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Empower

第二十四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

汪素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程大位珠算法”代表性传承人,屯溪大位小学教师。汪素秋从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着珠算教学工作,担负着传承珠算文化的重任。2012年,她成为了程大位珠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程大位珠算法”代表性传承人汪素秋,非常感谢非遗星球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我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探讨“程大位珠算法”这门传统技艺。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最早提出四大发明概念的英国汉学家,又将珠算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1

珠算是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的,所谓的筹算就是用一种竹或木签做筹码进行运算,这些小签就叫做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用这些小棍进行计算已经不是很方便,于是人们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那就是算盘。们在长期使用算盘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许多计算口诀,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就叫做珠算。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算盘并不是中国专有名词,其实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类似于算盘的计算工具,古今中外各式算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沙盘类、算板类、穿珠算盘,穿珠算盘就是指中国算盘、日本算盘,还有俄罗斯算盘。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上就有一个算盘,到了明代,珠算已经相当普及,那个时候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珠算的书籍,在这些书籍中,《算法统宗》成就最高。到了明清时代,珠算已经普及,老百姓都会霹雳啪啦的拨打算盘,那个时候珠算不仅是一种计算方式,但它还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那个时候算盘的样子已经在很多工艺品中出现,比如戒指上刻有算盘的花样。

2

说起珠算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绕不开“程大位”。程大位编写的《算法统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一名数学家,珠算家,也是一个发明家。程大位的父亲是一名卖布的商人,小时候,他就帮着父亲经商、算账,在经商的过程中,他发现筹算很不方便,那个时候身边有很多珠算爱好者在研究珠算,他就一边经商,一边拜访去拜访珠算名师,收集了很多数学书籍,花重金去购买他们编写的书。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明代珠算宗师程大位塑像

程大位那个时候就在想,如果算法能够统一,老百姓也能掌握那该多好。他觉得算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买米、买油等等,这些都需要算,所以他想编一本这样的书,让大家都能够轻松的学会。40岁的时候,程大位就放弃了经商,带了一箱一箱的宝贝回到家乡,潜心研书,60岁他完成了《算法统宗》,全称是《新编直指算法统宗》,这本书可以说是花了他一生的心血。除此之外,程大位最大的成就,还在于他把一些珠算方法进行了统一,珠算口诀进行了整编我们后来读的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这样朗朗上口的口诀,其实就是程大位用心去把它整理编写的。最后,这本书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飘洋过海,那个时候来中国求学的日本人把程大位这本书翻译成日文带回了日本,开了日本珠算的先河。日本人把程大位称为算神,据了解他们每一年八月八日在民间都会开展游行活动,纪念程大位。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程大位故居窗户上的装饰算盘

除了是珠算家,说他是一位名发明家,是因为他发明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架卷尺。这个卷尺当时被称为丈量步车,在万历年间,全国开展丈量土地的运动,那个时候被称为万历清丈。程大位的数学特别好,擅长计算,所以也参与了当时丈量土地的活动,那个时候丈量土地采用的工具一般是木尺,测量田地的时候,人们需要不断的起身、弯腰,一尺一尺的去度量,并记住量的次数,这种测量方法,人很累,而且容易出错。程大位有一次散步的时候,他看到了木匠用的墨斗,墨斗中间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十字架,他就想,我可不可以模仿这个,做一把卷尺,然后他就回家花心思研究,最后就发明了卷尺,后人称他为“卷尺之父”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程大位故居

如今,在徽州屯溪,有一个专门以程大位命名的博物馆,位于程大位故居对面。馆里有各式各样的算盘,有不同材质的,金的、银的、铜的等等,形状也不一样,有长方形的,方的圆的,三角形的,梯形的。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八卦算盘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手镯算盘

在博物馆里面最大的算盘长1.75米,有81档,可以供9个人同时操作,这一架算盘是在屯溪老街同仁德药铺柜上伙计们使用的。最小的算盘是一枚银制戒指算盘,戒指当中镶有算盘,这个算盘仅大概12厘米长,是可以用绣花针拨动的。博物馆里面还有一面算盘叫九层叠(音),九层叠有九个算盘组合起来的,据说当时不同药铺柜的分店到了年终算账,就会把不同门店的营业额拨在不同档,进行比较汇总,其实九层叠就相当于现在电子计算器。

3

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子计算器出现了,于是大家有了这样的疑问:计算机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使用算盘呢?珠算之所以成为非遗,有它深远的价值内涵,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一上五下算盘和二上五下算盘

