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賦能者說第24回

Empower

第二十四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

汪素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程大位珠算法”代表性傳承人,屯溪大位小學教師。汪素秋從1998年至今一直從事著珠算教學工作,擔負著傳承珠算文化的重任。2012年,她成為了程大位珠算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我是“程大位珠算法”代表性傳承人汪素秋,非常感謝非遺星球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非遺,學習非遺,我很榮幸和大家一起探討“程大位珠算法”這門傳統技藝。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最早提出四大發明概念的英國漢學家,又將珠算譽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1

珠算是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的,所謂的籌算就是用一種竹或木籤做籌碼進行運算,這些小籤就叫做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用這些小棍進行計算已經不是很方便,於是人們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那就是算盤。們在長期使用算盤的過程當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了許多計算口訣,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就叫做珠算。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算盤並不是中國專有名詞,其實許多文明古國都有過類似於算盤的計算工具,古今中外各式算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沙盤類、算板類、穿珠算盤,穿珠算盤就是指中國算盤、日本算盤,還有俄羅斯算盤。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櫃上就有一個算盤,到了明代,珠算已經相當普及,那個時候已經出版了一些有關珠算的書籍,在這些書籍中,《算法統宗》成就最高。到了明清時代,珠算已經普及,老百姓都會霹靂啪啦的撥打算盤,那個時候珠算不僅是一種計算方式,但它還深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那個時候算盤的樣子已經在很多工藝品中出現,比如戒指上刻有算盤的花樣。

2

說起珠算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繞不開“程大位”。程大位編寫的《算法統宗》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是一名數學家,珠算家,也是一個發明家。程大位的父親是一名賣布的商人,小時候,他就幫著父親經商、算賬,在經商的過程中,他發現籌算很不方便,那個時候身邊有很多珠算愛好者在研究珠算,他就一邊經商,一邊拜訪去拜訪珠算名師,收集了很多數學書籍,花重金去購買他們編寫的書。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明代珠算宗師程大位塑像

程大位那個時候就在想,如果算法能夠統一,老百姓也能掌握那該多好。他覺得算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買米、買油等等,這些都需要算,所以他想編一本這樣的書,讓大家都能夠輕鬆的學會。40歲的時候,程大位就放棄了經商,帶了一箱一箱的寶貝回到家鄉,潛心研書,60歲他完成了《算法統宗》,全稱是《新編直指算法統宗》,這本書可以說是花了他一生的心血。除此之外,程大位最大的成就,還在於他把一些珠算方法進行了統一,珠算口訣進行了整編我們後來讀的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這樣朗朗上口的口訣,其實就是程大位用心去把它整理編寫的。最後,這本書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還飄洋過海,那個時候來中國求學的日本人把程大位這本書翻譯成日文帶回了日本,開了日本珠算的先河。日本人把程大位稱為算神,據瞭解他們每一年八月八日在民間都會開展遊行活動,紀念程大位。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程大位故居窗戶上的裝飾算盤

除了是珠算家,說他是一位名發明家,是因為他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架捲尺。這個捲尺當時被稱為丈量步車,在萬曆年間,全國開展丈量土地的運動,那個時候被稱為萬曆清丈。程大位的數學特別好,擅長計算,所以也參與了當時丈量土地的活動,那個時候丈量土地採用的工具一般是木尺,測量田地的時候,人們需要不斷的起身、彎腰,一尺一尺的去度量,並記住量的次數,這種測量方法,人很累,而且容易出錯。程大位有一次散步的時候,他看到了木匠用的墨斗,墨斗中間有一個可以轉動的十字架,他就想,我可不可以模仿這個,做一把卷尺,然後他就回家花心思研究,最後就發明了捲尺,後人稱他為“捲尺之父”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程大位故居

如今,在徽州屯溪,有一個專門以程大位命名的博物館,位於程大位故居對面。館裡有各式各樣的算盤,有不同材質的,金的、銀的、銅的等等,形狀也不一樣,有長方形的,方的圓的,三角形的,梯形的。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八卦算盤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手鐲算盤

在博物館裡面最大的算盤長1.75米,有81檔,可以供9個人同時操作,這一架算盤是在屯溪老街同仁德藥鋪櫃上夥計們使用的。最小的算盤是一枚銀製戒指算盤,戒指當中鑲有算盤,這個算盤僅大概12釐米長,是可以用繡花針撥動的。博物館裡面還有一面算盤叫九層疊(音),九層疊有九個算盤組合起來的,據說當時不同藥鋪櫃的分店到了年終算賬,就會把不同門店的營業額撥在不同檔,進行比較彙總,其實九層疊就相當於現在電子計算器。

3

隨著時代的變化,電子計算器出現了,於是大家有了這樣的疑問:計算機這麼發達,為什麼還要使用算盤呢?珠算之所以成為非遺,有它深遠的價值內涵,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一上五下算盤和二上五下算盤

