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怎样与毛笔结缘的

时间在飞快的流淌,转眼间已到了唐宪宗年间,汝阳刘家族日盛,男女老少皆从事毛笔制作事业,逐步发展,领军人物是第27代传人,名叫刘祺。年轻时学了一肚子诗书,遵从先祖遗训,不敢求官。下学后跟着父亲学习制笔,技艺越来越精,质量越来越高。能够制作出适合书法绘画使用的大小各种型号的高中低档的毛笔。

刘祺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又招收几个徒弟,儿子徒弟在家制笔,他专门负责到外地销售。唐宪宗年间,刘祺因为交一个朋友的儿子,学习制笔手艺,在外地耽搁半年多,回到家中,毛笔已经积攒8000多支还没有卖出去。刘祺吩咐把这8000支毛笔分类包装打捆,装了满满两担,要一个徒弟同去,师徒二人第二天就上路了。

这一天刘祺转悠到一个高大威武的大门前,看到出出进进都是穿戴绫罗绸缎的阔少公子,看到斯文模样,应该是读书人。向路人打听才知道这里是国子监,是朝廷设置的官学最高学府。是专门供王子王孙达官公子读书的地方,不由得一阵大喜。便问门口的两个军官能不能到这个地方卖笔?军官说:这里使用的毛笔都是侯家笔店送来的,都是侯家经过精挑细选出的上等货色,看你那一身穿的比要饭的叫花子强不了多少,会制出什么好笔,只配去乡村窜馆去卖,快走吧!刘祺脾气也很倔,平白无故受这种气,喊叫道:不允许在这里卖,我就不在这里卖,为何要说这样的话?两名军官来了气说:我还要打你呢!说着就举着大棒追着就要往刘祺身上打。刘祺跑着喊着,还要往后看着,一不小心被绊倒了,心想这次是挨打挨定了。

不知为什么那两个军官突然站着不动了。之间从门口轿子里出来了一位官爷。来到刘祺面前,亲自把他拉起来,又替他拍打身上的土。和蔼的问道:老哥,能否让下官看看你的毛笔吗?刘祺从塔链里抽出一支递过去,那官员接过在手中抽掉纸卷笔帽。只看了一眼说:先生,你跟我来。刘祺就跟着他进了国子监。穿过前院,过了一道月亮门,来到内堂书房。那官员举着手中毛笔舍不得放下,问道:先生你家居何处,高名贵姓?刘祺回答道:回大老爷的话,在下家住蔡州南顿县汝阳刘村,敝姓刘。只是个平民百姓,不敢称高名贵姓。那官员向上抱了抱拳说:刘先生可曾听说过“蒙恬笔”传主刘寅公吗?刘奇愣了一下说:不敢隐瞒大老爷,“蒙恬笔”传祖刘寅公乃是在下一世祖,到现在已经27代了。那官员有些激动的说:我一生用笔无数,是好是歹还是有些分辨能力的,没有一家中我意的。乡下有句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韩愈一生从不说假话,你拿来的汝阳刘毛笔才是天下最妙之笔。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是怎样与毛笔结缘的

文学家韩愈

听到“韩愈”二字不觉肃然起敬。天下读书人哪个不知国子监祭酒韩愈。若论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在朝中只是个四品官,算不得什么达官显要,可是如果提到韩愈这个名字,凡是读书人哪个不知道,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俪文风。主张文以载道,推行文道结合的巨擘。同时他也是个身体力行的大诗人,大文豪。伦文才当朝能超过他的寥寥无几,世人称赞他为“文章巨公”想到这里,刘祺恭恭敬敬的作了个揖。

因此,韩愈和汝阳刘笔也结上了不解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