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的故事

臨近歲末,又進入到了冬至節氣。冬至這天,大半個中國,尤其是北方,各家各戶都要吃餃子。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要在冬至吃餃子嗎?

冬至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的故事

據說,東漢末年,張仲景曾在當時的荊州南陽(今長沙)當官,做官的同時也在行醫。在職期間為當地的百姓們解除了很多病痛,百姓都非常愛戴他。

在一個寒冬臘月中,他看到百姓們被嚴寒所折磨,一個個飢寒交迫,並且耳朵上面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傷。擅長醫治“寒症”的張仲景決定幫助百姓們脫離凍傷的痛苦。

於是他立馬搭起帳篷,拿出了一些具有驅寒回暖功效的食材,比如羊肉、胡椒粉等。接著把這些食材放入水中蒸煮,不一會兒“餃子餡”新鮮出爐了。有了“餃子餡”就差餃子皮了,至於為什麼會讓餃子變成耳朵的形狀,那是因為他根據百姓們的耳朵定型的,於是發展成為了後來的餃子。

當時張仲景給餃子起了一個名字叫“祛寒嬌耳湯”,其寓意就是百姓們吃了這種食物後,就會祛除身上的寒冷,從而讓自己耳朵得到保護。最終百姓們在這些祛寒食材藥材的作用下,治好了耳朵的凍瘡。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甚至在民間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是對自己和家人的一種享受和犒勞,更是對“醫聖”張仲景醫者仁心的追憶與懷念。

冬至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