首先,學習珠算是雙手撥珠,這個過程一方面能提高撥珠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左右腦得到全面開發。

其次,現在大家都知道珠心算比較受歡迎,珠心算就是珠算的產物,孩子學習珠心算,第一是能培養他的數感,培養他的計算能力,另外,這門技藝是能開發孩子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孩子雙手共同撥珠的協調能力,在練習珠算的時候,因為我們練習的方式有很多,聽、看。孩子在聽、看珠算的過程當中,能調動他身體中多種器官共同參與。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最後,現在家長總會讓孩子去學習一些器樂,比如說學鋼琴,其實很多家長不是非要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也只是想通過鋼琴的練習,讓孩子手指靈活,培養他的興趣愛好。說到底,學習珠心算、珠算,跟其他的興趣班相比,是器官參與度最高的,而且珠算也比鋼琴學起來便宜很多,方便很多。在珠算的訓練中,孩子要進行聽、看,而且隨著孩子學習的熟練程度,老師報題速度、出題速度會越來越快,這就要求孩子的注意力要特別集中,在孩子能夠準確撥打出一道題的得數時候,他的注意力必須是高度集中的,這種訓練對孩子的專注力、注意力培養非常有幫助。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讓孩子學習珠心算,不僅能提高他的計算能力,專注力、注意力,還有記憶力,反應力。特別是後期我們珠算非常熟練了,孩子腦中就會有一面算盤,在他腦中呈現一面算盤,一開始是簡單的一位數運算,兩位數,慢慢發展到三位數、四位數,甚至多位數,孩子他的記憶區域會慢慢得到拓寬,所以學習珠算不僅僅是數學能夠提高,他的語文、英語各學科的學習都會得到幫助。珠算學習一段時間,孩子們會比之前能夠靜下來,當今社會孩子接觸的東西比較多,有電腦、遊戲,社會上的誘惑有很多,孩子靜心的培養更為重要。

在2008年“程大位珠算法”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13年中國珠算又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實這一方面說明了珠算的重要性、悠久性。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珠算有可能會消失,需要我們去保護、傳承。

4

程大位紀念館當中掛著一塊匾,覃思二字是取自程大位《算法統宗》後記當中他自己寫的一句話,“歸而覃思于帥水之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本書是在帥水這個地方,通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精心鑽研才完成的。

覃思就是告訴後人遇到任何事情要深入去思考,要多思考,多去研究、鑽研。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我覺得老祖先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向後代去傳播,讓後代去繼承,發揚。自從2013年中國珠算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各地有很多培訓機構提出,讓孩子學習珠算,他們可能過多的關注於技能的傳承,而我覺得讓孩子們去學習老祖宗這種精神是更為寶貴的。

算盤從表面來看,是由梁、框、檔、珠,這麼簡單的幾樣構造成的,其實裡面的文化很多,打好一把算盤真的不是那麼簡單。不管是珠算,還是其他技能,想要掌握一門技藝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堅持才會有收穫。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我所在的學校一直都在堅持珠算這一個教學特色,我們現在想的不僅僅是讓孩子傳承這種技能,更多是把老祖先的精神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在紀念程大位逝世410週年的活動上,我們進行了百人加百子的活動。平時,我們也經常帶孩子參加安徽省,還有全國的珠算比賽,每一項的非遺傳承活動,我都是精心盡力去做,我想靠自己的一些力量,讓我們的文化讓更多人瞭解,更多的孩子來參與。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最後跟大家一起分享一段話,“在社會這一架算盤當中,我們有很多事情不能由自己做主,需要接受命運的安排,但是在自己這一架算盤上,很多東西是可以由自己去控制的,比如才華,所以我們要打好自己這一把算盤,每一個人在自己這一把算盤中都要撥好每一個珠子”。

星球

連線

Q

請問一下老師,您這個珠算只是在課堂教,小範圍教嗎?萬一有別處的同學想學的話,您這個怎麼能夠學呢?

A

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弄網課,或者是視頻來進行傳播。

Q

您覺得珠算學習中孩子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

我覺得當今社會物質也比較好,孩子們現在最多的,我覺得缺少的是這種吃苦的精神,現在的孩子做事情不能夠很有毅力,我覺得珠算的學習,因為珠算得天天練,必須要熟能生巧,這樣長期的學習,孩子這種

意志力的培養,還有堅持的培養,我覺得更為重要的。

星球互動

你接觸過珠算嗎?對於珠算,你有什麼樣的見解?關注並評論有機會獲得星球君送出的精美小禮品哦!

END

#賦能者說#往期回顧

左其誠:非遺保護是維繫原生態,還是發展創新?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星球邀請

REC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抵達自我的深度人文體驗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掃碼加入非遺愛好者社群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汪素秋:指尖上的智慧|赋能者说第24回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