首先,学习珠算是双手拨珠,这个过程一方面能提高拨珠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左右脑得到全面开发。

其次,现在大家都知道珠心算比较受欢迎,珠心算就是珠算的产物,孩子学习珠心算,第一是能培养他的数感,培养他的计算能力,另外,这门技艺是能开发孩子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孩子双手共同拨珠的协调能力,在练习珠算的时候,因为我们练习的方式有很多,听、看。孩子在听、看珠算的过程当中,能调动他身体中多种器官共同参与。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最后,现在家长总会让孩子去学习一些器乐,比如说学钢琴,其实很多家长不是非要让孩子成为钢琴家,也只是想通过钢琴的练习,让孩子手指灵活,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说到底,学习珠心算、珠算,跟其他的兴趣班相比,是器官参与度最高的,而且珠算也比钢琴学起来便宜很多,方便很多。在珠算的训练中,孩子要进行听、看,而且随着孩子学习的熟练程度,老师报题速度、出题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孩子的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在孩子能够准确拨打出一道题的得数时候,他的注意力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这种训练对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培养非常有帮助。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让孩子学习珠心算,不仅能提高他的计算能力,专注力、注意力,还有记忆力,反应力。特别是后期我们珠算非常熟练了,孩子脑中就会有一面算盘,在他脑中呈现一面算盘,一开始是简单的一位数运算,两位数,慢慢发展到三位数、四位数,甚至多位数,孩子他的记忆区域会慢慢得到拓宽,所以学习珠算不仅仅是数学能够提高,他的语文、英语各学科的学习都会得到帮助。珠算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们会比之前能够静下来,当今社会孩子接触的东西比较多,有电脑、游戏,社会上的诱惑有很多,孩子静心的培养更为重要。

在2008年“程大位珠算法”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3年中国珠算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实这一方面说明了珠算的重要性、悠久性。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珠算有可能会消失,需要我们去保护、传承。

4

程大位纪念馆当中挂着一块匾,覃思二字是取自程大位《算法统宗》后记当中他自己写的一句话,“归而覃思于帅水之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本书是在帅水这个地方,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精心钻研才完成的。

覃思就是告诉后人遇到任何事情要深入去思考,要多思考,多去研究、钻研。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我觉得老祖先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向后代去传播,让后代去继承,发扬。自从2013年中国珠算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各地有很多培训机构提出,让孩子学习珠算,他们可能过多的关注于技能的传承,而我觉得让孩子们去学习老祖宗这种精神是更为宝贵的。

算盘从表面来看,是由梁、框、档、珠,这么简单的几样构造成的,其实里面的文化很多,打好一把算盘真的不是那么简单。不管是珠算,还是其他技能,想要掌握一门技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坚持才会有收获。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我所在的学校一直都在坚持珠算这一个教学特色,我们现在想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传承这种技能,更多是把老祖先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在纪念程大位逝世410周年的活动上,我们进行了百人加百子的活动。平时,我们也经常带孩子参加安徽省,还有全国的珠算比赛,每一项的非遗传承活动,我都是精心尽力去做,我想靠自己的一些力量,让我们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更多的孩子来参与。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最后跟大家一起分享一段话,“在社会这一架算盘当中,我们有很多事情不能由自己做主,需要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在自己这一架算盘上,很多东西是可以由自己去控制的,比如才华,所以我们要打好自己这一把算盘,每一个人在自己这一把算盘中都要拨好每一个珠子”。

星球

连线

Q

请问一下老师,您这个珠算只是在课堂教,小范围教吗?万一有别处的同学想学的话,您这个怎么能够学呢?

A

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弄网课,或者是视频来进行传播。

Q

您觉得珠算学习中孩子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我觉得当今社会物质也比较好,孩子们现在最多的,我觉得缺少的是这种吃苦的精神,现在的孩子做事情不能够很有毅力,我觉得珠算的学习,因为珠算得天天练,必须要熟能生巧,这样长期的学习,孩子这种

意志力的培养,还有坚持的培养,我觉得更为重要的。

星球互动

你接触过珠算吗?对于珠算,你有什么样的见解?关注并评论有机会获得星球君送出的精美小礼品哦!

END

#赋能者说#往期回顾

左其诚:非遗保护是维系原生态,还是发展创新?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星球邀请

REC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抵达自我的深度人文体验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扫码加入非遗爱好者社群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