。

★★★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二是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只要在題幹中有反義詞,都可以用這個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的:

★★★方法論: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必須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始終,即所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論: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不能迴避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

具體表現為三種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

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義就在於,它就是科學地認識事物的基礎,又是正確地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如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才能採取正確的方針和辦法去解決矛盾。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所有的分類的概念都可以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共性和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普遍和特殊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

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

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關係,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

方法論:人的認識的一般規律就是由認識個別上升到認識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

★★★矛盾群原理:

主要矛盾是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處於服從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對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矛盾群原理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要全面看問題,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要兼顧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原理和方法論的總結:

1 同一性

方法論: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2 普遍性

方法論: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3 特殊性

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 矛盾群原理

方法論:“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質:是事物成為自身並區別於它事物的規定性。認識質是認識和實踐的起點和基礎。只有認識質,才能區別事物。

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質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

★★★度:質和量的統一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範圍、幅度和限度。

它的極限叫關節點,超出了關節點,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一。

★★★方法論: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係

由於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而事物的變化表現為量變和質變兩種運動狀態。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誌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範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是: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量變引起質變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事物內部都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現存事物滅亡的因素。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它是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變,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

只有經過否定,舊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轉變。

第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新事物孕育產生於舊事物,新舊事物是通過否定環節聯繫起來的。

★★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與辯證否定觀相對立的形而上學否定觀則認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這就既割斷了事物的聯繫,又使發展中斷。它的信條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

★★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就要對一切事物採取科學的分析態度,要同時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的意義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這一原理對於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大規律小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那麼,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其實都是圍繞運動展開的: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運動的動力和源泉,也就是說回答了事物為什麼會運動的問題;

2量變質變規律則揭示了事物運動的形式和狀態的問題,回答了事物是怎樣運動的問題;

3否定之否定規律則揭示了事物運動的方向和道路的問題,回答了事物朝著哪運動的問題。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辯證法體系的完善,但是希望同學們明確的是,在這三大規律中,其實考察最多的還是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原理,量變質變規律只有關於度的問題會考察選擇題,否定之否定規律近7年都沒有出過任何考題了,可直接忽略。

★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

★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新大綱新增:辯證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新發展理念對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

新理念的提出,是對辯證法的運用;

新理念的實施,離不開辯證法的指導。

★★★實施新的發展理念,要堅持系統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要遵循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新發展理念彰顯了辯證思維,矛盾思維,整體思維,規律思維,而新發展理念處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真理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