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苏轼不左不右,真君子、真性情、真自我,只是潇洒也有代价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眉山市)人。二十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考取了举人,接着又通过礼试和殿试,获得进士及第。兄弟二人与其父亲苏洵合称“三苏”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苏轼进入政坛的时候,正是北宋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刚进入官场时,苏轼也曾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并在《思治论》中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苏轼主张改革应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他希望改革变法在没有巨大变化的条件下,通过各个阶层的自觉调整和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现状。因此,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熙宁四年,苏轼两次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改革派的强烈攻击,于是自请外任。他先后出任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苏轼调任湖州时,写过一篇《湖州谢上表》,文章虽然写的是“臣性情鄙陋,名声较微”,并在奏章的最后说“臣无能”,单纯从文字来看纯属自谦的流露,被人抓住把柄的是那句—“陛下知道我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别人一同上进;察知我年老不多生事,或许能收养小民。”从这句话来看,不免流露出对皇帝的一些不满情绪。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当时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谏官弹劾苏轼以诗文诽谤新法,因此他在湖州任上被逮捕,并关进御史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朝廷内的王安石、司马光等朝中元老重臣纷纷救援,最终,苏轼被从轻发落贬到黄州做副团练(今湖北黄冈)。从此,他在黄州深刻地反思,并在东面的山坡前盖了一间草屋,屋前开辟了一块土地,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的五年时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儒释道三教汇通的人生格局,并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三苏祠内苏轼石雕像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执政。苏轼很快被召回朝廷中枢。随着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苏轼又主张“新法并不是一无所长,而是应该比较新法的优劣,采用其中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因而被当权者“愤怒”、“猜疑”。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湖北黄冈苏东坡雕像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无论是

改革派王安石,还是反对派司马光本人,这两位宰相品格高尚,从不针对苏轼本人“晓以利害”,只是其他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们却不会容忍一个永远质疑的人占据朝中重要的官职,况且苏东坡还是被众人崇拜的一位高人气的诗词明星。无奈之下,苏轼只得再次申请调离汴梁。此后,他又有两次短期的在朝中任职,先后出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这是苏轼平生最高的官职经历。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苏轼与僧人讨论佛理

之后,宋哲宗执政又开始施行新法,打击“旧党”。苏轼被新党的人士又一次地惩处,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北宋最南端的岭南、海南岛。直到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他才得以北归,第二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迁徙外任,加上地方官员对苏轼的掣肘与鄙视,他最终病逝常州。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一般人或许觉得苏轼活得十分潇洒,认为文采出名的人一定会活得光鲜亮丽,可是谁又知道被朝廷贬来谪去,左、右派都打击的心酸与苦闷,这一切向谁诉说?原配跟着他担惊受怕,已经故去,新找的夫人又病逝在惠州,官场、家庭都不如意,写再好的诗词又能如何?诗词里是不能、也不敢再提政治了,朝中已经有人拿诗歌做文章迫使苏轼在大狱中“死过”一次了。既然诗词不能发泄,奏章不能写,朋友渐渐远离,同事不再联系,这难道就是诗词“明星”的背后的心酸写照?幸好苏轼还有美食,还有养生,还有深夜陪伴他的那把古琴。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东坡书院

如果苏轼知道一生被左右两党一起打击,他宁可种地也不进入官场。他最初进入官场,可是报着为国利民的理想的,否则他是不会在各州任职的时候,做出诸多对民有利的事情(如苏堤)。历史早已成定局,今人即便激情感慨,也不一定真正理解苏轼的内心,苏轼把人活得很真,政治上坚持着儒家君子的执著与本真,在外人看来活出了道家的潇洒与恬淡,其实他的内心已经理解了佛教的教义,完全地拿起并放下了。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话剧苏东坡

苏东坡临死前作《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屡遭贬谪,政治上屡遭打击,这对苏轼来说是一种人生的不幸,但是或许苏轼的内心还有阳光,即便被四处的黑暗都遮住了,他还是要在那个世界努力地挤出一丝微光,正是政治上的不得意,促成了他坐上文学巨匠的地位。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眉山三苏祠内苏轼蜡像

在令人难以忍受的极差逆境中,苏轼过得潇洒,或许他的内心是宠辱不惊、洒脱自如的心境,其文学成就随着人生境界的提高而获得更高级的提升与突破,多才多艺的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而他在书法、绘画、音乐、医药、水利、酿造、烹饪、养生等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眉山三苏祠内洗砚池

纵观苏轼一生,他不唯上,不唯左右,唯的是天下的“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精神,苏轼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诗词、美食还有丰富而宝贵的文学作品,还有他“君子不器”、“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人格素养、积极进取的人生风范、潇洒自如的思想境界。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后世学者们都对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湖北黄冈苏东坡纪念馆

假如苏轼看到将近九百多年后,期间有些人对他称赞,有些人对他诋毁,还有些人不予置评,他会怎样?我想他会微微一笑,挥了挥手说道:“那都是过去式了,不提也罢。活在此处、活在当下才能收获完美的人生。”

苏轼宠辱不惊?面对黑暗,他只是努力地绽放出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

苏轼《归去来兮辞》(现藏于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

是呀,让我们都活在此处、活在当下吧,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即便稍稍有些不完美,但我们也要像苏轼那样——一路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